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帽并不是皇帝发明而是历史演变而成
其实在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脚罗幞头。幞头起初由一块中国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历久不变,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唐神龙年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
到五代时,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云麓漫钞》里写到“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伪孟蜀始以采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至刘汉祖始仕晋为并州衙役,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文中开始把幞头脚改称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作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
这种帽子并不是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戴的
这种帽子在晚唐五代出现时也并非官员上朝专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当时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诸臣,甚至乐师、仪卫、戏子,谁都可以用,很多场合都会用。在许多壁画上可以看到,唐、五代、辽、宋、金,不少门卫、伎乐,甚干活的仆人都使用展脚幞头。自然更不可能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专门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