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风雨之挣扎求存

魏国风雨之挣扎求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20 更新时间:2024/1/24 20:01:37

战国时期,面对强势的秦国,魏国与赵国等国家时常会盟。然而,这种会盟往往是并不牢靠的。待到秦军真得来攻魏国,赵国等盟友往往会为了一己之利而袖手旁观。随着魏国的实力逐渐衰弱,这些曾经的盟友甚至还会一窝蜂地近乎同一时间段对魏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274年,在秦国的白起、胡阳等将领的进攻下,魏国惨败于华阳,魏国将领芒卯出逃。为了获取更高的官职,魏国大臣段干崇向魏王进谏,想让魏王把南阳交给秦国。为了阻止魏王做出抱薪救火的行为,许多士子纷纷来魏国游说魏王。根据《战国策》与《史记》记载,阻止魏王交出南阳的可能是孙臣或者苏代

按照《战国策》记载,阻止魏王交出南阳的是孙臣。孙臣认为段干崇想要去秦国做官,他劝说魏王交出南阳,一定是和秦王商量好的阴谋。魏王交出南阳,不但不会阻止秦国继续进攻魏国的脚步,还会再次失去领土。秦王一次次攻打魏国,魏国一次次割让土地,段干崇一次次在秦国升官,这对魏王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在《战国策》中,魏王最终同意了孙臣的意见,没有听段干崇的交出南阳。在《史记》中,故事的结局截然相反,一字不差的谏言被苏代说出之后,魏王反而迫不及待地命令段干崇做交割官员,把南阳割给了秦国。

在《史记》看来,魏王已经处在了挣扎求存的境地。在《史记》中,魏王因为把南阳割让给了秦国,吃了很大的亏,自此之后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气与秦国发生大规模争斗。

在战国历史上,齐国和魏国曾经多次发生大规模地争斗,也曾经为了对付秦国和楚国而暂时言和。听说魏国元气大伤之后,齐王一下子就记起了之前齐魏战争的老仗,立刻下令进攻魏国。为了抵挡兵灾,魏王立刻派人到齐国游说齐国的智者淳于髡

淳于髡收到魏国的礼物之后,向齐王进言道,如今魏国和齐国还在结盟,齐国背弃盟约攻打魏国,一来会有损声誉,二来还会引来楚国等仇敌国家的进攻,实在是得不偿失。齐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暂时取消了攻打魏国的计划。

本来太阳就要出来了,结果转瞬间天上就遍布了乌云。淳于髡的对头听说了淳于髡收了魏国的美璧和两匹驷马文彩马车之后,觉得对付淳于髡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立刻跑到齐王面前,投诉淳于髡收受贿赂、助益魏国。

齐王听说淳于髡收了礼,心里也是很不痛快,就急忙召见了淳于髡,问他是不是真的受贿了。本来这个事是淳于髡不占理,结果经过巧嘴一辩,淳于髡反而一点毛病都没有了。淳于髡先是吓唬齐王,自己是个人才,魏王得不到自己的肯定回答,一定会找人刺杀自己,这对齐王没有好处。接着淳于髡又傲气满满地说,魏国就算是重用自己做官,也和齐王没关系。

见到齐王已经有些笑意,几乎不生气了,淳于髡又继续说出自己的道理。淳于髡认为,两国相争,即使胜利了,兵力也会有所亏损。齐国不讨伐魏国,节省兵力又能够保有名声,还能防止敌国背刺,好处多多了。魏王能够躲去一场兵灾,魏国百姓能够避免被齐国士兵杀死,这是慈善之事。

自己又能得到宝物,人人都得到了好处,没有人吃亏,何乐而不为。在这则故事之后,我们在惊叹于淳于髡的智慧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在遭遇兵灾的时候,此时的魏王已经不能反击来犯之国,很多时候还要依靠游说来犯之国的大臣才能抵挡兵灾。

面对着秦国进攻魏国的危险情况,其它国家的国君,有的斩钉截铁地拒绝帮助魏国,有的国君则会选择婉转拒绝。一次,秦国突然进攻魏国,魏王心急如焚,趁着夜晚求见孟尝君,让孟尝君前去游说赵王、燕王,以获得救兵。

孟尝君游说赵王,赵王斩钉截铁地说,不会帮助魏国。见到赵王如此坚决,孟尝君急切地说,赵国之所以能够躲避兵灾,是因为魏国抵挡秦国。如果魏国灭亡,唇亡齿寒,赵国就会成为秦国进攻的首要目标。赵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立刻许诺向魏国伸出援助之手。

孟尝君游说燕王,燕王的态度没有那么坚决,反而是一推四五六,老是说燕国遇到了麻烦。面对着老是出现在眼前的孟尝君,燕王看起来特别客气,一直在说自己倒是想帮忙,可是特别不巧地遇到了饥荒,粮食生产都困难,自然拿不出士兵。

对着燕王的婉拒,孟尝君就没那么客气了,他暗戳戳地威胁道,燕王此时不派援兵不要紧,魏王通过割地求援,一定会得到秦国等其它国家的帮助。到时候回过头来带着什么秦国、赵国进攻燕国,到时又该如何。燕王一听,也只好答应会援助魏国。

就这样,在孟尝君的帮助下,魏王获得了赵国和燕国的援兵。原本想要攻打魏国的秦王,一看魏国有了援兵,也只好暂时放弃了对魏国的进攻计划。就这样,依靠游说等方式,魏王又获得了一次挣扎求生的机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17岁一战成神,22岁统帅天下兵马,他让关羽二字黯然失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霍去病做到的不仅是名震华夏,他和匈奴畏惧的“飞将军”李广也不一样,霍去病根本不给敌人闻风丧胆的机会,他是一支箭,不是号风穿云的鹰兽,箭身是血的红,箭头是冷的目,劲马如弓,踏敌如草,没有匈奴见到他还会后怕,都只是死前的惊恐。我想见识见识匈奴元朔六年,十七的霍去病向汉武帝请求“让我跟着舅舅去见识见识匈奴

  • 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天下,从《隆中对》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曾经在哪些事上立下了大功,赞颂诸葛亮身居隆中的五言诗,新三国诸葛亮隆中决策

    历朝历代,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在各类文学作品的描绘下,他如同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论能力,诸葛亮军政全能,是一个全才,这在古今中外是罕见的。论人品,诸葛亮是道德的楷模,他选贤举能,以身作则,忠心耿耿。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身上的使命是匡扶汉室,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然而,就是诸葛亮这样一位能力全面的大

  • 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斩关羽气死张飞熬死刘备的吴国最后为何被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即“曹魏”,次年刘备在成都为延续汉朝称帝,史称“蜀汉”。223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维持蜀汉的安全与吴再次合作,而吴在229年孙权称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孙吴”。在此后的数年里,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但是始终都没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263年,已经基本被司马氏

  • 理想甚美,现实很酷—王莽的改革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对“王莽篡位”这一说法争议很大,甚至在历史上都不承认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尽管新朝只维持了14年。西汉史学家班固将王莽定性为篡汉的奸臣,是乱臣贼子,然后被后世史学一直沿用,不愿称其为新朝,而称新莽。直到近2000年后,人们才重新审视这位新朝皇帝。胡适和其他近代学者,开始认同王莽改革中的王田制

  • 问答:长平之战的中赵国为何不能选择退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问: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一直被认为是秦国崛起、彻底凌驾于其他六国的标志性事件。因而备受后世关注,不断复盘他们的战略战术决策,并视之为非常正确的案例范本。作为配角的赵国就很难引起足够重视,基本都拘泥于廉颇的严防死守和赵括的轻敌冒进,以及国君的用人失误。 那么,倘若赵国坚持执行廉颇的防

  • 秦朝灭亡时,一位将军的后代分家自保,结果造就了2个千年豪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时代的变迁往往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同时也更是人类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因为一个时代被改换并非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而是一群人凝聚成一股力量才能实现的目的。如此情况下势力单薄的人们要如何去与他们抗衡,当时代走到尽头关乎于君臣忠义、以及家族兴旺等等事情都会成为羁绊,或许就连生命也会因此变得而渺小起来。一个朝

  • 楚怀王(义帝)熊心的“怀王之约”真的让刘邦占了便宜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义帝熊心大结局,楚怀王熊心简介,义帝是楚怀王的儿子吗

    [var1]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楚怀王(后被尊为义帝)熊心的“怀王之约”委屈了项羽便宜了刘邦,某些腐儒更是拿“怀王之约”当做刘邦“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证据大肆鼓吹,搞得很多人都为屠城害民的独夫项羽抱不平。那么楚怀王(义帝)熊心的“怀王之约”真的让刘邦占了便宜吗?[var1]楚怀王立“怀王之约”的时候

  • 父亲被张飞杀害,母亲被曹操关羽争抢,长大后成为名将,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飞杀了关羽的家人,张飞关羽古城相会视频,曹操第一猛将被谁杀的

    人生没有永远的幸运,也没有永恒的不幸,走运背后往往会隐藏着祸患,而人生跌至低谷或许也是奋起的开端,祸福相依,莫不如是。历史上很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秦时国相吕不韦以区区低贱商人的身份位极人臣,最终却落得个饮鸠自尽的下场;越国勾践国破家亡,在吴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最终却通过卧薪尝胆,使得越国光复,成

  • 韩信与萧何、张良同为汉初三杰,唯一封王者,为何正史评价低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

  • 古今第一战神,人以7千白袍军,灭掉百万大军的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七雄最有名的军队,魏国历届大将军,历史上真实的魏国将领

    [var1]萧衍出身寒门的陈庆之自幼便随从梁武帝萧衍,当时萧隐还没有起兵反秦,陈庆之在霄云府中的身份只是一个小书童。公元五百零二年,萧衍单上的南梁皇帝的宝座,当时年仅十八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这个官职是晋朝设立的,隶属于中书省,最初由武官担任,南朝宋时改为文职,所以在萧衍登基的时候。是把陈庆之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