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500多年的商朝,出现了一个昏聩不堪的纣王,弄得民不聊生,各诸侯国对殷商怨声载道。商纣王在忠臣的劝谏下不但不知改过而且是变本加厉。对外商纣王不断的发动战争,在朝廷内部也不断的制造酷刑,更是对大臣实施酷刑,残害忠良不说,就连自己的王叔都毫不留情。他还大兴徭役,建造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离宫,整日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激起百姓和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在商纣王纸醉金迷的这个时候,有一个在沣水西岸逐渐强大的奴隶制诸侯国——周正在悄然崛起。
公元前约1069年,周武王联合800诸侯会于孟津,在孟津举行了声势浩大誓师仪式,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800诸侯群情激愤,都说:“商纣可伐”!但是姜子牙却告诉周武王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现在的商朝还很强大,周朝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灭亡殷商。这里说军事实力不够,其实就是“道天地将法”还没有完全倒向周朝,这个时候去伐商无异于以卵击石,毫无胜算。特别是最后的“将”和“法”这两件事最为重要,周朝和商朝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因此周武王听从姜子牙的建议,断然班师返回。
大约过了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066年,前面所说的伐商的最重要的“将”也开始偏向周朝了。王叔比干被杀,箕子、微子等朝廷重臣或被囚或外逃,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这时候的殷商国内的制度已经无法约束商纣王,殷商军队的法令此时也被破坏了,法令被破坏就说明这个国家的最后一个擎天之柱已经不存在了,大厦即将倾倒,“法”这件事也站到了周朝这边。此时吕尚对周武王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力劝周武王出兵伐纣。周武王期盼这一天已经好久了,立刻下令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随后以姜子牙为帅,兵车300辆、猛士3000人、甲士45000人,誓师伐纣。
姜子牙率领的军队开始东进之时,天气发生了变化,狂风暴虐,暴雨倾盆,雷电交加,可谓是艰难万险,人马多有损伤。姜子牙就把这种极端的天气解释为鬼神对殷商的发怒之状,并大力加以渲染,其作用还不小,不仅稳定了军心还增加了军队的斗志。这里就是指“天”这件事也站到了周朝的这边。由于商纣王失尽了人心,四方的诸侯和沿路的百姓纷纷加入了讨伐商纣王的队伍中,是周军的士气不断高涨。
同年(公元前1066年)12月,姜子牙率领周朝大军渡过了黄河,在距殷商都城朝歌仅70里的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召开了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罪过,揭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的序幕。历数纣王罪过,是让“道”这件事远离殷商,而归周。在商郊牧野据敌是为了占住有利地形,让“地”这件事能很好地为周所用。
周朝在“道天地将法”这五件事上做了最好的部署,使殷商在这五件事上不占一点,成功的把殷商孤立了起来。商纣王此时的军队被派遣到东南边和夷族人交战,并不能很快地回师增援,致使朝哥兵力空虚。商纣王听说周朝大军兵临城下时,慌忙的把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以抵抗周朝大军。商纣王慌忙的举措更是加速了殷商的灭亡,在牧野商纣王临时组建的军队和周朝的大军刚一接触就溃不成军了,本没有斗志的商军,不但没有抵抗,反而在阵前倒戈了,引导着周军杀入了朝歌。商纣王看到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回天,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纣王的死标志着统治500多年的奴隶制国家殷商就此灭亡。
公元前1066年底,周武王班师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结语:在伐商之战中,周武王信任姜子牙,而姜子牙很好的把握住了“道天地将法”这五件事,在时机不成熟时,能果断的决定结束伐商,在时机来临时能很好地抓住机会,毫不留情地让商纣王无计可施,这就是“道天地将法”这五件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