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军粮短缺士兵饿得要兵变,无辜粮官被杀,莫名其妙却死得其所

曹操军粮短缺士兵饿得要兵变,无辜粮官被杀,莫名其妙却死得其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623 更新时间:2024/1/17 19:40:00

记得《三国演义》中有句评价曹操的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多少人心中蕴藏着一个“曹操梦”。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一干猛将纷涌而至,朝会携剑登场,高呼丞相有礼!俨然一副“彼可取而代之”的架势。

相反,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刘备,却以桃园三杰起家,一路奔波坎坷,虽有皇叔之尊却无皇叔之实,但待人宽厚大度,谦逊亲和!

以至于在我们眼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曹操奸诈和刘备仁义。其实,两人看似一奸一正,都有着让后人学习的地方。

军粮短缺士兵欲兵变,尽职粮官提了两个办法,曹操:杀了粮官吧

做事学“曹”,转移矛盾以最小代价换取最佳利益

建安二年,曹操准备攻打已经称帝的袁术,然而袁术兵精粮足,迟迟久攻不下。这时候大军进退两难。如果撤军,那么士气必然受影响,说不定还会被袁术追杀。如果继续攻城,则面临粮草不足的风险。到时候军心涣散,就算敌人不攻击,自己都会内院起火。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军营里的粮食也逐渐变少,一碗饭分两次,两次分四次,到最后只能喝稀粥。士兵们怨声载道,就差兵变了。

这时候曹操想了一个计策,他叫来了军队的粮草押运官王。对着他说:王垕啊,现在军队的粮食情况如何?

王垕抱怨道:兵多粮少,长此以往。唯有退兵或以大分小耳!

也就是说,王也没办法,除了退兵就是把粮食再稀释,这无疑给曹操出了一道难题。

面对两种解决办法,曹操选择了后者。对着王垕说:将粮食“大碗换小碗,粥再搞稀一点,先救一时之急。

王垕很惊讶就马上问:要是战士们再抱怨,可如何是好?曹操挥挥手说无妨。

果然,这策略一实施,军营炸天了。所有人都在私底下说曹操吝啬,自己吃香喝辣,士兵却连肚子都填不饱,肯定是克扣军粮了。第三天,终于饥饿的士兵纷纷罢工,到曹操的军营里讨要说法。曹操不慌不忙问了事情经过后,果断叫了王垕来。在所有士兵面前直接砍了他的头后,大声说道:“不杀汝,军心变矣。”

将士们眼见这几天的“稀饭”有了罪魁祸首,就军心大振,曹操宣称,现在罪魁祸首杀了,大家跟我一起打仗,攻取寿春,就可吃到饱饭。最后军队果然一鼓作气拿下了袁术。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似乎都会觉得曹操残忍和滥杀无辜。但却表现出曹操的做事风格!实际上军队就是粮草不足,跟谁都没有关系,但是曹操很好的转移了问题的矛盾。将军队自然的粮草不足归咎于押运官的贪污,这点虽然不地道,但却有着深远的作用。

首先维护了曹操的形象:告诉士兵曹操没有克扣军饷,都是押运官的错。

其次,本无可解决的难题转移了问题关键,变成了是有因果关系的问题

军队的粮草不是久攻不下短缺,而是因人为因素造成,这样就有办法解决。曹操用了最小的代价解决了军队士气不足,粮草不济的问题。用一个人的人头换取了全军的振奋和战争的胜利。

做人学刘,以恒心换取胜利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我们来看看刘备的奋斗史。从十八路诸侯会盟开始,然后依附公孙瓒、投靠陶谦、跟随吕布、曹操、转投袁绍、最后找了刘表……

而一路上更是大起大落。拥兵五万与曹操对战,结果一败涂地,兄弟四散不说,老婆孩子都被敌军抓走。直到马上50岁了,还在为了一座自己的城池而奋斗。可以说每一次失败都很彻底,20多年里,哪一次不是遍体鳞伤,用颠沛流离形容真的再合适不过。

正常人如果经历了刘备这种经历,轻则醉生梦死,重则轻生。然而人生不就是如此起起伏伏吗?刘备身上最可贵的就是这种精神——坚持理想,不忘初心!

被曹操打败后,许攸就问刘备:玄德何去何从?

刘备答曰:纵使我仅剩一人,扶汉灭曹之心不熄!

大起大落后,依旧相信自己可以站起来,始终不改变自己的理想,这是怎么样的意志?

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时,所有人眼见赵云没回,都以为赵云投敌,但刘备对此毫无怀疑:“子龙不弃我走也!”

一个经历过后无数次失败的人,内心早就变得多虑多疑。因为他看尽了人间冷暖。最落魄时候也就是他一个人独处。而刘备始终对于手下没有怀疑,坚定信任他们,这是何等胸怀和气度!

人生在世,无非做人做事也。做好事,做好人才能让自己在社会游刃有余。曹操和刘备,看似一正一邪,实际上给我们表露出的却是两种哲学。我们仔细品读,都会发现共同点:人都会遇到困难,寻找恰当的方法去解决。能解决最好,不能解决失败了也无妨,只要初心不改,梦想不灭,那么终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历史上他们是对立的,但他们也是共同的,只不过成就霸业的渠道不同而已。

更多文章

  • “空城计”是司马懿最大失误?他和孔明是敌人,更是一对神交知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空城计故意中计,孔明司马懿空城计,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

    相对于“诸葛亮”,司马懿的一生就显得颇为荆棘多磨,就连入仕为官也是在曹操毫不客气的“威逼之下”;再之后就不必多加介绍了,几度沉浮,几经生死。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人虽名义上是两国的仇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这两人应该算“知己”;明明两人各为其主,两国交兵之时杀得天昏地暗,又为什么说这两人是“知己”呢?

  • 贵霜帝国为什么不挥师蜀汉,灭了乱世的三国?他有没有这个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贵霜帝国被谁灭的,贵霜帝国灭了多少蜀汉,蒙古帝国和贵霜帝国谁强

    主要原因:首先贵霜帝国的实力长期弱于汉朝。中国在汉末三国时代虽然实力衰落,但贵霜帝国同样处于衰落期,实力依然及不上汉朝及与之相邻的曹魏,双方都无力攻击对方;其次路途遥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冷兵器时代,受制于后勤供应与通讯联络的困难,帝国的控制距离是有极限的,而贵霜帝国与汉朝及三国核心区域

  • 关羽攻克襄阳、生擒于禁和三万曹军就撤军回南郡休整,三国的历史会怎样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镇守南郡时与曹军作战情况,于禁大战关羽,关羽的樊城之战的正史记载

    在古代战争中,一支军队连续作战三个月而不进行休整,这是难以想象的,《孙子兵法·作战篇》说得很明白:“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关羽向襄樊开辟第二战场,也是为汉中作战的刘备分担压力。有人认为关羽是在刘备拿下汉中并进位汉

  • 曹操帐下最信任的第一猛将,战典韦慑马超,与吕布齐名,却是三国少有的“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超和典韦,吕布典韦大战赵云马超,吕布和赵云典韦马超谁排第一

    乱世三国曹操帐下有“五子良将”,许褚并不在其中,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资格,而是因为许褚实力已经超越了“五子良将”。许褚实力强悍,甚至曾与马超对阵,吓得马超动都不敢动一下。许褚不但勇猛,更是曹操最信任的人,甚至怀疑自己的儿子都不会怀疑“虎候”许褚。许褚,字仲康,自幼勇猛,力大无边,曾单手把一头牛倒拖回寨。

  • 中国400多位皇帝,为何只说刘秀是“开了外挂”?运气好到爆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真正的刘秀,历史名人评价刘秀,历史评价刘秀的功与过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诞生过400多个帝王,最出名者第一阵列的莫过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第二阵列的便是汉高祖、隋炀帝、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清康熙。各朝各代各个帝王各领风骚,或心黑手狠,或风流多情,或昏庸无道,或精明能干,每一代无数奇闻轶事,关于帝王有说不尽的话题,但这其中尤其是汉朝最为奇特。草莽

  • 文有诸葛亮 武有关羽张飞 一手好牌的刘备怎么就输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吕布谁最厉害,张飞关羽刘备搞笑结拜,关羽张飞阵亡刘备大哭

    刘备,河北人,名分上是汉景帝的后人,但出生的时候,家里早已破落穷寒,父亲早亡,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少年时便随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艰苦,但很有志向。熹平四年(175年),刘备十五岁时,母亲让他外出行学。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学习。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没有战略眼

  • 放着那么多大将不用,汉高祖每逢叛乱必亲征,症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高祖时期出现过叛乱吗,历史上亲征的皇帝,刘邦亲征

    从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到建立汉王朝,整个过程离不开刘邦的出色领导。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他精湛的用人之道,更准确地说是“将将”之道,也就是统领将帅的策略和方法。但是在后来的很多叛乱中,刘邦大都是亲征平叛的,为什么不派自己身边的大将出征呢? 吕后的强势 谈起刘邦,就不得不提到吕雉,这个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

  • 朱元璋宴请高僧,高僧饭后写了首谢恩诗,朱元璋看后大怒: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的资料关于朱元璋的资料,朱元璋老婆马皇后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谢恩诗

    古代世人都讲究一个忠字,要从一主而终,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讲,新的当权者对于以前的下属都不会信任;以前的下属也不会对新的当权者忠心耿耿,即便有些君主会看中前朝下属的才华,让他们入朝为官,最终也会不欢而散。明朝时期,朱元璋就曾召前朝翰林学士来复入朝为官,最终还是对他有所猜忌杀了他。众

  • 元朝“十户一菜刀”有用吗?“摔头胎”背后是汉人最坚决的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元朝十户共一把菜刀,元朝十户人家都用什么刀,元朝汉人摔头胎揭秘真伪

    这是颇为令人费解的一个现象,难道他们就像是一堆柴火,烧得越旺,完蛋得越快?当然这并不能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解释,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他们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帝国,但是却没有建立起和这个帝国相匹配的制度,导致自己的王朝极其容易奔溃。我们如果把元朝的灭亡分为内因和外因的话,最大的内因一定是元帝国内

  • 南京发现“平民墓”,或许与王安石有关,但有人赶到现场叫停发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安石之墓,王安石墓出土全过程,平民墓图片大全

    考古队一番勘探后,发现这座古墓规格不高,或许仅是古代平民墓而已,因此建议施工方重新填埋;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可两块刻有文字的石碑又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这两块石碑虽称不上“华贵”,但上面的文字却着实吓了专家一跳,上有“安石以×友故来”的字;尤其是“安石”二字,在场多人都联想到了历史中的同一个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