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仕六朝屡拜高官,东汉人臣之最的胡广如何左右逢源而屹立不倒?

历仕六朝屡拜高官,东汉人臣之最的胡广如何左右逢源而屹立不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775 更新时间:2024/1/11 7:28:59

一、中庸之道,天下薄之

政治是一滩浑水,有如陈蕃这样的清流,为了天下而把皇帝、外戚、宦官得罪个遍,最后留下“名士”的美名;自然也有胡广这样的“墙头草”,忠于权势而俯首称臣。

比起陈蕃谋划剪除宦官失败且受辱自尽,胡广的处境却要好得多:因为才华被汉安帝看重、助贤淑的梁妠为皇后得到汉顺帝的信赖、同大将军梁冀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而免于清算;取媚宦官有了再返朝堂的机会;“万事不理问伯始”获得汉灵帝的敬重。

然而哪怕屡迁高位,胡广也难以堵住悠悠众口,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地位而毫无作为“士人”的底线。只要谁的权势大,胡广就谦虚恭敬以取媚于时,“毫无忠直之风,天下以此薄之”

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胡广的没有“底线”是有缘由的,出身贫寒的他早年确实立有大志,然而生活的不堪重负还是将他心中的热情逐渐磨灭,若不是南郡太守法雄之子,未来的蜀汉翼侯法正的祖父法真的推荐,纵使有一身真才实学,胡广也难以出头。

得到汉安帝认可的胡广在拜为尚书郎后,又兢兢业业做到了尚书仆射的官职。虽然禄秩不高,但尚书台作为直属皇帝且总揽事权的部门,胡广有了一定的实权。然而汉安帝时期,代表皇权的宦官就与代表世家的外戚争斗不休,胡广亲眼见证了二者的交锋,既不是世家的一份子,也不是皇帝亲信的腌臜之人,宛如“透明”的胡广一言不发。

默默将安帝身死,皇后阎姬立幼帝不成被囚,宦官拥立顺帝等等看在眼里,胡广青年时期的热血早已被国家暗淡的未来给浇灭,他决定为自己的前程博命。于是胡广发声了:“宜参良家,简求有德”,表示支持贤惠的梁妠为皇后。这一声可不得了,竟然开了外戚梁氏的巅峰时刻。

三、心熏禄位,屡迁三公

胡广的头一次政治投资就获得丰厚的回报,不仅得以掌理枢机事务十年之久,外放而被撸下太守之后又顺利入朝任大司农,外戚梁冀接替父亲为大将军后,很快提拔胡广为司徒,位列三公之一。

然而梁冀不是个好相处的人,他的权势大到敢毒杀幼帝,拥立他的妹夫汉桓帝,因为有提携关系在,胡广象征性地反抗了一下便默不作声,于是他顶替了刚强正直的李固任太尉、录尚书事。

此时胡广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政治正确——默不作声,心熏禄位。于是梁冀作威作福的这段时间内,胡广哪怕是因病、告老还是天灾不得不辞官,却很快又回到三公的位置上。

可惜梁冀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汉桓帝,因为有依附关系在,胡广也被一撸到底,从万人敬仰的三公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庶民,“减死一等,夺爵土,免为庶人”。可笑的是,帮助桓帝夺回权力的宦官们也不是什么好人,为了钳制宦官五侯,桓帝又重新启用一些名士,胡广被拜为太中大夫、太常。

四、多方善柔,人臣之最

“蕃等每朝会,辄称疾避广,时人荣之 ”,由于名士陈蕃等人的抬举,胡广终于又回到了高位,但看清楚桓帝和宦官能量的他马上服软。胡广不但没有像陈蕃那样刚直犯上指责桓帝的过失,而且还顺从宦官的心意,罢黜了功勋卓著的左冯翊滕抚,虽然被士人不齿,但胡广没有再遭到废黜。

汉灵帝即位后,胡广复爵安乐乡侯,与与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共同录尚书事,正当天下都期待着三者联手剪除宦官时,胡广再次当起了缩头乌龟。等陈蕃、窦武事泄被诛后,胡广接替陈蕃为太傅,总录尚书事,一人之下的他此时已经八十岁了,却放不下到手的权力,“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

由于胡广还是很有能力的,他非常熟悉先朝的典章制度,通晓当代的朝廷规章,被刚刚即位的汉灵帝委以重用。哪怕再不服老,觉得自己心力有余,胡广也不可避免走向死亡。

为了回报这位屹立六朝不倒的老臣,灵帝命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赐东园梓楠棺木,派谒者监护丧事,在光武帝的陵寝原陵为他营建墓地,谥文恭侯,“皆缞绖殡位,自终及葬。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当了九年皇帝的灵帝想起胡广和黄琬的尽忠尽责,命画师江览画胡广和黄琼的画像于宫内,命议郎蔡邕为二人作撰写的《胡广黄琼颂》。

无论胡广如何左右逢源,他能登上三公之位的第一条件是能力,就连刚正犯上的陈蕃都承认自己在“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上比不过胡广,甚至与提拔他的恩公胡广同为三公时,常常称病避开胡广以示惭愧。至于不去制衡外戚、宦官,胡广是间接促成梁冀专权的人,自然不会去给自己没事找事;而立志剪除宦官的陈蕃、窦武,在灵帝刚刚即位,宦官们暂时失去最大靠山,最有机会将之一网打尽时,二人都失败了,出身贫寒且迷恋禄位的胡广又如何去做以卵击石的事?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一死了之不问后论,胡广获得了他想要的一切。

更多文章

  • 吴郡四姓:支撑东吴的四大士族,各自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吴四大家族是谁,吴郡陈遗,唐朝四大士族

    特别是在三国时期,吴郡四姓这四大家族走出的人才,支撑着东吴和蜀汉、曹魏相抗衡。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一、吴郡顾氏代表人物:顾雍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雍出自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年少的时候,顾雍跟随蔡邕学习。20岁的时候,顾雍就担任

  • 刘备唯一一次大哭,诸葛亮听后悲叹十字,道出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死后多久蜀汉灭亡,蜀汉刘备,诸葛亮北伐时的刘备

    实际上,如果抛开《三国演义》中塑造的那个世人熟知的刘备不谈,在正史《三国志》中,刘备并不是这样的形象。或者吴宇森的《赤壁》中,演员尤勇扮演的刘备在行为和形象上更接近于正史。作为一个有魄力,有恒心,刚毅决断的三国人物,正史中的刘备确实哭过几次,但是能够称得上大哭的,可能只有一次,就是在他的主要谋士法正

  • 不是关羽张飞也不是魏延李严:不服诸葛亮的三位大臣,为何都没活到刘备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刘备集团,诸葛亮一开始的军衔虽然不高,只是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但他“署左将军府事”,就是代理刘备行使权力,几乎所有人都要给他面子。真正不服诸葛亮的,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关羽、张飞、魏延、李严,而是另外三个人,只有这三个人,曾想过或有可能取代诸葛亮的位置。关羽是对士大夫不太感冒,但是对诸葛亮却十分佩

  • 为何说宁可得罪关羽张飞,也别招惹马超?他的手段刘备曹操也难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云张飞马超顶级战法,张飞大战马超完整版,张飞和马超

    而提到关羽、张飞呢?相信只有极少数人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大名,然而在三国武将潜规则之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叫:“宁可得罪关羽、张飞,也不要去招惹马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舆论呢?关羽、张飞真的可以随便得罪吗?答案是要看情况,总之相比马超起来,关羽、张飞算是好说话的。关羽张飞真的好说话吗?到底能不能得罪?首先来

  •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真实原因让人汗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丕为什么没杀曹植,曹丕最后杀掉曹植了吗,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

    曹丕与曹植的争储之战曹操有四个嫡子,都是卞夫人所生,其中曹熊最小,也死得最早,所以实际上只有三个嫡子可供曹操选择,立为他魏王爵位的继承人。网络上很多人曹操中意曹冲,但曹冲虽然聪明,却是庶子,被选中的可能性并不大。曹操对儿子们都很好,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造诣很高,和曹操并称“三曹”,给现在的学生们留下了

  • 蜀汉的一员大将,深受诸葛亮器重,挡住曹魏十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兵力,诸葛亮北伐时曹魏和蜀汉对比,诸葛亮当年多少次北伐曹魏

    一具体来说,王平出自益州巴西郡,巴西郡的北面就是汉中郡。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平定了汉中之地。同年,曹操回到中原后,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二者多次袭扰益州巴西郡,并将王平等人迁移到洛阳地区。在此基础上,王平被曹操任命为代理校尉。东汉末年,校尉的名号开始多见,如典军校尉(曹操)、折冲校尉(袁

  • 三国志11六王之乱:刘备单挑曹孙吕袁和两宗亲,洛阳面临至暗时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个假想章节里,刘备进入洛阳朝觐天子,并带着蜀汉的主力部将驻扎在了城中。不过此时距离匡扶汉室还差得老远,因为曹操、孙坚、刘表、刘焉、吕布、袁绍这六大军阀全部自立为王,而且他们在开局阶段还是亲密的同盟关系。六家的共同打击目标,就是缩在洛阳城里的刘备和汉献帝。面对来自六合八荒的围攻,刘备他们能够杀出重

  •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他明明四恶俱全,为何被写成三国头号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中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原句,不忠不仁不义指哪三方面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三国时期乱世群雄之中,有许多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也有不少不忠不孝之鼠辈,但占据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四恶之人,唯有此人,而后世却将其美化成为了三国英雄,这是为何? 不忠不孝 占据这四项罪名的人,就是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马超少年时期便骁勇善战,其父马腾与西北军头领

  • 对唐朝最忠诚的藩属国,自称汉朝名将的后代,曾不远万里来华认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唐朝大力开疆拓土,极盛时版图将近1300万平方公里。在此期间,唐朝无疑是亚洲的头号霸主,东亚、东南亚、中亚甚至南亚、西亚很多国家都向它称臣,真可谓“君临天下,万邦来朝”。在大大小小的藩属国中,对唐朝最忠诚的莫过于中亚国家黠戛斯,而它又自称是汉朝名将的后代,曾不远万里来华认亲。这

  • 袁绍发布檄文,称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时表现极差,事实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袁绍讨伐曹操檄文,袁绍vs曹操,曹操战袁绍完整版

    ▲官渡之战示意图▲讨伐曹操的檄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爆发,出身显赫、四世三公的袁绍背靠青、幽、并、冀四州之地,指挥10万大军南渡黄河,向自己昔日的“发小”曹操扑来。此前,袁绍专门请自己的“笔杆子”陈琳写了一篇讨伐檄文,尽管官渡之战最后袁绍惨败,地盘也损失殆尽,但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