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真实的北宋:繁荣表象下实为积贫积弱,根源在于这四个字!

真实的北宋:繁荣表象下实为积贫积弱,根源在于这四个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999 更新时间:2024/2/4 20:59:19

具体来说,“积贫”的具体表现就是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尽管当时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超过了盛唐,却常年出现赤字。而“积弱”更不用说了,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吃败仗,甚至被迫与辽、西夏这些外邦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目的仅仅是换取皇室的苟安。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宋如此积贫积弱,成了一只纸老虎呢?这里面肯定有多重因素,但根源在于北宋立国始终坚持一个最终自毁长城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那就是所谓的“守内虚外”。

北宋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以“守内虚外”为原则。在军事方面,采取了饥荒之年大规模募兵的办法,认为饥民多则生盗,盗贼多则国家必乱。饥年募兵这种做法虽然起到了防止内乱的目的,却把北宋军队成搞成了一个庞大的难民收容所,不仅兵额扩大,而且战斗力极弱。

在禁军配置方面,赵匡胤也着眼于守内。宋初大约有22万禁军,驻在京师开封的就有10万多,另外一半则分驻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

在治军上,赵匡胤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做法就是剥夺高级将领的军权。他在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通过“杯酒释兵权”的的手段,将一些开国元勋、高级将领的权力夺回,另行委派一些容易控制的人去掌管。尽管赵匡胤新任命的禁军将领都是资历较浅、容易驾驭之辈,他对这些人还是存有戒心,下令不许让真正的骁勇之士掌握兵权。

公元966年,曾拥戴过赵匡胤夺权的殿前都指挥使韩重斌因“私取亲兵为腹心”,犯了赵匡胤的大忌,差点儿被处死,后来因为赵普的谏阻才改授其为彰德军节度使。

此外,赵匡胤还采取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的策略,虽赋予了三司统帅以统兵大权,但却剥夺了调兵之力,而归枢密院一手抓。枢密院则直接皇帝负责。一旦发生战事,统帅军队的大将则要看皇帝的心情,由他临时委派。

还有个所谓的“更戍法”,虽然有效地防止了武将的叛乱和割据,却严重损伤了军队战斗力,将帅与士兵的频繁调动,使上下互不相识。这样的军队,士卒怎么可能与主将团结一心、同生死共命运呢?

由此可见,北宋在军事上所推行的这一整套措施,虽然达到了分化兵权的目的,但却造就了一支冗弱的军队,使北宋的历史增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

在政治方面,北宋实行官职分离的政策。赵匡胤夺取皇位权急于坐稳江山,对旧政权遗留下来的官员就采取养起来的办法,保留了五代以来的台、省、寺院等官僚机构,然后提拔了大批新的官员,增设了许多新的机构。对于新提拔的官员,采取了官、职分离的办法。

与此同时,赵匡胤还广开仕途之路,尽量将更多的士人吸收到各级政权中来,将种种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虽然收到了消弭内乱的成效,却为日后的冗官误国埋下了伏笔。

在经济方面,赵匡胤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北宋是建立在政权频繁更替的五代之际,因而其着眼点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赵匡胤在收回石守信高怀德等开国元勋的兵权时,就鼓励他们回乡养老,安度晚年,造福子孙。为此,他默许地主阶级买卖土地。这个经济政策虽然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安抚地主阶层起到了作用,却留下了后患——宋代官员是享有免税特权的,其大肆兼并势必直接影响国家的税收,这是赵匡胤所始料不及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真实的北宋:这两个武职听起来很牛逼,实际上过得很苦逼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军将及军大将究竟是什么职衔,其身份和地位又是怎样的呢?在有关北宋的历代文献中,军将、军大将的名称,其实并不罕见。北宋名儒邵伯温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末年,王安石担任知制诰这个职务。有一天,王安石的夫人吴氏为丈夫买回来一个妾,王安石见到后询问她的出身。这个女子答道:“我的丈夫本来担任军大

  • 晁盖是宋江的领导,为何不能排进108将?晁盖之死与宋江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晁盖不死宋江能做梁山之主吗,晁盖之死和宋江有关系吗,如果晁盖没死宋江会当上首领吗

    我们都知道水浒的故事是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发生的,当时时局动荡不安,为了谋求生存,也为了坚持自己所信仰的“义”,晁盖加入梁山泊,为除暴安良的事业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加入梁山泊之前,晁盖便已经仗义疏财,结交了许多天下好汉。即便在梁山泊被推上第一把交椅之后,他多次被宋江劝阻亲自参与实战,但是但凡有需要

  • 真实的北宋:这个制度缺陷对北宋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宋是怎么灭亡的,南施北宋之北宋指的是,宋江死后北宋多久灭亡的

    北宋的财政之殇到底是个什么具体情况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财政管理极为混乱,尤其是财政主管官员——计司的权力被剥夺,人为地制造混乱。公元1001年3月,一代名相吕蒙正曾经对皇帝宋真宗汇报过这样一个情况:国家财政部门的主管官员,居然连国库的收入、支出、盈余、亏损等方面的数量都搞不清楚,这也太没有道理了吧!

  • 朱元璋听信小人谗言挖了刘伯温的坟墓,看到这一幕吓呆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打开刘伯温的坟墓,朱元璋挖刘伯温坟墓露出六个大字,刘伯温给朱元璋三句话九个字

    朱元璋这个人小心谨慎,疑心很重,建国后担心有乱臣贼子觊觎自己的江山,杀害了很多功臣,连帮他统一天下的刘伯温也没有放过。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死者为大,人去世之后就不该再去打扰,但朱元璋不信这个,他在刘伯温去世后,听说他的陵墓之地有天子气,后来听信小人谗言,只要将棺材的前面锯掉一点,天子气就不起作用了,于

  • 明朝功臣为何不反抗朱元璋的屠杀?原因有3点,最后一点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朱元璋最真实的资料,明朝朱元璋历史评价,明朝历史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

    他们是历史上很励志的帝王,虽然起步很低,可是达到了最高的人生成就。建立了帝国之后,开始清洗那些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可是两人面对的情况不同,老刘要经常带兵平反,因为那些功臣不愿意等死,纷纷的起兵反抗。可是老朱屠杀功臣的时候,却没有反叛的行为,他们都甘愿伏法。这是为何呢,两人的区别在哪里?也只有李世民对待

  • 明朝一农民绑了贪官前往京城,朱元璋下令严办:诛十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处置八个贪官,朱元璋严办黎洪强张道光,朱元璋死后老百姓还能绑县令吗

    其实朱元璋被丑化成暴君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就是朱元璋对于官员非常的严厉,直接触及到了官员的切身利益,所以官员在史书中自然不会说朱元璋什么好话。其次就是满清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固,自然要极力的去抹黑明朝,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自然是被黑的最惨的。不过这位暴君在民间的风评却不是一般的好,毕竟我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 攘外安内的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为何他近年来频频遭人质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岳飞的真实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要想知道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首先我们要知道民族英雄的定义。在字典中民族英雄是指,那些捍卫民族独立、自由、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在我看来,岳飞就是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是民族英雄,因为他的抗击精神岳飞是南宋一位抗金名将,从20岁到39岁被害为止的二十年里。他都在抗金斗争中度过。

  • 此人是锦衣卫出身,权倾朝野,与朱棣争抢妃子,死后无全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锦衣卫事件,朱元璋的锦衣卫朱棣怎么接手的,锦衣卫朱元璋让朱棣统领过吗

    当时的明成祖朱棣用“清君侧”的名义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许多文武大臣都认为他来路不正,为了平息这场无声的风波,他任命纪纲为锦衣卫的指挥使,掌管着亲兵。纪纲掌握了锦衣卫之后,就大肆的将许多无辜的权臣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一个接一个的杀害。在许多人看来十分的残忍,可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 明朝农民养出四十斤“公鸡”,道士看完说一预言,没多久大明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最神秘的道士预言,民国道士刘培元预言,姚广孝预言大明三大变

    在明朝末期,曾经出现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一件便要算这40来斤的大公鸡了。我们都知道,按照正常生物上的规律,一只普通的成熟公鸡的重量,也就三四斤的样子,即便有个别特别的,也绝对不会超过十斤。但是在当时的一户农民家中,却有人养出了重量达到40斤的公鸡。对于这样一只“庞然大物”,基本上是没有人敢吃的

  • 建文帝失踪后,此人还为他坚守孤城,说:皇上不能没有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传建文,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建文皇帝简介

    建文帝登基之后,面临着和汉武帝相似的一个局面,那就是被封诸王的权力过大,封地几乎成了他们的独立王国。有意思的是建文帝身边也有两个类似晁错的人,这就是他的师傅黄子澄和齐泰。二人对建文帝很忠心,为了加强皇权,他们向建文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一年之内朝廷先后削去了代、周等5个势力较小的藩王,紧接着,就把矛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