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名字是怎么来的,真的和明教有关系吗?

明朝名字是怎么来的,真的和明教有关系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37 更新时间:2024/1/17 7:05:18

韩山童韩林儿是谁呢?

韩山童是白莲教的首领,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

白莲教和明教有什么关系呢?

白莲教教义宗旨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光明”一词鼓舞着人们反对黑暗元朝统治,所以“白莲教”又称“明教”。

明教和朱元璋

朱元璋曾经信仰白莲教,也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

所以,明朝的国号就是这么来的~

一切都是为了登极称帝,可到了这一天却假装三次“推让”

正当徐达带领北伐军队大踏步地前进的时候,朱元璋感到,他即位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虽然这时还没有夺取大都,元顺帝还没有退位,可是那都是指日可待的事。他要向天下宣告,他就是受天命的天子。占据正统的至尊地位,将会更加迅速地推进他的事业,更加迅速地让他的事业稳定和巩固下来。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宗法制社会当中,有一件最虚伪的事,就是皇帝在即位之前的“三推让”之礼。什么叫“三推让”之礼?想当皇帝的人,想了几年几十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在即位之前,他们偏偏表现出很不着急的样子,一定要演一出戏,说登上皇位当皇帝,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天命,而是民心,而是为了大局,是大家推举的结果,我是不得已才登上皇位的,推让一次不行,推让两次,推让三次,最后在万民的拥戴下,他勉强接受了大家的拥戴登上宝座。

这三推让是一个姿态,实际上是要借此表现他登基的合法性,要借此机会宣布他的政权、他的皇位是上天授命给他的,是受臣民的推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

小明王死以后,吴元年的七月,他的首席谋臣李善长,第一个出来劝进,劝进书中这样写道:“四方群雄刬消殆尽,远近之人莫不归心,诚见天命所在。愿早正位号,以慰臣民之望。”说现在啊,四方群雄差不多都铲除干净了,远近的人都心向着您,可见天命所在。希望吴王您早早地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位号,以安慰大家的企盼之心啊!这是第一次劝进。这时候朱元璋觉得现在时机并不成熟,说:“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梗。”现在很多地方还乱着呢!还没形成统一。以前历代皇帝,知道天命降临,还要再三谦让,如果我真得到天命眷顾,还着什么急呢?现在我不过仅仅控制了天下的一个角落,还不是登位的时候。他就这样拒绝了。这是一推让。

到了十二月,也就是五个月过去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即位的条件比原来更加成熟。战场上的南北方向,都取得了胜利。应天城内一应登基准备已经就绪:新的历书《戊申岁大统历》已经颁布,新的法律《律令》已经颁行,皇帝即位朝服、后妃官员朝贺礼服都已备好。皇帝即位的各项礼仪也都演习多遍了。很多人认为朱元璋这时候可以即位了,于是在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长再一次率领文武百官劝进,这个劝进表和上一次差不多,只是更为详尽了:

“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舆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苍生咸仰,红日方升。盖闻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钦惟殿下,勇智自天,聪明冠世。扫除六合之风尘,拯救兆民于水火。……天下归赴,若江汉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汤之巩固。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上以答于天心,下以符于人望。……臣善长等爰合群情,躬身劝进。……发政施仁,参赞两间之化育;制礼作乐,开拓万世之太平。谨奉表劝进以闻。”

—《明太祖实录》

但是朱元璋仍然没有接受,他谦虚地说,我功德浅薄,还不足以担当皇帝的大任。因为要当皇帝,要给万民造福,我现在有这么大本事吗?没有。所以我现在还不能当皇帝。

他一定要亲耳再次听到群臣的劝进。李善长这些人心里很明白,于是再次叩头说:“现在天生圣者而为民,如果您不登大位,谁来带领大家除暴乱,救苍生?只有吴王殿下您能够带领大家除暴乱,救生民,能够救济百姓,安定天下,如果吴王殿下您还不答应的话,我们以死相请。我们今天就死在你面前。”态度非常坚决。

天生圣哲,本以为民。……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今殿下除暴乱,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协天地,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臣等敢以死相请。

—《明太祖实录》

第二天,李善长等人再次带领百官向朱元璋劝进,说:“殿下有谦让的美德,四方都知道了,神明都感动了,但愿您为了百姓要答应臣等的请求。”

朱元璋说:“既然是上天的旨意,百姓的要求,诸位又屡请不已,那么我就勉从舆情,我就勉强听了大家的话吧!但是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一定要隆重其事,不能草率。烦请诸位斟酌商定各项礼仪。”

于是他命刘基选择吉日良辰。刘基选了哪一天呢?他选了一个正月初四,第二年的正月初四。可是就在他选日子的十二月份常常阴天,如果到了正月初四即位那天仍然阴天,岂不是有点不祥,到那一天能不能云开雾散呢?朱元璋心里头有点不踏实。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迁居新宫,同时祭告上帝皇祇,说:

“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祇,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祇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明太祖实录》

如果上天认为我可以做生民之主,即为那天就天气晴朗,如果不行,就出现异常天气,让我知道。朱元璋当然期盼即位时天气晴朗,但是从祭告这一天就开始阴天下雪。他忐忑不安地等待。一天、两天过去了,一连十几天雨雪不停。到了正月初一,雪忽然住了,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正月初四,朱元璋心情非常好,满城都是喜庆的气氛。朱元璋在大队仪仗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前往郊祀坛。南京当时有一个郊祀坛,这个坛还不像后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那样分开,而是“天地合祀”。到了郊祀坛,告知天地,朱元璋要登位了。这天一早就是少有的好天,礼仪官员在进行“省牲”礼,检查祭祀牺牲的时候,只见“云阴悉敛,日光皎然”,阴云散去,日光明亮;将要行即位礼的时候,更是“天宇廓清,星纬明朗”,天空万里无云,连远方的星星都看得清清楚楚。天朗气清是显示上天批准朱元璋“为生民主”了。众人无不欢欣庆幸。即位典礼顺利举行。朱元璋穿戴衮冕,带领丞相百官,在郊坛之南面北行礼,向上天报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新朝的国号叫大明,新皇帝的年号为洪武。

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

即位礼之后,朱元璋带领世子和诸子前往太庙,追尊四代祖父母、父亲、母亲。过去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百官向朱元璋山呼万岁,他成为大明洪武皇帝,同时要追封他的四代先祖,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要追封为皇帝、追封为皇后。

朱元璋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他登上了皇位,并没有头脑发昏。第二天他对身边的官员说:“创业之初其功实难,守成之后其事尤难。朕安敢怀宴安而忘艰难哉!”初六,他在奉天殿大宴群臣,再次说自己“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广,生民之众,万几方殷,中夜寝不安枕,忧悬于心”。御史中丞刘基不免解劝,说:“往者四方未定,劳烦圣虑,今四海一家,宜少纾其忧。”但朱元璋不以为然,说:“处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忧;处一国者,当以一国为忧;处一家者,当以一家为忧。”他说,一身和天下相比,太小了。一人走不好还可能摔跤,饮食生活不当还会生病,何况身担天下之重,“岂可顷刻而忘警畏耶?”他感到担子很重,不可顷刻忘却警惕畏惧。他说给自己听,也是说给群臣听。一定要以天下为忧,以国为忧,时刻警惕小心,谨慎行事,才能保有天下,才能够长治久安。

更多文章

  • 一北宋名臣,南宋的村妇竟用他的名字来唤猪,他做了啥事让百姓讨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宋历史小故事,南宋时期嘉兴名臣,南宋名臣胡纮

    (王安石)咱们看看南宋官方怎么评价他。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命人重修《神宗实录》,把北宋灭亡的原因由蔡京等“六贼”的倒行逆施,上推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认为“熙宁变法”才是国势衰亡的罪魁祸首,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是千古罪人。在学术上,精英知识分子层面,他也受到严厉批评。南宋理学家们抨击

  • 明朝木匠皇帝去世前,为何评价弟弟崇祯为尧舜,魏忠贤为忠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皇帝后悔杀魏忠贤吗,崇祯怎么干掉魏忠贤,为什么说崇祯杀完魏忠贤后悔了

    杨涟等大臣的倒下也比皇帝的倒下更加动人心魄,那才是一场悲剧,真正的悲剧。当士大夫精神的缺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说实话,皇帝的作用便显得可有可无。他蜕化成一个符号,风干在王朝唱晚的晚风中,于事无补同时也于世无补。先说说杨涟,杨涟是一个标签,昭示着大明王朝的世道人心。这个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的

  • 万历皇帝为何30年不上朝?打开其陵墓那一刻,才找到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是怎么回事,万历皇帝死后多少年不上朝,万历皇帝曾连续28年不上朝

    万历皇帝可谓是大明难得的聪明皇帝,前10年在张居正辅佐下,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力行改革,使得大明呈现中兴之势。但是,张居正一死,这位皇帝就慢慢松懈,最后三十年,干脆都不去上朝,不理国政了。后来很多人,分析万历皇帝不上朝,也是跟张居正有莫大关系:一者,张居正辅佐期间,那是大权独揽,与太后,冯宝一起约束

  • 属于大明的太阳已经落下,而大清的太阳正冉冉升起,大明王朝1644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此时一个看上去雍容华贵的男人带着仅剩的一名太监,匆匆来到城北的煤山。这个男人时而唉声叹气,时而捶胸顿足,一旁的太监也潸然泪下。这名心如死灰的男人留下一封罪己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随后他毅然决然的在一颗老槐

  • 刘伯温死前藏起来一件珍宝,朱元璋死不瞑目,最后落在李自成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刘伯温给朱元璋三句话九个字,朱元璋遇见刘伯温

    后世对刘伯温的评价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刘伯温的谋略才华是多么的高深,不逊色于诸葛亮。也正是刘伯温的军事奇谋,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而这件至宝就是刘伯温一生的心血,军事奇书《百战奇谋》。在1375年,64岁的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刘琏、刘仲景叫到床榻前,表示自己要死了,而《百战奇谋》

  • 水浒传中,奸夫都不得好死,而此人给宋江戴绿帽,为何却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水浒传宋江最惨的一战,水浒传宋江隐藏事件,水浒传宋江身边人物关系

    这就是押司张文远,这个张文远那是一表人才,也是宋江的同事,而张文远却很不地道,跟宋江的小老婆阎婆惜偷情,给宋江戴绿帽子,按现在的标准,那是挖墙脚,搞破鞋啊。这对一个男人而言是多么的耻辱啊。但是,宋江上梁山之后,张文远最终却安然无恙。继续做押司,也成为水浒传中唯一一位得善终的奸夫。那为啥宋江不杀他呢?

  • 皇帝沉迷豹房,后英年早逝,却被人称为明朝最后的英明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最英明勇武的皇帝,明朝十七帝谁最英明,明朝建豹宫的皇帝

    弘治十八年,五月,“戊申,小王子犯宣府,总兵官张俊败绩。”“冬十月丙辰,小王子犯甘肃。”正德四年,“闰九月,小王子犯延绥,围总兵官吴江于陇州城。冬十一月甲子,犯花马池,总制尚书才宽战死。”正德六年,三月,“小王子入河套,犯沿边诸堡。”冬十月,“丁酉,甘州副总兵白琮败小王子于柴沟。”正德九年,“秋七月

  •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可以从“青苗法”的实际操作去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青苗法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年富力强的王安石,曾任地方官多年,通晓国政民情,独享天下大名三十余载。他为人质朴节俭,学术造诣颇深,无不良嗜好,不在乎自身荣誉进退,端的是众望所归。而宋神宗也是一位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皇帝,二人志同道合,一起展开了熙宁变法。可这是怎样一场变法呢?让我们从“青苗法”和“市易法”入手,一睹其详。青苗法就

  • 蒙古在南宋的北方,为什么却从南往北进攻,这样的仗打得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蒙古与南宋的关系,南宋和蒙古战争电影,蒙古灭南宋杀了多少人

    首先是兀良合台和忽必烈一起,穿越吐蕃攻打大理(云南),拿下大理后,从大理穿越自杞进攻南宋。不过,他们在这里遭到了自杞军民的顽强阻截,没有成功。接着,他又攻打安南(越南),想从安南进攻南宋。由于蒙古军持续地攻打大理、安南、自杞,南宋其实已经对蒙古人斡腹之谋的企图有所察觉,开始在广西、贵州等军事要地筑城

  • 朱棣死后,儿子也想过把造反瘾,最后却被烧成烤乳猪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死得最惨的一个儿子,朱棣死前有几个儿子,朱棣兄弟们的下场

    这位好儿子就是朱棣的二子朱高煦。这位朱高煦说实话还是很有能力的,朱棣在位的时候就不喜欢长得肥头大耳,走路都费劲的长子朱高炽,而唯独喜欢朱高煦。甚至有段时间都想立这个朱高煦为皇太子。因此,朱高煦在老爹在位期间很是嚣张,几次撺掇朱棣立自己。但是朱棣迫于朱元璋留下来的立嫡立长的规矩,加上当时朝臣都支持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