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最终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
在此之前,项羽还曾找刘邦单挑,刘邦用了8个字来羞辱项羽,而这句话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了我们现代人的口头禅。
迥然不同的早年经历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但他年轻时其实就是个“混混”,游手好闲,在地方上名声也不怎么样,秦朝建立后,他在沛县担任泗水亭长。
后来因为释放刑徒,不得不逃亡,藏匿在芒砀山中,陈胜吴广起义后,他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
刘邦起事后,立即开始攻略周边郡县,先是攻打胡陵、夺下方与,与泗水郡监平大战于丰邑,将其攻破。
虽然刘邦是流氓出身,但脑子还是很好使的,因此起事之后一度非常风光。
在沛县的时候刘邦一直以贪恋美色、喜好喝酒的形象被众人熟知,但是后来却逐渐展现得非常有头脑。
他的“本性”虽然没有改变,但在政治决策上他常有正确的判断。
而项羽和刘邦不同,他出身贵族,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即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
即便破落,但项羽仍然是贵族,他有自己的傲气,却少了一份谦虚,这股目中无人的傲气最终害了他,但这也是刻在他骨子里改变不了的东西。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随后项羽的军队也进入咸阳,他们成功推翻了秦王朝,接下来,就是他们双方的博弈了。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没有杀秦二世子婴,而是与秦遗民约法三章,不受犒赏,而且退出秦王宫,进军霸上。
这个举动和曾经流氓形象的刘邦好像很不符合,曾经如此爱财贪色的刘邦对秦皇宫中数不尽的财宝和美女视而不见,说明他的克制力极强,并且在筹划大事。
项羽身边的亚父范增看出了刘邦的野心,因此提醒项羽要小心刘邦,但项羽丝毫听不进去,不把刘邦放在眼里。
也许从这时开始,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
一代霸王喊话单挑却被羞辱
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他虽然心生不满但是并未表露,而是养精蓄锐,一举平定三秦,有了跟项羽争天下的资本。
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占领成皋,楚汉两军形成了对峙,二者相持了两个多月,项羽甚至把刘邦的亲生父亲都抓了,以此威胁刘邦,但是刘邦充分发挥他的“混混”属性,不为所动。
刘邦还说自己和项羽曾“结拜为兄弟”,如果项羽杀了刘邦的父亲,那就等于杀了自己父亲,是不义之事,这种赖皮的说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楚军的援军和粮草都被刘邦派人给劫走了,项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双方更加僵持。
于是项羽喊话单挑:“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就是两人单独打一场,谁赢了那天下就是谁的。
单挑当然是项羽占优势,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可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而刘邦只是个地痞流氓,比武怎么比得上西楚霸王呢?
刘邦当然不会答应,单挑的结局必然是输,为什么要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条件呢?于是刘邦回答:“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简单来说不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吗?
这句话其实暗中也是嘲笑了项羽,只会动用武力却不会动脑子,这不是对项羽的一番羞辱吗?
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了人们的口头禅,经常能听到人们说“君子动口不动手”,看来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更倾向于“以理服人”而不是暴力解决问题。
两个结局
楚汉战争的最后,项羽一路逃到乌江,尽管乌江亭江劝说项羽回到江东,积蓄实力然后东山再起,但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因此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
项羽在最后时刻还存着自己的一身傲气坚决不投降,最终宁愿挥刀自刎,令人感慨。
在乱世之中,空有一身傲骨有什么用呢?懂得审时度势,有勇有谋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项羽死后,他的头颅被王翳取走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自得到项羽尸体一部分,都被刘邦封侯。
而战争的胜利者刘邦,从汉王变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一统天下,他在山东定陶氾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并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
充满辉煌的大汉王朝从这时起拉开帷幕。
小结
刘邦和项羽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有不少被后世演绎成戏剧化的作品,例如《鸿门宴》《楚河汉界》等戏剧、电视作品,成为经典流传。
在那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和项羽都是“英雄”,结局的不同并不能将他们定义,他们都是活在历史中的鲜活的人,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