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车裂商鞅,并吞巴蜀,他为何能把秦国带成战国七雄中的第一强国?

车裂商鞅,并吞巴蜀,他为何能把秦国带成战国七雄中的第一强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85 更新时间:2024/2/5 13:39:09

[var1]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车裂商鞅。商鞅虽死,但商鞅之法却被完整保留了下来。秦国在商鞅创建的这套制度上,开始走上强国之路。终惠文王一世,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将秦国带到了七雄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位置,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东扼函谷,西并巴蜀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起用魏阴晋人公孙衍为大良造。第二年,魏国就很无奈地把阴晋(今陕西华阴东)送给了秦国,作为魏晋修好的礼物。

[var1]

不过,秦国显然并不想因此就罢休。同年便又派公孙衍大举攻魏,夺取了魏国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虏魏将龙贾,斩首八万。 这一战,魏国西线被打穿,防守上郡、西河郡的主力部队全被歼灭,遭遇了三晋抗秦战斗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战国策·燕策二》) 第二年,魏国就被迫把河西地割让给了秦国。 同时,秦国还派名将樗里疾率军攻取了黄河以东的曲沃和焦(都在今河北三门峡以西)。接着又攻取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和皮氏(今山西河津东),不得已,魏国又把上郡十五县(包括少梁)全部割让给了秦国。 这一切,让秦国在面对六国时取得了一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从此,秦国便可以凭借陕西、山西交界处的这条狭长地带(一面是水流湍急的黄河,一面是难以行军的大山),进则东出争天下,退则安然守雄关。在以后的战斗中即便一时吃了大亏,退回函谷关内便万事大吉了,容错率极高。

[var1]

惠文王为秦国立下的另一大功绩是吞并巴蜀。巴蜀之地,天下粮仓,当时还被诸侯视为蛮荒之地。 大约是在“五国伐秦”失败之后,秦国君臣开始坐下来讨论将来的工作重点。当时有两种不同意见:张仪主张应该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索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司马错反对,他认为攻韩劫天子白白招致骂名,却得不到实利。不如先去攻灭西南“戎狄之长”的蜀国,“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吧,诸侯轻视巴蜀,应该不会有太大反应。惠文王一听,马上批准了司马错的意见。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都尉墨等人从汉中经牛道伐楚,蜀国灭亡。接着,司马错又进一步攻灭了巴国和苴国。公元前312年,秦将魏章又攻取汉中六百里地。 从此,秦国关中平原和巴蜀连成一片,不仅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直接威胁,而且基本解决了粮草不足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国力。 纵横家张仪,将星樗里疾 惠文王的时代,也是秦国牛人辈出的时代。其中佼佼者,张仪主外交,樗里疾主军事,两人软硬结合,纵横捭阖,天下难敌。

[var1]

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他的最大对手是曾经帮助秦国收取了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公孙衍在张仪入秦后便离开了秦国)。张仪主张“连横”,公孙衍主张“合纵”。所谓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所谓合纵,则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目的都是通过抱团提高自身实力,只是策略不同。 张仪和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基本上是交替进行的。公元前322年,秦攻取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后,魏国不得不采用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连横)的策略,用张仪为魏相,对齐国发起进攻。谁知被齐国名将匡章打得大败。于是,连横计划破产。 魏国赶走张仪,起用公孙衍为相。公孙衍联合楚、赵、韩、燕,促成“五国攻秦”,兵峰一度抵达函谷关外。不过,五国虽然以楚为纵长,但实际上出兵与秦交战的只有魏、赵、韩,结果被秦国击败,合纵计划也破产了。

[var1]

张仪和公孙衍的连横合纵计划虽然相继失败,但两人的声势可谓倾动天下,当时人就曾说: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篇》) 秦国在张仪这样出色的外交家、谋略家的辅助下,在外交上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同时,秦国还拥有樗里疾,这颗将星的光芒就算是放到秦始皇时代,也丝毫不逊色。 樗里疾是惠文王的异母弟,号称“智囊”,是出色的外交家和军事家。在“五国伐秦”中,是他率军击败了三晋联军。接着又在第二年,取得修鱼之战的胜利,斩首八万二千。 公元前315年,樗里疾又击败韩国于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公孙衍)走”,迫使韩国不得不向秦国屈服,把太子仓送到秦国当了人质。前313年,樗里疾又攻赵国,俘虏了赵将赵豹,夺取了蔺邑(今山西离石西)。第二年,又协助魏章攻楚,在丹阳击败楚将屈匄,夺取汉中。樗里疾因功受封为严君。前311年,樗里疾又败齐国于濮上,包围了卫国,这时候惠文王去世了。

[var1]

秦惠文王在位26年,这期间,他重用张仪、樗里疾等贤才,外交军事两手抓两手都硬。不仅东出函谷,西并巴蜀,还向南攻下了商於之地,遏制了楚国;向北又击败义渠,取二十五城。连翻击败魏、齐、楚等当世大国,将秦国从一个只能“霸西戎”的区域性强国带到了战国一流强国的位置,惠文王不愧为一代雄主。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国40余万降卒在被坑杀前为何不反抗?不是不想,而是无法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国后期兵力不足10万,40万赵国士兵被杀后赵国最终怎样,赵国为啥一战死了40万

    四十余万人是什么概念啊,对于赵国而言,这沉重的一击,就足以让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是对于秦赵两国都具有重要影响的战役。在这场战争结束,赵国被坑杀的战俘就有四十多万人,在这四十多万人在,主要就是年轻力壮的男性,这可是军队的中坚力量。难怪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就逐渐走向衰落了。[var1

  • 越王勾践剑能够削铁无声?如果放到现在,甚至还不如家里的菜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黑科技,越王勾践剑真实水平

    [var1] 在古代那种冷兵器时代,剑可以算得上是历史最悠久的兵器之一了,而最古老的剑据目前所了解到的就是西周的青铜剑,而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宝剑还是以青铜剑为主。当时的吴越地区对铸剑非常的有经验,大量的宝剑都是从吴越地区出产的,质量也非常的上乘,然而这也导致了吴越地区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以剑为主要的杀

  • 越王勾践剑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为何毫无锈迹?专家是如何解释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的历史真实故事,勾践的剑

    [var1]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开战。为了能够打败对方,两国都在研究兵器。而通过各种各样的锻造和冶炼出来的兵器,自是不同凡响,当时的铸剑师也因此闻名天下。这些利剑不仅是战场厮杀的武器,也是各个王公贵族们炫耀的法宝,就连死后也要让自己心爱的宝剑一同下葬,所以当时十分盛行铸剑术。工匠们不仅造出了可

  • 赵王为何重用廉颇?长平之战的具体战争细节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为什么赵王重新重用廉颇,赵王重用李牧和廉颇,长平之战后赵王用廉颇了吗

    [var1] 秦国丞相范雎得知这一消息后,就使用了秦国惯用的反间计。他派人到赵国,用金钱打通关节,向赵王吹风说,秦国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而廉颇最好对付不过,不久就要投降了。 赵王信以为真,就用赵括接替了廉颇。 赵括少年时就学习兵法,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智勇双全的赵奢也说不过他。但他只

  • 赵灭中山之战:赵国为何耗时12年,才消灭中山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国后期的赵朝,赵国灭中山国的年代,赵国灭中山国之战视频

    [var1]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变法,加强骑兵训练,史称“胡服骑射”。他利用中原大国混战之机,从武灵王二十五年起多次进攻中山国(都城灵寿,在河北灵寿西),先后占领丹丘(河北曲阳西北)、曲阳(河北曲阳)等地。惠文王三年,赵主父(即赵武灵王)亲自率军二十万从曲阳出发大举进攻中山,占领灵寿,俘中山国的

  • 赵括打不赢白起不是很正常吗,长平之败,此人更应该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白起长平战争演示资料,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赵括怎么评价白起

    [var1] 长平之战的失败全部归咎于赵括是不符合实际的,试问战国时期名将众多,又有几个人能保证打赢白起?孙武、吴起或许可以一战,但都不是同时代的人;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当时年纪小还不是主将,即使出战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李牧擅长防守反击战,若指挥长平之战与廉颇战法差不多。 即使放眼中国古代史,也找不

  •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坦言这次损失最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白起长平战争演示资料,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白起到达长平

    [var1] 赵奢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将军名字叫做赵奢,到今天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狭路相逢勇者胜。最早以前就是由赵奢的行为演变而成,作为赵国一代名将,赵奢的儿子却陷入历史的舆论当中,他的儿子就是那个被司马迁形容只会纸上谈兵,成为历史笑柄的赵括。 [var1] 赵括 人们对

  • 赵括到底有多无能?败光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他只用了四十六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史上赵国有两个赵括吗,赵括死后赵国存活了多久,赵括战死赵国全集

    [var1] 说实话,我对这样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因为长平之战的赵括就是一个无能之辈,说他纸上谈兵还真不算贬低他。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决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决战,源头在于上党之争。 为了争夺上党郡,秦赵两国于长平屯兵数十万,对峙许久,各自都不愿放手,却又不敢放手一搏。因为之前数次野战,赵

  • 赵括创造了军事历史的奇迹,长平之败,只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的赵括到底有多可怕,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历史评价赵括

    [var1]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中死亡二千人外加一千个跑的慢的被干掉了,秦军也战斗中死亡一千五百人,最后杀敌三千自损一千五,至于全歼一万赵军,你给个办法全歼一万赵军?而赵括就是能创造奇迹将赵军送的一干二净。秦军之所以能包围赵军就是因为赵军后方空虚。按后世视角看上党就不能要,赵王把自己国力估计高了,打

  • 赵括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看到出土的明代石碑,才知赵括中计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疑惑,纸上谈兵赵括200字

    [var1] 其实最近一次的考古发现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考古学家表示,双方的战局也许并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那样,如果赵括可以再坚持一会儿,那白起未必有取胜的可能。 重读《史记》,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上党郡,这是一处战略要地,秦国直接把上党郡和韩国内部的联系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