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帝
说起清朝,大多数人就会自然的想到康乾盛世,毕竟这是我们封建帝国史的最后一缕光辉,康乾盛世的启始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平三藩,收台,平准葛尔叛乱,奠定了清朝基本的版图格局,他的儿子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整顿吏治,推行新政,使得清朝国力元气大增,而至乾隆皇帝时(爱新觉罗·弘历),这个封建王朝就走向了巅峰。即使是当代我们人,在提起康乾盛世时,还是有些许自豪感的,认为康雍乾三位帝王,除了乾隆皇帝晚年败家外,都是我们历史上少有的英明之主。但是如果要论清朝最杰出的皇帝是谁,我想凡是对历史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人,都会认定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
皇太极虽是清朝入关之前的君主,未能像其子孙顺治及后来的康雍乾一样统治中原,君临天下,但后金政权正是经过他的治理才拥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据清朝史料记载,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与子孙中,皇太极是少有的热爱学习的,能够识字的将领。皇太极年仅七岁的时候,在父兄外出作战期间,即开始主持家务,许多新的的事情也能办的很有条理,这一点让努尔哈赤十分意外,也由此格外喜欢皇太极。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抑郁而逝。在大贝勒代善和其他贝勒的拥戴下,皇太极继承了大汗位,众人拥戴皇太极的理由是:“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
皇太极
即位后的皇太极果然不负众望,他的野心与雄才为后金政权带来了质的变化,从根本上奠定了满人能够统治中原的基础。比如强调满汉一体,推崇儒家思想,进行开科取士,接受和重用明朝投降的汉官,大刀阔斧的进行封建化变化。1636年的时候,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大清,在盛京称帝,改元崇德。此举可以理解为皇太极正是把一统天下,取代明朝确立为自己和满人政权的职志了。同年2月的时候,蒙古16个部落齐聚盛京,正式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自成吉思汗之后,皇太极是第一个不是成吉思汗子孙而当上蒙古大汗的人。在举行登基称帝典礼的时候,由于国外的使臣自称是明朝属国而拒绝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大礼,于是这一年年末,皇太极征伐国外,最终迫使国外断绝了与明朝的联系,而向大清称臣。
通过以上对皇太极文治武功的列述,我们不难发现皇太极在政治和战略上的野心和眼光之大,籍此,说他是清朝历史上最关键和最杰出的帝王亦不为过。正因为有皇太极,原本只拥有20万满族军队的女真政权才得以拥有了同明朝叫板掰腕,逐鹿中原的实力和基础。一个硬生生的把一个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变成了志在夺取全国政权,隐隐然有“天下”概念的2023政权的人,也的确配拥有“皇太极”这样闪耀和霸气的名字。
前清版图
皇太极与清朝其他的皇帝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记其他的皇帝往往直接以年号代指,比如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等。而清太宗皇太极却相反,大多数人只记得其名,而他用的年号如天聪,崇德等很多人却并不清楚。原因可能就两点,第一皇太极一生并没有入关统治中原,第二则是皇太极这个名字实在是太闪耀了。我第一次看到“皇太极”这个名字时,就感觉实在太带劲儿了,与它气势相等的可能只有秦始皇,成吉思汗等称谓了吧,“皇”者皇帝也,“太极”者万物之始也,“皇太极”三字大有开天辟地,皇建有极之寓意。但仔细想想努尔哈赤怎么会给皇太极取这么大的称谓呢?毕竟皇太极是他的第八子,刚出生的时候努尔哈赤也不会料到这个小娃娃将来会成就非凡的文治武功,所以“皇太极”这个名字肯定是后来改的!
经过查阅相关史料才知道,皇太极的原名叫“爱新觉罗·黄台吉”,也可音译为“洪太主”、“红歹是”等,是个很土,土到掉渣的名字,但“台吉”二字的寓意也不小,它是蒙古部落大汗继位人的称谓,相当于“王子”的意思,由此可见,努尔哈赤本来就对皇太极予以厚望。
乾隆皇帝
正式把“黄台吉”改为“皇太极”是在乾隆朝时期,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当时的清朝国力又正值顶峰,于是有许多学富五车的官员就向乾隆皇帝献媚,提出要给乾隆皇帝的祖先,太宗文皇帝改一个符合其雄才伟略的名字,于是就把“黄台吉”这个本来很土的名字,改为“皇太极”这个令人目眩神迷的称谓了。此后,在清朝官方的引导下,人们就渐渐忘了皇太极本来的称谓“黄台吉”,认为“皇太极”就是其本来的名字。
我们古代向来重视“名”,这个“名”广义的意思就是指社会舆论和对舆论的引导。“名正言顺”是成大事的基础,但要想长久的“名正言顺”,则必须做到“名副其实”,后世能给皇太极改名,且“皇太极”这个称谓沿用至今,也能说明皇太极确实是雄才大略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