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空城计”是司马懿最大失误?他和孔明是敌人,更是一对神交知己

“空城计”是司马懿最大失误?他和孔明是敌人,更是一对神交知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270 更新时间:2024/1/17 1:40:37

相对于“诸葛亮”,司马懿的一生就显得颇为荆棘多磨,就连入仕为官也是在曹操毫不客气的“威逼之下”;再之后就不必多加介绍了,几度沉浮,几经生死。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人虽名义上是两国的仇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这两人应该算“知己”;明明两人各为其主,两国交兵之时杀得天昏地暗,又为什么说这两人是“知己”呢?

“各为其主”不假,但真正论起来,这两人“有国仇,但并无家恨”;《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就是很好的佐证。当时情况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马谡失街亭导致十余万蜀军溃败,撤军之时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直逼“西城”;这里又证明了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心有灵犀”,在没有情报的情况下,司马懿仍能“误打误撞”的碰上孔明,真这么简单?当然,也有人觉得司马懿真的是“误打误撞”才堵住了诸葛亮。但不管怎么说,司马懿不惜率领十五万大军,放着蜀军主力不追,偏偏去攻打一个小小的“西城”;除去司马懿料定此地乃是“囤粮之所”外,难道就没有其他想法了?司马懿多次表示“诸葛亮一生劫粮,但从未被人劫粮”这就说明诸葛亮最重视“粮草”的安全;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在蜀军大将多路出击或战或退的情况下,诸葛亮最有可能出现在哪里?

正是司马懿对诸葛亮行事的了解,这才有了“误打误撞”堵住诸葛亮的结果;果不出所料,当时西城多为文官,而诸葛亮正在全力指挥兵士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言‘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这里也说明了诸葛亮并未料到“司马懿”会来,也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同时从侧面也反映出司马懿料事如神,以及对诸葛亮的了解。

之后诸葛亮临危不乱“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乍一看来,这里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故意扮作十分夸张的临阵样式,然后煞有介事的登城弹琴;貌似“空城计”的关键点就在这里。

其实这里描写的就有点假了,临阵御敌,即便是用计也追求“越像越好”,哪有故意做出如此夸张“引君入瓮”的架势?身为将帅者,尚有古时兴师动众的“明修栈道”在前,偃旗息鼓的“暗度陈仓”在后;如诸葛亮这样摆“空城计”,别说是军事家“司马懿”,就是随便一个领兵带队的人也能看出这“戏”太假了,因此“司马昭”就在此时说“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

但司马懿的回答却是“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这话乍一看好似说的合情合理,毕竟诸葛亮一生谨慎,大家都知道,这么大摆“乌龙”也绝非无缘无故,这个大家也能理解;但是,“宜速退。”就显得很不合情理了。首先,“西城”并不是什么险要大城,况且司马懿已知蜀军多路出击,此时即使这小小“西城”有埋伏,诸葛亮手中尚能有多少兵力?十五万大军到此,即使硬碰硬的与之一战又未尝不可?因此,当时的“司马懿”是有本钱的,根本不可能听几段琴就忙不迭的退兵。

其二,“西城”内乃是蜀汉的“顶梁柱”诸葛亮,“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司马懿比谁都清楚;手下十五万兵马,如果能或擒或杀诸葛亮,那就等于提前消灭了“蜀汉政权”。这样的诱惑是很大的,如果司马懿没有其他想法,又怎么可能会轻易放弃这样的良机?况且司马懿善守,也从不弄险,简单的推理一下;即使当时司马懿不敢攻城,能不能先派些许兵马入城试探一下呢?结果司马懿连这最起码的军事行动都没做,然后一溜风的跑了,这实在太不合情理。

诸葛亮“空城计”摆的夸张,司马懿十五万人马逃的同样夸张,正因这两人“配合”的太默契,以至于诸葛亮身边的官员都懵了“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这里说的就很清楚了,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必须强调一下,这些人既能随军征战,虽不至于像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但多少军事常识还是有的,这里就很明显的再次指出,“空城计”中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位“智者”干的事儿太不合情理。

既然“空城计”漏洞这么多,“司马懿”又占绝对优势,为什么还要做这被贻笑千年的事?要解释司马懿这一行为,就不能单纯的从军事方面去分析了;“司马懿”在临死前说过一句话,用这句话来解释“空城计”再恰当不过“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常怀惊骇”。这句话其实概括了司马懿的一生,虽有雄才大略,却一直被曹魏之君猜忌,以至于常常面临生死之关。

最初“司马懿”本不愿为曹操服务,为此不惜装病许久,结果还是被曹操硬逼着出仕当官;但从此曹操就给司马懿戴上了“不可信任”的帽子。尽管“司马懿”为官忠心耿耿,为曹魏立下多少汗马功劳,但曹操的态度却一直保持着“用才不信”的态度,甚至一度将司马懿逼入绝境;若不是“司马懿”为了保命选择侍奉太子“曹丕”的话,恐早已命丧曹操手中。

虽然“曹丕”算是司马懿的救命恩人,但此人也并非庸才,和他父亲一样,对司马懿也是“用才不信”;甚至为了考验司马懿,不惜安插在司马懿身边一个长期卧底。可就是这样,司马懿仍旧如履薄冰的苟活于世,仍旧显示出俯首帖耳的恭顺态度。且不说司马懿几经沉浮,单是这份“隐忍”就足以称赞;同时也能看出,“司马懿”已经成为了曹魏政权不可或缺的立国保障。

可问题也来了,“司马懿”是曹魏政权的保障,而“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保障,这两位重要人物的碰面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按照常理来说,司马懿深知除掉“诸葛亮”就等同于灭了蜀国,这在军事国政上绝对是大功一件;但是,如果从“司马懿”当时在朝中面临的危机来分析呢?司马懿灭掉蜀国,是不是就变成“功高盖主”了?曹氏一族本就对他猜忌,又会怎么对待“功高盖主”的司马懿呢?

正如当年“华容道”上诸葛亮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一样,不是不想灭曹,而是还要留曹操来平衡三国;此时的司马懿也一样,不是不想杀诸葛亮,只是形势所逼,情非得已。其实想必“司马懿”能准确判断出“西城”的重要性,面对诸葛亮也一定能猜出“空城计”;诸葛亮亦然,不过也是出于对司马懿的了解,大胆的判断出司马懿不会杀自己,这才敢摆下“装样子”的空城计。

说来说起,与其说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都是“智者”,倒不如更直白点说,《三国演义》中这两人不过是借“空城计”来掩人耳目的一对“神交知己”。

更多文章

  • 贵霜帝国为什么不挥师蜀汉,灭了乱世的三国?他有没有这个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贵霜帝国被谁灭的,贵霜帝国灭了多少蜀汉,蒙古帝国和贵霜帝国谁强

    主要原因:首先贵霜帝国的实力长期弱于汉朝。中国在汉末三国时代虽然实力衰落,但贵霜帝国同样处于衰落期,实力依然及不上汉朝及与之相邻的曹魏,双方都无力攻击对方;其次路途遥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冷兵器时代,受制于后勤供应与通讯联络的困难,帝国的控制距离是有极限的,而贵霜帝国与汉朝及三国核心区域

  • 关羽攻克襄阳、生擒于禁和三万曹军就撤军回南郡休整,三国的历史会怎样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镇守南郡时与曹军作战情况,于禁大战关羽,关羽的樊城之战的正史记载

    在古代战争中,一支军队连续作战三个月而不进行休整,这是难以想象的,《孙子兵法·作战篇》说得很明白:“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关羽向襄樊开辟第二战场,也是为汉中作战的刘备分担压力。有人认为关羽是在刘备拿下汉中并进位汉

  • 曹操帐下最信任的第一猛将,战典韦慑马超,与吕布齐名,却是三国少有的“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超和典韦,吕布典韦大战赵云马超,吕布和赵云典韦马超谁排第一

    乱世三国曹操帐下有“五子良将”,许褚并不在其中,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资格,而是因为许褚实力已经超越了“五子良将”。许褚实力强悍,甚至曾与马超对阵,吓得马超动都不敢动一下。许褚不但勇猛,更是曹操最信任的人,甚至怀疑自己的儿子都不会怀疑“虎候”许褚。许褚,字仲康,自幼勇猛,力大无边,曾单手把一头牛倒拖回寨。

  • 中国400多位皇帝,为何只说刘秀是“开了外挂”?运气好到爆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真正的刘秀,历史名人评价刘秀,历史评价刘秀的功与过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诞生过400多个帝王,最出名者第一阵列的莫过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第二阵列的便是汉高祖、隋炀帝、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清康熙。各朝各代各个帝王各领风骚,或心黑手狠,或风流多情,或昏庸无道,或精明能干,每一代无数奇闻轶事,关于帝王有说不尽的话题,但这其中尤其是汉朝最为奇特。草莽

  • 文有诸葛亮 武有关羽张飞 一手好牌的刘备怎么就输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吕布谁最厉害,张飞关羽刘备搞笑结拜,关羽张飞阵亡刘备大哭

    刘备,河北人,名分上是汉景帝的后人,但出生的时候,家里早已破落穷寒,父亲早亡,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少年时便随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艰苦,但很有志向。熹平四年(175年),刘备十五岁时,母亲让他外出行学。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学习。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没有战略眼

  • 放着那么多大将不用,汉高祖每逢叛乱必亲征,症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高祖时期出现过叛乱吗,历史上亲征的皇帝,刘邦亲征

    从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到建立汉王朝,整个过程离不开刘邦的出色领导。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他精湛的用人之道,更准确地说是“将将”之道,也就是统领将帅的策略和方法。但是在后来的很多叛乱中,刘邦大都是亲征平叛的,为什么不派自己身边的大将出征呢? 吕后的强势 谈起刘邦,就不得不提到吕雉,这个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

  • 朱元璋宴请高僧,高僧饭后写了首谢恩诗,朱元璋看后大怒: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的资料关于朱元璋的资料,朱元璋老婆马皇后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谢恩诗

    古代世人都讲究一个忠字,要从一主而终,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讲,新的当权者对于以前的下属都不会信任;以前的下属也不会对新的当权者忠心耿耿,即便有些君主会看中前朝下属的才华,让他们入朝为官,最终也会不欢而散。明朝时期,朱元璋就曾召前朝翰林学士来复入朝为官,最终还是对他有所猜忌杀了他。众

  • 元朝“十户一菜刀”有用吗?“摔头胎”背后是汉人最坚决的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元朝十户共一把菜刀,元朝十户人家都用什么刀,元朝汉人摔头胎揭秘真伪

    这是颇为令人费解的一个现象,难道他们就像是一堆柴火,烧得越旺,完蛋得越快?当然这并不能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解释,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他们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帝国,但是却没有建立起和这个帝国相匹配的制度,导致自己的王朝极其容易奔溃。我们如果把元朝的灭亡分为内因和外因的话,最大的内因一定是元帝国内

  • 南京发现“平民墓”,或许与王安石有关,但有人赶到现场叫停发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安石之墓,王安石墓出土全过程,平民墓图片大全

    考古队一番勘探后,发现这座古墓规格不高,或许仅是古代平民墓而已,因此建议施工方重新填埋;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可两块刻有文字的石碑又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这两块石碑虽称不上“华贵”,但上面的文字却着实吓了专家一跳,上有“安石以×友故来”的字;尤其是“安石”二字,在场多人都联想到了历史中的同一个人,即

  • 北宋与南宋还有辽金之间有什么关系,又发生了哪些变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辽金的关系图,北宋为什么被辽金吊打,北宋和辽金哪个厉害

    宋、辽、金是同时代的三个不同的政权。北宋虽然统一了中国大陆,但是仍然没有解决沦入敌手的幽云十六州,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对当时占据幽云十六州的辽国发动了战争。在这三个政权之中,建国时间最早的是辽朝,要是从阿保机称汗算作辽朝起点的话,那么辽朝建国是907年,要是从阿保机正式称帝算起,辽朝建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