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兵,为什么不去救驾?

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兵,为什么不去救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793 更新时间:2024/1/25 0:28:42

他即位后有六年西北一带发生旱灾,出现了大量的灾民,按道理朝廷应该赈灾,可国库空虚,又没钱赈灾,那么老百姓只有起义,陕西、甘肃、山西都发生了大面积的农民起义。

崇祯帝没办法,只有派兵镇压,在这镇压西北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批猛人,比如洪承畴,曹文昭,孙传庭等,左良玉也是其中一位。

就在剿灭农民军的当中,他俘获了许多的农民军。为他以后拥兵自重获得资本。

我们就回到正题来,谈谈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

左良玉,也是个可怜人,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没读过书。长大后就当兵了,非常普通。或许运气好,碰上了赏识他的人——侯恂,这个人眼光确实看人很准,另外一个人袁崇焕也是他推荐的。

在打关内四城时,他开始崭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侯恂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后来西北的农民军在陕西、山西相继失败后逃到了河南,左良玉就镇守河南。他收拾河南境内的所有民军——只用了二十天。确实左良玉有两把刷子。

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左良玉得到了大大的好处。一是他收编了大量的农民军,充实自己的力量,谈不上他对朝廷有多忠诚,他和明朝其他官员一样,都是拿多少钱干多少事,只要把闹事的赶出自己的管辖范围,就算完成任务。

他为什么不出兵?

一个原因是,他个人私心太重,没有大局意识。

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川陕交界左良玉大败张献忠,他因此加封太子少保。但督军杨嗣昌认为左良玉骄傲自满,不想重用。左良玉记恨在心,就在川陕一战中,杨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农民军,左良玉袖手旁观,杨嗣昌下达九次命令,左良玉仍置之不理。由于左良玉的不作为,张献忠从容出川攻打襄阳,农民军大胜,杨嗣昌一气之下汤水不进而亡。左良玉也因此削职,戴罪立功。

可见,左良玉格局很小,根本没有大局观念。

而后来一事,让他对崇祯都恨上了。左良玉在率军驻守陕州期间,明朝国库亏空,长期不发粮饷,导致许昌发生叛乱暴动,导致左良玉全家被灭门,仅剩下一个参与战事的儿子幸免于难。

左良玉难免会把家族的灭亡怪罪于明王朝的不作为。左良玉的军事倾向,在此之后会发生变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他把家恨放在国仇前面,这也是他一贯风格。

第二点,他内心惧怕李自成

崇祯十五年(1642年),左良玉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左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在朱仙镇一战中,左良玉精锐的兵力差不多丧失完了。开封再战,左良玉不敢迎战。李自成攻打襄阳时,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到九江后拥兵观望自保。后张献忠克武昌,朝廷严令出兵,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汉阳。也就是说左良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跑。

第三,客观原因,时间上来不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祯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督促他出兵作战。左良玉于是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北京被李自成攻下。左良玉远在湖北,根本赶不到。

李自成率军打到北京城下,当时贪生怕死的兵部尚书选择开门投降,也加快了崇祯帝选择自尽的步伐。当时左良玉听到消息,还急得吐血,可能这就是忠诚的表现吧。

第四点,部下素质参差不齐,左良玉难以驾驭

左良玉拥有八十万兵力,号称百万,前五营是他的亲兵,而他的精锐主力在朱仙镇基本丧失完了。后五营是投降过来的士兵,大都是一些乌合之众,老弱病残,还有战俘,实际战斗力并不强,这个外强中干的队伍,也让左良玉感到力不从心。左良玉已经不能很好地驾驭他的部下了。

他在武昌时,各军营的将领都通宵达旦地有歌妓舞女相陪,可见军队素质之差。即使左良玉有心去北京,估计他这些部下也未必跟去。

这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欢迎指正。

码字不易,点个赞呗!

更多文章

  • 清兵尚未南下,明朝还有力量,为啥孔衍植就投靠清朝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孔衍植后人,孔衍植是谁的后代,清兵入关明朝时有多少军队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英豪气节,在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中都是灵魂与脊梁的支撑,先秦左丘明认为是“临患不忘国,忠也”,孔圣也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一人,于天启元年(1621年)承袭了祖上的爵位,天启七年(1627年)得了太子少保的加爵,而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再一次晋升为太子太傅,可以说

  • 白起被踢出武庙十哲是因为杀降么,赵匡胤表示:怀柔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白起为什么被踢出武庙,白起赵匡胤,武庙十哲是谁封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套在白起身上尤为深刻,作为曾经的底层士兵,白起一步一个坎逐渐走到了武安君的高位上。梁启超曾经考证过,战国时期纷争四起死去的兵士为两百万人,而白起便霍霍了半数,虽说梁启超所说不一定对,但白起显然也担起了“人屠”的赫赫凶名。也正是如此,白起最大的争议点便是嗜杀如命,对于秦是不败的战

  • 宋朝一位死刑犯上了刑场无惧生死,竟被当场释放还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被流放的死刑犯,古代死刑犯为什么要满门抄斩,宋朝历史纪录片

    詹直被判死刑,他的儿子詹慧明听闻后,非常伤心,于是跑到婺源县衙,请求代父去死,为邻居老婆偿命,可县衙认为这是胡闹,坚持原判。詹慧明没办法,跑去徽州府衙请求,并对府衙的官员说:“无以报罔极恩,幸有两弟可以养母,乞代父刑以存父。”话中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无以回报父亲的恩情,幸好有两弟弟可以赡养母亲,祈求代替

  • 明太祖朱元璋和儿子明成祖朱棣相比,谁的功绩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历史上得国最正的皇帝,没有之一。自贫寒之身起家,一路上腥风血雨,经历了群雄争霸以及元朝镇压的时代,通过各种策略以及任用贤能,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问鼎天下,开创了大明两把余年的基业,可以说,没有朱元璋的艰苦奋斗,朱家的后世子孙恐怕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粒尘埃。1、结束了蒙元的统治

  • 同样不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帝位,为何朱棣的名声比李世民差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和李世民哪个强,李世民和朱棣都很厉害吗

    其实这两位帝王的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不过两位的口碑与名声却相去甚远。李世民被后世形容为一代明君,甚至盖过了他篡位的事实,可是朱棣却被后世赋予了很多丑陋的形象,这又是为何呢?朱棣与李世民不同的处境朱棣与李世民同样不具有合法性,但是朱棣是从北打到南的,一路上都在打,而李世民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完成了这件事情

  • 如果崇祯帝当年南迁,大明是否会得以延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为什么崇祯皇帝不南迁,崇祯皇帝在南迁,崇祯南迁大明会不会不亡

    而事实上,真有如此简单吗?大明的灭亡与否,就系在迁都这件事情吗?我看未必,若是迁都,就要面临许多障碍,即便迁都成功,大明依旧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1、没有武力保障的南迁,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空想而已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南迁和灭亡与否,只是存在间接的联系,即便是南迁,手上没有能打能抗、听指挥的军事力量,一

  • 北宋美艳公主,被哥哥送给金人做舞姬,两年后因谷道破裂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宋皇后被金人俘虏,金人进谷道,北宋金人是哪里人

    靖康之耻无疑是极为屈辱,北宋被金人攻破,无数百姓死在金人的刀下,就连皇室贵族也变成了他们的玩物。几个皇帝被绑着在地上行牵羊礼,就连皇后都受到了凌辱,不过这些人里最惨的还是公主茂德帝姬,死于谷道破裂,这听起来比较体面。茂德帝姬是宋微宗的后代,在他众多女儿中是长相最好看的,女儿成年之后,就把她许配给了奸

  • 《大明王朝1566》中,作为未来皇帝的裕王,为何非和严嵩过不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大明王朝1566严嵩死亡,大明王朝1566严嵩把谁抄家了,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严嵩

    实际上,裕王朱载垕和严嵩,不得不争,也不得不斗!1、严嵩一党与裕王党早已结仇这里要说的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在剧中,裕王是嘉靖唯一的一个儿子,但实际上,嘉靖帝一共有四个儿子,裕王只排在了第三,但机缘巧合下,欲望成为了皇太子唯一的人选。仿佛在明成祖朱棣制后,皇位继承人一直就处于人丁单薄的状态,这其中,以

  • 崇祯皇帝乔装打扮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了什么?崇祯脸色苍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崇祯皇帝八字考证,崇祯皇帝为什么叫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测字算命的故事说明什么

    人在重大变故的时候、都会莫名的怀疑自己,然后就会无来由地相信外力,崇祯也不例外,面对垂死的大明,他还抱有一线希望。眼看李自成就要打到北京了,明朝朝不保夕,朱由检也预感到自己将要万劫不复,他每天过得提心吊胆,真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据说,某一天朱由检穿着常服溜达出皇宫,打算给明朝的前途算上一卦,看看今后

  • 因为爱情,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历来已久殉葬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英宗朱祁镇后期做了什么,明英宗朱祁镇复仇,朱祁镇殉葬制度

    患难之间,方显真情要说明英宗朱祁镇这个人,在政治上,没有能可圈可点之初,登上皇位后,宠信大太监王振,致使朝纲混乱,边境不宁。使得平息了数百年的瓦刺,大举进攻明朝。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却又使几十万大军惨遭围剿,自己也被瓦刺俘虏,成为了阶下囚,差一点就让明朝重演当年宋朝的“徽钦二帝”的惨剧。若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