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3年,齐国在马陵打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并且害伤了魏国将军庞涓。
第二年,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联系,就像人有心腹之疾,不是魏吞并了秦,就是秦吞并了魏。为什么呢?因为魏国依靠山险,定都在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魏国控制崤山的函谷关,有利时就会西侵秦国,否则就向东攻城略地。去年魏国被齐国打败后,诸侯们纷纷背叛魏国。今主上贤能,让秦国得以富强,我们可以乘这个机会发动攻击。魏国挡不佳秦国,必定往东边退。只要魏国一退,秦国就可以占领黄河和崤山的险固之地,向东控制诸侯。这才是帝王大业啊!”
秦孝公认为卫鞅说得对,于是命他率兵再度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带兵迎敌,两军对峙。
卫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信里写道:“我过去在魏国时和公子友好,如今各为两国的将领,实在不忍心互相残杀。希望能与公子见一面,订立盟约,欢饮而罢兵,让秦国和魏国都得到安宁。”
公子卬前往会盟,却中了卫鞅的埋伏,遭到俘虏,魏军也因此被打败。
魏国屡次被齐国和秦国击败,国内空虚,国力日益削减,魏惠王为此十分担忧。于是他把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求和平,接着又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公元前 341年)。魏惠王从此也被称作梁惠王。
梁惠王曾感慨地说:“寡人真后悔当初没听公叔座的话!”
卫鞅凯旋后,秦孝公封赏他商、於等十五个都邑。卫鞅从此被尊称为“商君”。
[var1]
赵良的劝告
商君在秦国执政二十一年,得罪了不少权贵,许多宗室贵族都对他心怀怨恨。
某一天,大臣赵良来见商君。
商君问:“你看我治理秦国,和以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比较能干?”
赵良说:“实话实说,可以不受惩罚吗?”
“你愿意说实话,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我怎么会处罚你呢?”
赵良于是将百里奚的故事简单地描述了一遍。
百里奚原是楚国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不分尊卑贵贱广纳贤才,便想去求见。但到了秦国,盘缠用尽,只好把自己卖给秦国商人当奴隶。一年后,秦穆公得知这件事,就把他从低贱的奴隶一路提拔到一国之相。
五羖大大百里奚辅佐秦时,东伐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惠公、怀公和文公),并遏阻了楚国北侵的势头。
他在国内施行教化,致使巴人前来进贡;又对诸侯施以恩惠,令戎国都表示臣服。
百里奚担任秦相时,疲累不乘车,酷日不打伞,在都城巡视时没有车队随行,也不需要武力护卫。
他伤的时候,举国上下悲痛欲绝,小孩不唱歌谣,劳动者不哼小曲。"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赵良反问,“那么商君您呢?”
赵良接着把商君在秦国的所作所为,也事发了一下。
[var1]
商君当年能见到秦孝公,是靠受宠的景监牵线,一点儿也不光彩。商君辅佐秦国,不以百姓为重,却大建门阙,谈不上什么功绩。
商君处罚太子的老师,又用严刑峻法伤害人民,累积民怨,凝聚祸患。商君权倾一时,功高震主,有时候还会自作主张,变更国君的命令。百姓对商君的命令的反应速度,远快于对国君所下的命令的反应速度。
商君自比国君,自称 “寡人”,每天都用法令约束秦国的贵公子。受过刑罚的公子虔,八年来足不出户。
商君出门,随行的车队数以十计,卫队手执矛戟夹道奔走,车上载满武士,随从各个孔武有力。若是这些外出准备没做好,商君就不愿意出门。赵良坦率地说:“《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君的处境其实就像朝露般危险,您还能希望活得长久吗?你
何不把十五邑封地归还朝廷,然后到偏远的地方隐居,再劝秦王一改政治作风。否则秦王一旦弃世,那些想抓你的秦国人绝对不会放过你的。伤亡的危险已近在眼前了!”
赵良据实以告,但商君始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作法自毙
五个月后,秦孝公驾崩。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上告商君计划谋反,朝廷便派人去逮捕他。商君逃到函谷关下,打算寄宿旅店。
旅店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便对他说:“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店主会受到处罚。”
商君感叹道:“哎呀!制法的流弊,居然到了这种程度!”然后转而投奔邻近的魏国。
魏国人怨恨商君欺骗公子卬,并且打败魏军,也不愿意收留他。
商君想逃往其他地方。
魏国人却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如此强盛,要逮捕的他人进入魏国,不快点将他遣返怎么行?”因此就把商君送回秦国。
商君进入秦国,回到商邑,发动部署攻打郑县。秦惠王派兵回击,在渑池结束了他的生命。
惠王将商君五马害伤,公开示众,并旦警告大家:“别像商鞅这样造反!”接着诛灭了商君的整个家族。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