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北宋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王朝,A面的光芒让人亮瞎眼,B面的阴影让人无限叹惋。或者说,北宋是一个表面十分繁荣、实质上积贫积弱越来越黯淡的王朝。
那么,北宋为何会积贫积弱呢?原因有很多,这里只讲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因素,那就是北宋历代君主的性格都存在着某种或某些致命缺陷,终于让这个看以无比光鲜的王朝走向最终的灭亡。
有位哲人曾说过:“造就政治家的,决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性格”。反之,一个在性格上有着明显短板甚至是致命缺陷的统治者,必然会让他和他的继任者所坐的江山很快失去统治力。
先来说说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这是一个非常专断多疑的统治者。在史书中,可以发现很多地方透露出赵光义做事的一个特点:在进行各类重大决策时,从不广采博纳,说白了就是不喜欢听取臣下的意见。
在公元979年攻下北汉后,赵光义便贸然决定攻打辽国,绝大部分将领都以军士劳顿、军饷匮乏为由,劝说皇帝另择进攻良机。但赵光义充耳不闻,结果高梁河一战大败,宋军元气大伤。
公元986年,赵光义再次一意孤行,大举兴兵,三路北伐,他不仅自做决策,而且还事先画好战图,亲自指挥,战局瞬变,东路军失利,赵光义却仍让战将依其令而行,结果将高梁河战败后所尚存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歧沟一蹶,终宋不振”。
赵光义之所以专断,是因为其不信任部下,他经常调换文臣武将,“志未伸,行未果,谋未定,而位已离矣”。
再来看看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他的继任者宋真宗赵恒,他比他老爹可就差太远了。再怎么着赵光义也是很有手段的统治者,可是赵恒呢,既昏庸又懦弱。
最有力的一个例子就是赵恒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庸将奸臣,尤其是王钦若、刘承、陈彭年、林特、丁谓,在当时被称之为“五鬼”。然而功盖群臣的贤相寇准、良将石普等却遭到排挤。这些奸臣怂恿赵恒毫无限制地挥霍民脂民膏。
赵恒不仅昏庸还懦弱,在澶渊之战中,他身为一国之君,只想逃跑,在寇准的力劝下勉强同意亲征,但还是授意纳绢百万以求和谈。如果从客观分析,宋方未必能败,但赵恒的懦弱起了关键作用,使宋军不战自败。
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是赵恒的第六个儿子,可以说,他比起他老爹来更无能,不但贪图享乐,迷恋声乐美女,而且生活极其奢靡。他奢侈惊人的程度,一次祭享就用12000万贯!
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作为一国之君性格上的某些弱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当然只是进程而已。从第二至第四位皇位继承人赵光义、赵恒和赵祯(他们正好是嫡亲的祖孙三代)的性格上看,他们从不同方面加速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