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十几年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十几年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56 更新时间:2024/1/16 18:16:05

一颗梨两颗枣,马皇后告诉刘伯温早早离去!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难道是功高震主?还真不一定是!其实马皇后和刘伯温的关系非常好,她曾经给过刘伯温暗示。

提起朱元璋,很多人都说他火烧庆功楼。而在这之前,朱元璋请很多人吃饭。在这场饭局上,朱元璋给大家提供了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燕窝粥。

整个饭局上面大家吃的都非常开心,然而只有刘伯温闷闷不乐。他看到朱元璋上的菜之后,吃了没多久就要离席回去。而刚走出房门没多久,马皇后追了上来。

马皇后追上来的时候,手里面还拿着一个篮子。她告诉刘伯温:“里面的东西你先不要看,回到家里你就明白了。”虽然刘伯温很好奇是什么东西,但是有这样的叮嘱也没有看。

回到家之后,发现篮子里面竟然只有两颗枣一颗梨,再联想到今天的宴会,以及宴会上面的菜肴,岂不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再看看篮子里面东西,一颗梨,两颗枣,岂不是说早早离去?有一统天下智谋的刘伯温,怎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所以第2天早朝上面,就要向朱元璋告老还乡。

朱元璋百般挽留,最后还是拗不过刘伯温,于是便别放他回去了。回去的刘伯温难道就这样安生了吗?还是在老家出事了。

刘伯温不安大明江山,送朱元璋一筐鱼

虽然刘伯温告老还乡,但是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名声早就传回到老家。回到老家青田之后,青田县的县令听到刘伯温的名声,慕名而来求见:

“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这是在给刘伯温扣帽子?(刘伯温又叫做刘基)难道青田知县是故意的,受人指使想给刘伯温挖坑。然而青田知县的这段话,并没有传到朱元璋那里。刘伯温出事的原因,其实是另外一件事。

在瓯、闽地域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这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的聚集地。虽然刘伯温已经退居田野,但是仍然不忘朝政。所以他就托付在朝为官的儿子刘琏,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朝廷。

结果这件事情被胡惟庸得知,胡惟庸早年和刘伯温的关系不好,想借此落井下石。于是他先一步弹劾,说是因为刘伯温想在这里给自己选祖坟,结果当地百姓不愿意,所以他故意镇压。

朱元璋念在刘伯温昔日的功劳,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刘伯温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所以准备亲自前往京城,来的时候还带了一筐活鱼。但是到了京城之后,朱元璋却闭口不提这件事情。

不过刘伯温还是把这一筐活鱼送给了皇帝,当时朱元璋也没在意,只是以为这是刘伯温带给自己的“土特产”。之所以没有多想,是因为这一批鱼和平常见的不一样,比较凶猛不说,经常在池子里面斗的不可开交。

朱元璋把这些鱼当作是奇特之物,只是养了起来,并没有想里面深层次的含义,就让刘伯温先在儿子家里面住下来,随后就没有再找他入宫了。虽然朱元璋不提那件祖坟的事情,但是刘伯温不能不想。

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刘伯温病倒了。随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刘伯温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然而刘伯温喝了胡惟庸带来的药,没多久便去世了。

因此历史上有关于刘伯温的死,有人说是朱元璋故意杀的,也有人说是胡惟庸借刀杀人。后来朱元璋清算胡惟庸的时候,其中有一条罪责就是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而那一篮子鱼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情过去了十几年,朱元璋才重新想起来。虽然明朝早已经统一天下,但是边患问题仍然严重,还有一些元朝余孽没有清除干净。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出去,让他们去镇守边疆。

另外一边虽然朱元璋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也认识到了读书的作用。而且为了治理天下,也读了很多的史书。通过史书,他了解到了晋朝的八王之乱,以及西汉的七王之乱。

他知道不仅应该把儿子分封出去,而且还要避免儿子之间互相交流。所以他规定每三年时间,各地的藩王才能进京述职。而且还加了很多限制,主要是为了避免他们做大。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刘伯温那一筐鱼的寓意,虽然他忘记了最后那一筐鱼到底去哪了,但是知道送来没多久之后,那一筐鱼便全都死了。

并不是憋死的,而是互相争斗死的。这一筐子鱼送来的时候生龙活虎,放在池子里面游来游去。是没过几天,其中几条鱼被咬的遍体鳞伤,之后很快就都死绝了。

而这个时候才明白了刘伯温的寓意,虽然还不晚,毕竟所有的儿子都被封了出去,也避免他们争斗“致死”。不过朱元璋还是非常感慨刘伯温对大明江山的尽心尽力!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就算是做得再好,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后”。自己死后没多久,儿子朱棣就推翻了自己孙子朱允炆,还是“死”在了“内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云南和贵州这两个姓氏,原是明朝随军居住!看看有没有你的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贵州十大姓氏,明朝威宁八大指挥姓氏,贵州明朝汉族后裔

    明军驻扎云贵地区?——所为何事?其实中国现在的人口分布,是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才形成的。而在历朝历代的迁移当中,又是以明朝的规模最为宏大。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当中,极大的改变了云贵地区的人口组成。明朝初年有一次江西填湖广,当时江西省的人口是云贵等5大“省区”的人口总和。由于元朝末年经常打仗,各地人口极

  • 太子死后,朱元璋为何不从剩下的儿子中选太子?而是执意要立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继承人之选但在考察回来之后朱标就生病了,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因病逝世。朱标这一病故,把朱元璋给弄着急了,一时之间,朱元璋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确定了下一个继承人是谁,他的孙子朱允炆。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为何不从剩下的儿子中选一个,而是

  • 如何看待庙号“代宗”一个不被承认的皇帝朱祁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祁钰下一位皇帝,孙太后为什么不让朱祁钰当皇帝,穿越成大明皇帝朱祁钰

    题/如何看待大明头号“顶包师”,景泰皇帝的苦闷帝王生涯?文/唐晋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引言:宣德皇帝朱瞻基有两子,长子朱祁镇,次子朱祁钰。无论按什么来说,朱祁钰与皇位是绝对无缘的,偏偏历史就爱开这个玩笑,震惊整个大明的“土木

  • 皇权与相权天平上砝码,浅谈宋代的台谏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台谏制是指什么,宋元时期台谏制度,台谏和宋代党争有什么关系

    一、宋代台谏制度的由来01.宋代的台谏制度的改革北宋政权建立在后周开创的统一大业基础上。台谏是御史台官与谏官的合称,是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监察与谏官制度。秦汉开始设置台谏官,后来历代均设有这项制度。名义上自汉代唐宋历代相承,实际上宋代的台谏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宋代在传承这项制度的同时,对台谏制度进行

  • 郑和本来姓马,原名马三宝!靖难之役有功,为何赐姓郑而不是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和为啥赐姓郑,郑三宝是不是郑和,姓郑的历史名人郑和

    据史册记载,郑和原是云南昆明人。云南当时有很多元朝时的官吏,后元朝被灭,这些官吏自立为王,不受朱元璋管束。朱元璋可是个暴脾气,哪里能让他们这般快活。即刻派兵攻打,战争时期,郑和被大将军傅友德当作俘虏抓走。郑和从小就聪明伶俐,保全了性命,只被阉割送进宫里,被派作当时的四皇子燕王朱棣身边做太监。郑和赐姓

  • 包拯一个人下葬,为何用了二十几口棺材?原是为了躲有人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给包拯下葬的人,包拯出殡时有多少口棺材,包拯下葬时用21口棺材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为民除害,是北宋人民心中的救星,关于包拯也有一个传说。北宋末年的中原地区天灾不断,人祸横行,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玉皇大帝见到人民生活如此困苦,于是决定派自己手下的赤脚大仙去凡间做皇帝,以此来拯救民间百姓。无奈赤脚大仙在天庭当中是出了名的懒,而且一直以来都享惯了福分,就是不肯

  • 同治年间的黄崖之案,到底怎么回事?披着儒学外衣的起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黄崖,黄崖之变真实事件,黄守恭之父黄崖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这起事件的定义一直争执不下。是什么致使民众大规模的“叛乱”?为何如此多的普通民众会遭到屠戮?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据清史记载,这次反叛事件的主谋是一位叫张积中的人。看似是他导致了近万人的死伤,但其实不然。张积中本是扬州的一个地主官僚,他家族里好多人都在清政府当差,而且职位还不

  •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帝赏赐的金瓜子,金瓜子哪里买靠谱,一个金瓜子几克

    影视剧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段话“赏黄金万两,丝绸百匹,钦此”通常皇上的打赏的确以黄金白银为主,但金银制品也并不少见。记得《甄嬛传》中,皇上就曾赏赐给沈眉庄一把“金瓜子”。当时沈眉庄说要分给苏培盛一些,可苏培盛却忙说“不敢不敢。”这金瓜子究竟是何物?为何连大红人苏培盛都不敢收下呢?金瓜子的制作工艺虽

  • 太平天国第一悍将,一战杀四名封疆大吏级别将领,却死于小兵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天国十大虎将,史上最惨太平天国将领,太平天国斩杀清军将领一览表

    《太平天国史》记载:曾天养,广西桂平人,参加金田起义时已经61岁,但他长相高大威猛,孔武有力,长相不俗,深眸长髯,人高马大,膂力过人,能开硬弓。沙场破阵之时,持大刀引兵在前,威风凛凛,好似天神一般,只要一出现在战场上,敌人闻风丧胆,不敢与之交兵。克天京,获忠王,讯于庭,犹曰天养资格最老,打仗为一好手

  •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句话道出了和珅 纪晓岚为官之道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与纪晓岚联手,铁齿铜牙纪晓岚皇帝对和珅的评价,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最后说的话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乾隆会喜欢和珅这样一个巨贪,而不是纪晓岚这样一个一心为国为民的读书人,虽然在看《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时候,每次都是和珅吃亏,当最后,纪晓岚还是得不到乾隆足够的重视,这不免遗憾!记得王刚老师演的和珅和张国立演的纪晓岚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他们讨论的重点,是为人臣子的本分。纪晓岚认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