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种循环:从向朗事件、看蜀汉军职的“位阶化”

一种循环:从向朗事件、看蜀汉军职的“位阶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440 更新时间:2024/2/7 14:31:20

向朗向宠叔父,相府长史(幕僚长),可以视作丞相幕府的核心人物。

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向朗的履历变化。这个变化清晰反映出蜀汉政权中“将军号”的虚职化、位阶化。

街亭之战(228)马谡战败逃亡,向朗知情不报。诸葛亮恨之,削其爵位。

亮死,向朗迁“左将军”。但在任不典事,却潜心经传、刊校杂书,“悠游无事三十年”。直到八十岁去世。

亮卒后(朗)徙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蜀书十一 向朗传》

左将军本是显职。向朗在左将军任上、不典兵、不典事,反而悠游闲散,醉心杂务;可知彼时“左将军”已经完全沦为虚职。

如果从向朗案例出发,会发现蜀汉建国伊始,“将军”便已失去其“将军(统帅军队)”的作用,反而演化为“表示朝班位次”的特殊标志。

换言之,蜀汉之将军,与军务已经无关,而是“品级地位”的象征。

本文共 5200 字,阅读需 10 分钟

将军号的变化

蜀汉的将军号无关职位、而表品级。

蜀汉政权的将军号、取代两汉的“俸禄秩阶”(即XX石粮食代表的俸禄)成为全新的官阶标志、有其特殊之处。

注:关于蜀汉“将军号泛滥”的具体原因,我之前另有文章详述。

简言之、即刘备入川之初(214)、因地盘有限,郡守、令长的数量无法满足各个派系,故利用“无定员限制”的杂号将军,大封群臣,以此笼络人心。

两汉的“俸禄秩阶”有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直至六百、四百乃至更低。级别划分相当粗放。

大抵对应“公卿、重号将军”(万石至中二千石)、“郡守、杂号将军”(二千石)、“宦皇帝者”(比二千石)、“上公幕府长史”(千石)、“县令/长”(六百、四百石)等等。

注:“宦皇帝者”可以理解为“皇帝的亲随使唤人”。类似侍中、尚书、常侍,都属于“宦皇帝者”。

魏晋将其重新拟定为九品,大约与彼时的“九品官人法”有关。

蜀汉自诩“承袭汉祚”,不用九品制度。故选择其他手段,划定官僚品级。

蜀汉选择的方式、便是利用“将军号”来表示品级。

按汉制、除“重号将军”位在公卿之列,其余偏裨杂号一概按“二千石”处理。

问题是、两汉对外作战的“时间比例”相对较低、将军并不常置。有事临时任免、战罢收缴印信。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后汉书 百官志》

将军印号,出征授予,战罢收缴

但东汉桓灵以降、几乎无岁不灾、无年不乱,无论是“对外征伐”(羌胡)还是“对内镇压”(太平道),战争频率已经大大增加。

从数量上看、东汉末期将军称号激增。而蜀汉一国的“将军名号”(62种),数量便已超过西汉(47种)、直逼东汉(75种)。如果考虑到蜀汉立国不足半个世纪、比例可谓惊人。

注:数字引自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甲篇第一章。

因此,汉制里秩阶统一为“二千石”的偏裨杂号,实际不可能“在地位上真正相等”。

杂号将军高于偏将军、偏将军又高于裨将军、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而部分杂号,也逐渐演化为重号。

比如曹魏的四征、四镇将军,往往身兼督军职务,镇守各方。征西都督雍凉、征南都督荆豫、征东都督徐扬、镇北都督幽冀(所谓河北诸军事)。案例极多,不再赘述。

蜀汉的杂号将军,与曹魏名称相似、但位阶差异极大,自成系统。

比如曹魏的“四征将军”,拟于四方(前后左右),位逼上公;但蜀汉的“四征将军”却地位最低(“征镇安平”当中),仅仅拟于九卿。

魏蜀之“杂号大将军”亦有不同。

曹魏之“杂号大”,表“资深”之意;在职长久、居官有功即可晋升(如“征西将军”晋升为“征西大将军”)。蜀汉之“杂号大”则无关资历,另有升迁次序。

左将军的特殊含义

“左将军”是分析蜀汉官制位阶的重要线索。

向朗在左将军任上、悠游无事三十年,极为刺眼。

这几乎是摆明了告诉读者,蜀汉的将军号、已经彻底虚职化。

理由显见。

按两汉制度、左将军秩阶“中二千石”,拟于九卿。按蜀汉制度、则更加尊贵。

因为刘备昔日即“左将军”。且因建安四年(199)曹刘决裂、故刘备不可能再得到汉廷任免的正式职务。“左将军”也便成了刘备僭越称王(219)之前的唯一军职。前后达二十余年。

注:刘备另有汉廷正式封号“豫州牧”。但豫州在曹操手中,其不过遥领而已。

虽说刘备身上还背着各路军阀“相互表奏的伪职”(比如荆州牧、司隶校尉、大司马等等),但那些头衔不过是“橡皮萝卜图章”,一钱不值。

刘备入许县,受封左将军

随着时间推进,刘备集团内部、“左将军”的地位便越来越高。

从魏黄初二年(221)夏四月的《称帝劝进表》中,可以清楚看到、汉中王国系统内、“安汉将军”糜竺,班在太傅之下、九卿之上。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蜀书二 先主传》

太傅属于“师傅保”系统,班在上公之上;而“安汉将军”紧随其后;凌于九卿;可知“安汉将军”位同三公。而糜竺的“安汉将军”是刘备入蜀后授予的(214),彼时刘备还未称王,官止“左将军”。

由此可知,蜀汉政权内,左将军>安汉将军≈三公。

逻辑也很好理解。

刘备既然是左将军,为了自抬身份,自然要把左将军的地位搞得特别高,不然便“难以服众”。

向朗作为丞相府“居府长史”、本身就是幕府的“二号人物”,位在群僚之右。犯了路线错误后,被重新用为左将军,位同三公也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向朗挂着“至尊至贵”的重号将军头衔,却悠游闲散、不典军政,反而醉心典籍、研习杂务,长达三十年。

须知向朗出任左将军时,诸葛亮已死,无所谓“受到钳制”云云。

可知彼时“左将军”已不再是军职,而是位次的象征。

“名实分离”的将军号

与曹魏不同,蜀汉的大部分将军、是不领兵的。

曹魏的“将军”有领兵职责,另有“军师系统”安置“策划士”。蜀汉则正好相反、“将军”表示朝班位次,与领兵打仗无关;“军师系统”反而取代了“将军号”,成为领兵者的“职务”。

关于蜀汉内部将军号的“猥滥”与“脱节”,虽然我在之前文章已有述论,此处还是再简要介绍一下。

(1)谈客三人组

著名的“谈客天团”,糜竺、孙乾简雍。此三子大抵从未领兵,长期充当周旋往来的说客,分别被授予“安汉将军”、“秉忠将军”、“昭德将军”。按记载,皆位在卿上(中二千石)、拟于三公。

同时、李严、廖立等人的杂号将军,亦班在五校尉(比二千石)之下。

(廖)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杂号)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诸葛亮集》

可知两汉同秩阶的“杂号将军”、在蜀汉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品级、位次。

(2)赖恭

镇远将军赖恭,班在四征之下、扬武之上,大抵处在九卿级别。

赖恭历任零陵太守、交州刺史,结果被苍梧太守吴巨揍翻,狼狈而走。被薛综嘲笑为“昏头昏脑的糊涂虫”。

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吴书八 薛综传》

赖恭在刘备称王后(219),迅速转任太常(九卿),掌管礼仪祭祀。可知“镇远将军”不过是虚称。

(3)来敏

另有“执慎将军”来敏,被归入“儒宗传”(《蜀书 卷十二》)。来敏精研左氏春秋、喜好训诂学,未见领兵记载。

来敏因“路线斗争问题”,下野而复起。后主为了让来敏“能够自我警醒”,还特意编造了一个“执慎将军”的名号。

后以(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蜀书十二 来敏传》

这种行为,都不是“为坑等萝卜”了,而是“替萝卜挖坑”还得“替坑起名儿”。

蜀汉将军号的虚职化、足见一斑。

(4)诸葛亮

诸葛亮是最能体现蜀汉将军号“名实分离”的例证。

武侯六出祁山、功德盖世;但诸葛领兵时,从未冠以任何将军称号,而是以“丞相”身份亲统大军。

讽刺之处、是在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自贬三级”,降为“右将军”。

(亮)上疏曰:“……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街亭大败,诸葛亮自贬三级,为右将军

换言之,诸葛亮“不做将军”的时候,实际干着将军的事情;诸葛亮“做将军”的时候,却在干“自我反省,休兵养民”的事情。

名实相悖到这个地步。

(4)陈到与张翼

亮在世时,朝政尚好;亮死后、国事日非。将军称号也越发“名实分离”,且“逻辑混乱”程度更上一层楼。

如前文所述,将军虽然虚职化、秩阶化,但大抵还是与“职务”有所关联的。比如曹魏的四方督军,其将军号的“方位名词”(东南西北),一定与辖区位置相吻合。

蜀汉不是。蜀汉的将军号、逻辑混乱、黑白颠倒,读之令人错愕。

蜀汉有四大都督区:汉中都督区(抵御曹魏);江州都督区、永安都督区(抵御东吴)、庲降都督区(镇抚南中)。

蜀汉四大都督区

按方位而言,四大都督区应该分别对应“北”(汉中)、“东”(江州、永安)和“南”(庲降)。

然而都督永安、防备东吴的陈到,将军号竟是“征西将军”;而随姜维北伐的张翼,将军号竟是“镇南大将军”。

以征西将军汝南陈到督永安,封亭侯。--《华阳国志》

(姜维)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蜀书十五 张翼传》

“镇南”的人北伐,“征西”的人东御,可笑无过此者。

(5)黄权与魏延

蜀汉还曾出现过“将军号撞车”的现象。且发生在刘备时代。

刘备称王时(219),擢魏延出任汉中太守,授延“镇远将军”以增其威重。

刘备称帝时(221),又擢魏延为“镇北将军”。同年先主东征,为抵御曹魏偷袭、又遣黄权领偏军在江北,授“镇北将军”。

先主践尊号,(延)进拜镇北将军。--《蜀书十 魏延传》

(先主)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蜀书十三 黄权传》

同一时期,竟同时出现了两个“镇北将军”,糊涂到这个地步。杂号将军“选择范围”如此广泛,却犯下这等低级错误,令人咂舌。

一言蔽之,蜀汉的将军号,已无关乎“统御军队”之事,与“将军”二字的本意已经彻底分离。

蜀汉的“结衔”浅谈

从蜀汉人士的结衔中,可以窥见其“职位、班位、爵位”的书写文法。

将军之号,在蜀汉无关统兵之事,前文已详述。

蜀汉典兵者,多冠以“都督”名号,另有领军、护军、监军、典军,以及军师、参军等临时性职务、逐渐取代将军,成为了实际的掌兵之人。

如果仔细观察三国人物的头衔,会发现蜀汉将领的“结衔儿”是最长的。通常是“职位”+“将军号”(班位)+“爵位”的组成结构。

(1)姜维

以《废李严表》中出现的“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为例。

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雝、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等议,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废李严表》

结衔抬头是“行护军”,表示其职位(“行”有临时的含义)。

中间的“将军号(征西将军)”则表示班位,即品级。蜀国的“四征将军”,在“征/镇/安/平”当中位阶最低,符合彼时姜维资历尚浅的身份。

结尾的“当阳亭侯”是爵位,不足论。

很明显,蜀汉的“将军号”,位在“结衔”中间,已无关职务,而指朝班位次。

(2)魏延

再比如同表的“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亦如是。

(亮)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等议,辄解平任。--《诸葛亮集》

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

结衔抬头是“使持节”,即最高级别的节钺,可擅杀二千石以下官吏。

注:使持节>持节>假节。

“前军师”是魏延的“职务”,对应姜维的“行护军”。只不过姜维是“行”职(临时性质),魏延是实职。

“征西大将军”是魏延的班次。不同于“四征”居重号之末、蜀汉的“征西大”位同三公。对应姜维的“征西将军”。

“领凉州刺史”是遥领虚封,可以不论。

“南郑侯”是爵位,最高级别的县侯。对应姜维的“当阳亭侯”。

注:县侯>乡侯>亭侯。

换言之,魏延的结衔拆解、其真正职位是“前军师”,品级则是“征西大将军”。

便如同姜维的职位是“行护军”,品级是“征西将军”一样。

蜀汉将军不典兵,由军师、护军、典军等系统领兵。而“不同的将军称号”,则表示了“朝班位次”、即“品级”。实际取代了两汉的“禄米秩阶”(XX石)、成为新的“级别划分依据”。

将军本是实职;而护军、监军最初却是临时性职务。最终“实职虚职化、虚职实职化”,此即阎步克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中重复提及的“职位的秩禄化、班次化”之核心所在。

皇帝倾向把实权授予官阶较低、容易驾驭的官职,弱化另一些官职。被架空的高级官职、便出现了“品位化”,具有了荣衔性质,即安排身份的性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二章

有趣之处,是历朝历代皆如此。

比如“刺史”本监察小职(六百石)、最终却凌驾于郡守之上(二千石)、乃至废史立牧。“巡抚”在南北朝本是临时性职务、发展到明清,却成了镇抚地方的要员。

这便如两汉之杂号将军,本“无常事、不常置”,“临战授予、战罢收缴”的临时性职务。但在东汉丧乱的背景下,却逐渐成为了“常备型职务”。最终又被临时性质的“护军、领军、监军”取代,成为了“表示品级”的虚职。

一言蔽之,“将军”职位,在蜀汉经历了“临时职务→实职→虚职→秩阶化”的演变过程,而取代它的、又恰恰是“新的临时性职务”。

这真是一种有趣的循环啊!

更多文章

  • 奸雄董卓来自西凉,那他和西凉太守马腾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董卓和马腾,历史上的马腾和董卓是一伙的,董卓马腾是什么关系

    董卓出生于豫州颍川郡,成长于凉州,天生怪力,善武。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结交羌人,小有名气。成年后,董卓便被陇西郡府征辟为兵马掾,负责地方治安。当时,胡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刺史有征董卓为从事,授予兵骑,进攻胡人。董卓也不负所望,大破胡人,斩获千计,立下战功。汉桓帝时期,董卓再被授予羽林郎之

  • 刘邦手下的三个功臣,只有韩信被残害,只因他没搞懂这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韩信韩信可以说是一个很传奇的将军了,他从少年时期就苦读兵法,立志要成为一个统领军队的大将军。但由于本身没有什么带兵经验,所以处处碰壁,没有人愿意重用他。不过萧何却是慧眼识金,他排除众议力荐刘邦立韩信为大将军。虽说韩信本身威望并不高,但是在经过几场大战之后,他的才能也逐渐展现出来。而刘邦之所以能够

  • “鸿门宴”项伯为何要力助刘邦脱险?并非因私废公,只是路线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鸿门宴中刘邦是怎么拉拢项伯,鸿门宴后刘邦会对项伯说什么,鸿门宴中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

    项羽的两个叔父自然成了他的领路人,可惜的是在跟随项梁反秦的道路上,项梁在定陶之战中被章邯击败,他自己也力战而亡。此时项羽只剩下项伯一位叔父了,他也一直矜矜业业地扶持着项羽,希望项羽能让他们西楚项氏一族再现辉煌。既然是辅佐项羽称霸,那为何还要去帮助刘邦鸿门宴脱险?项伯以前可一直矜矜业业的辅佐项羽,却唯

  • 东汉风云:马皇后德冠后宫,钟离意据理力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马皇后正位中宫,尚无子嗣,只有马皇后前母姊之女贾氏亦得选列嫔嫱,产下一男,取名为炟,皇后爱炟如己出,抚养甚勤,尝语左右道:“人未必定自生子,只怕爱养不至呢!”后来又因皇子不多,每加忧叹,见有后宫淑女,辄为荐引,既得进御,待遇尤优。阴太后尝称她德冠后宫,故命立为后。平时便能诵《周易》,好读《春秋》

  • 汉武帝嫌弃胡人进贡的动物,把它送去喂虎,不料老虎却伏地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武帝看不上胡人进贡的动物,汉武帝吃老虎吗,汉武帝讨厌胡人进贡动物

    古语说,“虎啸山林百兽寂”。老虎在人们的心中就是名副其实的百兽之王,和老虎头上那王字形的纹路所显现的一样,老虎所及之处,所有的动物都不敢出声。但是发生在汉代的一个故事,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汉武帝时期一个来自西域的胡人曾带来一头凶猛的狮子,这头狮子直接让养在皇宫虎豹园里的老虎俯首称臣,还没开打就认了输

  • 曾与袁绍为敌的刘备,为什么会受到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的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感叹袁绍战败,真实刘备实力和袁绍的实力对比,刘备忽悠袁绍

    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放到汉末三国时期也极为适用。就比如曾经与曹操为敌的张绣。张绣曾经与曹操为敌,杀曹操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爱将典韦,这仇结得太深了,后来张绣要投降曹操,曹操的态度是什么呢?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

  • 张飞在赤壁之战前有什么显著的战绩,令天下人都称他为万人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飞一生的三个战绩,赤壁张飞吼叫,赵云张飞赤壁大战

    张飞本人的传记说他少与羽俱事先主。那刘备之前经历的一堆战事他肯定有参与,结果陈寿说完三爷的出生直接就划到当阳长坂,搞得好像张飞那时才开始正式参战一样。个人评价可能有偏颇,但一堆人,尤其是敌对阵营的定评必然有所依据。可惜评价归评价,敌对阵营显然不可能对敌将的丰功伟绩也大书特书。但实际上,张飞最早被按上

  •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官渡之战以后袁绍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呢?官渡之败对于袁绍来说自然是伤筋动骨,可以说在各个层面严重打击了袁绍势力,但还没到一蹶不振的地步,蜀汉户口尚不及冀州一州,也能在荆州丢失、夷陵惨败、南中叛乱之后再度振兴,屡屡北伐曹魏,袁绍为何不能东山再起呢?况且相对而言,官渡之败的损失可能还比不上高欢的

  • 吕后死后她为什么没有被汉文帝清算,否认其合法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后死后谁当皇帝,吕后秘史,王立群讲吕后全部视频

    为什么会这样呢?诸吕都被清算了,吕后为啥没有呢?毕竟汉文帝和吕后可以说是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吕后剧照其实铲除诸吕,和否认吕后的合法性,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高后崩,合葬长陵。禄、产等惧诛,谋作乱。大臣征之,天诱其统,卒灭吕氏。按照历史的记载,汉朝的官方版本中这样说:吕后死后,吕禄、吕产这些人发动叛乱,

  • 古人是怎么看待刘邦杀异姓王功臣的?竟然编排了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邦杀的异姓诸侯王,刘邦为什么要杀异姓诸侯王,刘邦斩杀功臣之谜

    这个小故事就是:韩信、彭越、英布转世,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瓜分了汉家天下,而刘邦、吕后变成了汉献帝和伏皇后,被曹操欺压了一辈子。故事发生在汉灵帝时期,故事主角叫司马貌,字重湘,是益州蜀郡的秀才。因为汉灵帝时朝廷腐败、卖官鬻爵,司马貌空有一身才学,到五十岁都没取得功名。于是有一天,司马貌愤慨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