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为何打击他?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为何打击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513 更新时间:2024/2/4 18:50:11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一向都是谦虚内敛的,在说话时也大多都是委婉的,但在我国古代唐朝时期有这样一个十分直言不讳的大臣,他就是魏征

在初高中生学的历史课本中,我们曾学过一句与魏征和李世民有关的一句话,而且这句话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句话就是“以史为镜,可以见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是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悼念他时所说的话,李世民是在说魏征死后自己就少了一年可以勉励自己的镜子,这可以说是一个君主对于大臣最高的赞赏了。

根据我们以往学过的历史知识的认知中,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李世民是十分敬重魏征的,在魏征去世之前也确实如此,李世民一直都将魏征看作老师一般的存在,也十分认真的听取魏征给他提的一系列意见。

但在魏征死后,这一情况很快便发生了改变,李世民不仅很快取消了魏征儿子与自己女儿的婚礼,还将自己为魏征写的墓碑给推翻了,这些举动将李世民给予魏征的宠爱都彻底推翻了,魏家也从原来的宠臣之家开始一步步衰落了下来。

魏征生前,李世民对他很敬重,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为何打击他?到底是何原因让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

一、魏征其人

魏征,字玄成,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魏征出生与苦寒之家,年少时并不像富家子弟一样有书读,虽然家中贫寒但他自小便有大志向,一直苦于没有门路也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魏征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出家做道士。在

魏征成为道士一段时间后,天下开始出现动乱,而魏征一向喜欢读书,在成为道士后,读书的机会多了起来,而为了了解动乱的情况,以及自己能出一分力,魏征开始研究关于纵横的书籍,这些知识储备为魏征后来成为李世民手下的能臣做出了很大贡献。

公元617年时,魏征脱离了道教成为武阳郡丞手下的一个小官,同年九月份,武阳郡丞与起义军首领李密合谋,双方往来书信皆由魏征所写。

魏征也第一次出现在了大人物的视野之中,魏征的文采在一次次书信往来中被李密看在眼中记在了心里,他很快就将这个文采十分不错的小官纳入了自己麾下。

魏征一向都是衷心为主,不管自己效忠的是何人,都会不遗余力的献言献策,魏征在李密手下当差时曾多次提出对策来壮大李密的势力,同时也曾献计帮助李密对抗敌人,但李密却并没有将他的计策放在心里,他认为魏征的对策都是老生常谈,魏征提出的这些对策不过都是从树上照搬来的。

所以并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这让魏征十分生气,但作为一个小官,他决定不了上层人士的想法,他只能静观其变。最后,李密果然输给了他的对手,魏征等手下也被他带着归降了李唐。

但并不是所有部下都甘心随着一同归降别人的,魏征等人在几番周折,几次战乱后,又被夏王窦建德俘虏,优秀的人总是更容易被人看见,魏征很快又被窦建德封了一个小官。

到了公元621年,窦建德在与李世民的交手中战败,众部下也因此归入唐,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得知魏征也在其中,便向他的父王请求将魏征封为了太子冼马。

俗话说忠于人尽人事,魏征在成为太子势力一方时,自然就会为太子着想,他看到太子的实力不如当时的李世民,便想要献策为太子夺得更多功劳,太子李建成与魏征服侍的前几任主子不同,他十分高兴的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但终是成王败寇,太子李建成还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了。

二、一代忠臣

在李建成死后,李世民成功代替了其位置,对于魏征这个人才,李世民也是很感兴趣,因此一直都有在打听关于他的事情。

在魏征成为自己手中的阶下囚后,李世民问魏征为何以前总是劝太子李建成将自己派到外地去,魏征十分诚实的表示自己为谁做事便忠于谁,李世民也是非常欣赏他的行事说话风格,便将其纳入了自己麾下,还将魏征招为了自己的幕僚,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魏征确实十分有才能,因此在李世民麾下很得其重用,不久便获得了升职。而且魏征有一个许多大臣都没有或者说不敢有的特质,那就是犯颜直谏,他敢于直言不讳的向李世民提出建议,而李世民也确实有雄心和容人之心,他心里深知魏征有怎样的才能。

因此在每次召见魏征商讨治国之道时,即使魏征经常直言不讳,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怪罪过,还总是欣然接受魏征提出的建议。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曾经以十分谦卑的对魏征说其是为了国家建设才会直截了当的献言献策,自己怎么会怪罪呢。

在之后的君臣相处过程中,不管李世民做了什么错事,魏征总是会直言不讳的指出,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也总是会及时更正,君臣二人在数十年中一直都配合的十分默契,李世民可以接受魏征的直脾气,魏征也总是能够及时提出好的建议。

正是因为君臣二人良好的配合,唐朝才能发展的非常强盛。

三、李世民打击其原因

虽说魏征生前很被李世民看重,李世民也将魏征看作是镜子中的自己,但当魏征死后,还是将魏征的墓碑给砸了,这是为何呢。

其实,归根结底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李世民自己。李世民在位后期,对长命百岁的欲望越来越深,逐渐有些迷失自我,每当他想到死去的魏征,就仿佛是看到了自己。如果魏征还活着,李世民也不会如此放纵自己,也就不会做一些错事。

失去魏征的李世民逐渐变得疑神疑鬼、贪得无厌。他看到儿子李承乾的学问没有起色,教他的老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时的李世民对当时推荐这名老师的魏征大感不满,觉得魏征并没有真心向他推荐良师,有欺君之嫌。

在这之后,不成气候的儿子李承乾居然公然与大臣侯君集携手造反,而侯君集正好是魏征生前推荐过的人,这让李世民大为愤怒。

李世民将魏征推荐老师和大臣的事结合在一起,开始怀疑魏征是不是早有谋反之心。

魏征在临死之前,与史官褚遂良会面,将与李世民的书信来往刚拿出来交给了褚遂良,希望褚遂良可以把自己的名字留于青史,以此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而这一切被李世民知道了,得知情况的李世民对魏征的好感直线下降。李世民对魏征的怀疑加上魏征自身做法的问题,两种情况加在一起,便造就了魏征死后三天,墓碑就被李世民派人砸掉了。

其实,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还是有的,就在砸了魏征墓碑之后,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外人看来,更像是小孩子在耍小脾气,找了个撒气的地方。

当李世民受伤归来,再次想起魏征,如果魏征还活着,他也不会任凭自己干这些蠢事。闹完了,也撒气了。最后,清醒过来的李世民又派人重新将魏征的墓碑修好。

更多文章

  • 皇帝:咱们王朝就没有比肩李白的大咖吗?丞相:有,此人超过了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白的简介资料李白被人称作什么,历史上谁能超越李白,李白vs李白

    如果你是陆游,你会怎么选择?作者要是陆游,就专门只给皇帝一个人写诗,小日子也可以过得很滋润啊。我不作恶,不趁势附和皇帝,不攻击异己,不就行了吗?人家是怎么选择的?他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很诚实——皇帝欣赏我的诗文,我不稀罕,他要采纳我的北伐主张,我才稀罕呢。苦难,给了陆游一颗强大的内心,然而,这么自甘

  • 魏晋南北朝的皇后制为何如此戏剧?尼姑和“保姆”,立或不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代皇后及嫔妃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皇后当尼姑,皇后保姆

    而在我国古代,皇后制度成为了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朝历代对于皇后十分的重视,毕竟其是六宫之主,需要发挥着母仪天下的作用。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后制度却十分儿戏。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的皇后要么就是不立要么就是多立,另外这些皇后要么就是出家削发为尼,要么就是“保姆”,种种荒诞性

  • 作为唐高宗李治的亲孙子,李义珣怎么会流落岭南,当了40年奴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高宗李治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娶自己父亲的女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缔造了武则天的神话故事,李治有很多儿子,但都被武则天控制,更严重的是李治的亲孙子李义珣作为皇家后代,竟然沦落为奴仆,流浪岭南四十多年,这都要败武则天所赐。武则天能够从感业寺回到皇宫一方面是她自己在其中的努力,另一方面就是李治的喜爱。在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政绩出色,为什么有人很少提及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高宗李治简介,唐高宗李治是多大死的,还原真实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628年-683年)字为善,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嫡子,长孙皇后所生。唐朝第三位皇帝21岁登基。在位34年。李治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没有之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雄才伟略睿智不凡。李治在位最大的政绩就是对关陇集团的打击。门阀政治被极大削弱。政治影响力大幅度降低,寒门政治得到了极大提高

  • 李勣作为凌烟阁“吊尾车”,为何能成为托孤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有意思的是,徐茂公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却有历史原型,他的原型就是徐世勣,是唐朝名将之一,所以真正的“徐茂公”不仅能掐会算,还能排兵布阵领兵作战。徐世勣,字懋功,因为曾被李世民赐姓李,便改为李世勣,后来为了避李世民的讳,于是改为李勣。同时也是因为改名的原因,与李勣同一时期的秦叔宝、尉迟恭等人,经过

  • 玄武门之变,明明有两支军队勤王护驾,为何李渊还是将大权交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为什么李渊不阻止玄武门之变,李渊玄武门之变完整版,玄武门之变李渊的侍卫哪去了

    曾经的三兄弟如今只有李世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三兄弟之间已经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李渊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虽然有两支军队勤王护驾,但是最后还是将大权交了出去。李渊这么做是爱子心切还是被逼无奈呢?之所以说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因为当时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局势,对于李世民极度不友好。李建成、李

  • 作为李渊你将如何处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避免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渊帮李世民杀李建成的原因,李渊为什么喜欢李建成讨厌李世民,李渊认可李世民杀李建成

    李渊做为大唐的开国皇帝,他的能力是极其出色的。只不过被李世民篡改了。在大唐开国功臣里,但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李渊立太子太早,使得过早地形成了太子党,后来李渊扶持李世民与太子权力过大不无关系。应该说,在大唐开国中。宗室里面立功最大的无疑就是李世民。立国以后李世民被赐予巨大的权力,甚至是开衙建府(天策府)

  • 假如嬴政、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生活在同一时代,谁能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李世民,朱元璋都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但必须要看他们处于那个时代背景,如果是处于汉末,隋唐时代,朱元璋必然出局。因为,无论汉末还是隋唐都是军阀氏族,世家门阀的时代。根本不会有朱元璋这样寒门的任何机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朱元璋不会有任何机会。这是曹操与李世民的时代,是他们的政治舞台。朱元璋被抛弃

  • 此战,使突厥分裂,上表称“圣人可汗”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突厥历代可汗,突厥可汗是否真实存在,武则天时期突厥可汗

    隋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至二年十二月,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军进攻隋朝的战争,是为隋朝开国对外第一战。突厥为古代居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游牧民族。自6世纪中叶以来势力强盛。北周、北齐均送以厚礼,并与之和亲。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十二月,刚篡位的突厥沙钵略可汗(名摄图

  •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离不开他的英明,更是因为他有一位贤内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贞观,李世民的治国之才,通过贞观之治评价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他文武双全,从小就娴习武艺,精通骑射,能够“百步穿杨”,并且在文学上有很大的造诣。相信大家都了解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手段很是残忍,弑父杀兄,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不得不说,李世民的上位,造福了百姓,唐朝曾出现了一番极盛景象。而作为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更是让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