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国40余万降卒在被坑杀前为何不反抗?不是不想,而是无法反抗

赵国40余万降卒在被坑杀前为何不反抗?不是不想,而是无法反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288 更新时间:2024/1/10 15:48:57

四十万人是什么概念啊,对于赵国而言,这沉重的一击,就足以让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是对于秦赵两国都具有重要影响的战役。

在这场战争结束,赵国被坑杀的战俘就有四十多万人,在这四十多万人在,主要就是年轻力壮的男性,这可是军队的中坚力量。难怪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就逐渐走衰落了。

[var1]

而秦国在铲除了赵国,这个北方强国后,也加速了它大一统的进程。但是话说回来,赵国这四十余万降卒在被坑杀前,为什么不反抗呢?然而真相却是,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不能反抗。战争是残酷的,秦朝是踏着多少人的尸体统一了六国。

赵国40余万降卒被坑杀

在一场战争中,对于胜利者来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将降服者赶尽杀绝的,既然已经投降了,就没有必要再屠杀了。但是在历史上,关于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有这样一段悲惨的历史,那就是赵国四十余万降卒被坑杀。

坑杀无疑是一种残忍的做法,况是数量如此巨大。大将军白起,也因此背负了历史的骂名。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后人关注最多的一场大战,也是中国古代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

[var1]

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是,秦朝损伤过半,赵国四十余万人战俘被坑杀,这场战役在历史上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其实对于赵国的战俘,秦将白起不见得只有坑杀这一种做法,但是他却唯独选择了这样一种最残忍的方式。

白起除了有战神的称号,他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杀人魔”。白起的确是一个军事奇才,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但是对于俘虏,他是很少会留活口的。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讲,白起坑杀大量的赵国降卒,是不太可取的。但是从战争层面来讲,这样的做法让赵国在很大程度上就丧失了抵御能力。

[var1]

失去了数量如此之大的青壮年,赵国的军事发展几乎就已经是瘫痪了,根本不用再想着征战了。赵国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可以上战场的士兵了。

这或许也是白起选择坑杀这些战俘的原因之一了。但是如果说,把这些战俘编入秦国的军队不可以吗,秦国的军队也会因此而壮大起来。

当时赵国和秦国的粮草都不是很充足,如果秦国接收了这么多大战俘,那么现有的粮草是根本不够这么多将士补给的。秦国的粮草已经面临着紧缺,所以他就不可能再接纳这么多战俘了。

[var1]

坑杀前为何不反抗

四十余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量,难道在坑杀以前他们都不会反抗吗,如果是这四十万战俘安静地等着被活埋,那也根本是不现实的。

上万人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了,更不要是是几十万人了。这么多人如果知道自己将要被活埋,肯定也会誓死反抗的,这必然也是会爆发争端的。

其实坑杀这么多人,也不见得比上阵杀敌要容易,白起坑杀战俘,也是要有“技巧”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四十万的战俘一定不是安静地等待着自己被活埋。

[var1]

如果是人数较少,坑杀还比较容易,坑杀几十万人是很难做到的。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考古学家的证实,在长平之战中埋的战俘,大都是死后才被掩埋的。

而且他们在生前是被收缴掉兵器的,被俘虏的将士当时已经是手无缚鸡之力了。所以事实就是,这四十余万人的降卒是在被屠杀以后,再被埋葬的。

这种坑杀,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四十多万人站在那里集体等着被活埋。即便是白起使用了什么计谋,让这些战俘掉以轻心,把他们诱骗到某地,那也是先进行屠杀再埋的。

[var1]

由于这四十万的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也不能说这其中就一个反抗的人都没有。在反抗过后,被秦兵控制住了,但是没有杀害,而是捆绑起来,让其失去了行动能力,然后再活埋,这样的情况也是占其中一部分的。

四十万人的坑杀肯定不会是一次性完成的,这应该是一场分批次的行动,并且经过了一定的周密计划。

四十多万人如果反抗起来,也足以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战争了。既然白起能动了坑杀大量战俘的心,就不会再给他们留任何反抗的机会了。

[var1]

他把这些战俘耗到半死不活的地步,他们的反抗能力就几乎为零了,被处理都是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反抗根本就是有心无力的事情了。

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不能反抗

在历史上,白起虽然被称作是战神,但是他对待战俘的方式,也让他背负了一些骂名。他处理战俘,一般不会给他们留一条活路,多数情况下都是杀了他们的。

因此长平之战后,处理这四十余万的降卒,白起也是选择坑杀了,一个不留。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如果了解了原因,就会知道,这些战俘也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不能反抗。

[var1]

首先,在白起的判断之中,这些战俘必死无疑。这次处理战俘,也不能说就是白起心狠,毕竟这可是四十万人啊,对于白起来说,也是需要思考一下的。

这背后也是跟秦朝的制度有关。秦朝对于战损有相关规定,在一场战役中,如果是秦军胜利了,但是死伤人数比对方还要多的话,那么结果是不仅没有胜利者的奖赏,反而会被处罚。

在当时的情况下,秦军死伤的人数已经远远大于了赵军的伤亡人数,所以白起不得不杀死那四十万的战俘。为了不让自己和将士们受罚,他只能那样做。

[var1]

而降卒在手握武器的时候,都没能反抗得了秦军,在这样已经极度虚弱,垂死挣扎之际,还能再有反抗的机会吗?所以说,反抗意识一定是有的,但是根本已经无法反抗了。

小结:

战争是残忍的,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战争始终都是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在战国的历史上,长平之战无疑是最为惨烈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赵国四十余万降卒被坑杀,这段历史令人听来骨悚然。在古时候那个动乱的年代,人命似乎真的是轻如草芥。这段惨烈的历史也给后人们留下了许多疑问。

比如这数量庞大的四十万人为何不起来反抗。要是这些人真能反抗的话,倒也不至于被俘虏了。虽然人数巨大,但是如果已经将你视作必死的战俘,怎么还会留给你反抗的机会。

不是不想反抗,是不能反抗。这些赵国的青壮年就这样被白起坑杀了,此后,赵国想要翻身就难上加难了。长平之战为日后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战争都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帝的皇位,是多少将士的鲜血换来的。

更多文章

  • 越王勾践剑能够削铁无声?如果放到现在,甚至还不如家里的菜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黑科技,越王勾践剑真实水平

    [var1] 在古代那种冷兵器时代,剑可以算得上是历史最悠久的兵器之一了,而最古老的剑据目前所了解到的就是西周的青铜剑,而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宝剑还是以青铜剑为主。当时的吴越地区对铸剑非常的有经验,大量的宝剑都是从吴越地区出产的,质量也非常的上乘,然而这也导致了吴越地区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以剑为主要的杀

  • 越王勾践剑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为何毫无锈迹?专家是如何解释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的历史真实故事,勾践的剑

    [var1]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开战。为了能够打败对方,两国都在研究兵器。而通过各种各样的锻造和冶炼出来的兵器,自是不同凡响,当时的铸剑师也因此闻名天下。这些利剑不仅是战场厮杀的武器,也是各个王公贵族们炫耀的法宝,就连死后也要让自己心爱的宝剑一同下葬,所以当时十分盛行铸剑术。工匠们不仅造出了可

  • 赵王为何重用廉颇?长平之战的具体战争细节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为什么赵王重新重用廉颇,赵王重用李牧和廉颇,长平之战后赵王用廉颇了吗

    [var1] 秦国丞相范雎得知这一消息后,就使用了秦国惯用的反间计。他派人到赵国,用金钱打通关节,向赵王吹风说,秦国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而廉颇最好对付不过,不久就要投降了。 赵王信以为真,就用赵括接替了廉颇。 赵括少年时就学习兵法,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智勇双全的赵奢也说不过他。但他只

  • 赵灭中山之战:赵国为何耗时12年,才消灭中山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国后期的赵朝,赵国灭中山国的年代,赵国灭中山国之战视频

    [var1]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变法,加强骑兵训练,史称“胡服骑射”。他利用中原大国混战之机,从武灵王二十五年起多次进攻中山国(都城灵寿,在河北灵寿西),先后占领丹丘(河北曲阳西北)、曲阳(河北曲阳)等地。惠文王三年,赵主父(即赵武灵王)亲自率军二十万从曲阳出发大举进攻中山,占领灵寿,俘中山国的

  • 赵括打不赢白起不是很正常吗,长平之败,此人更应该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白起长平战争演示资料,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赵括怎么评价白起

    [var1] 长平之战的失败全部归咎于赵括是不符合实际的,试问战国时期名将众多,又有几个人能保证打赢白起?孙武、吴起或许可以一战,但都不是同时代的人;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当时年纪小还不是主将,即使出战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李牧擅长防守反击战,若指挥长平之战与廉颇战法差不多。 即使放眼中国古代史,也找不

  •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坦言这次损失最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白起长平战争演示资料,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白起到达长平

    [var1] 赵奢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将军名字叫做赵奢,到今天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狭路相逢勇者胜。最早以前就是由赵奢的行为演变而成,作为赵国一代名将,赵奢的儿子却陷入历史的舆论当中,他的儿子就是那个被司马迁形容只会纸上谈兵,成为历史笑柄的赵括。 [var1] 赵括 人们对

  • 赵括到底有多无能?败光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他只用了四十六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史上赵国有两个赵括吗,赵括死后赵国存活了多久,赵括战死赵国全集

    [var1] 说实话,我对这样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因为长平之战的赵括就是一个无能之辈,说他纸上谈兵还真不算贬低他。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决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决战,源头在于上党之争。 为了争夺上党郡,秦赵两国于长平屯兵数十万,对峙许久,各自都不愿放手,却又不敢放手一搏。因为之前数次野战,赵

  • 赵括创造了军事历史的奇迹,长平之败,只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的赵括到底有多可怕,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历史评价赵括

    [var1]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中死亡二千人外加一千个跑的慢的被干掉了,秦军也战斗中死亡一千五百人,最后杀敌三千自损一千五,至于全歼一万赵军,你给个办法全歼一万赵军?而赵括就是能创造奇迹将赵军送的一干二净。秦军之所以能包围赵军就是因为赵军后方空虚。按后世视角看上党就不能要,赵王把自己国力估计高了,打

  • 赵括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看到出土的明代石碑,才知赵括中计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疑惑,纸上谈兵赵括200字

    [var1] 其实最近一次的考古发现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考古学家表示,双方的战局也许并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那样,如果赵括可以再坚持一会儿,那白起未必有取胜的可能。 重读《史记》,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上党郡,这是一处战略要地,秦国直接把上党郡和韩国内部的联系完全

  • 赵国的秘密:为什么能成为对抗秦国的最后希望?其实我是被逼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国如果真的灭了秦国,赵国真的能够跟秦国抗衡吗,大秦帝国秦国大军攻打赵国

    [var1] 一、赵国选择了硬刚? 前262年,当上党郡守冯亭来投降的时候,赵孝成王和赵胜的结论是,接收上党,派廉颇防御长平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赵国庙堂一开始定的基调就是防御。 长平之战开始后,廉颇防守失利,赵孝成王却遣使前往秦国求和,而不是向列国求援。可见,赵国庙堂仍旧没有硬刚的意思,而是以为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