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君王的坟墓几乎都会引发话题,唯独元朝没有。(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图库)
最早从秦始皇时代,皇帝的陵寝这个话题,就充满着神秘色彩,虽然经过历史的推移,多数都难敌盗墓贼的破坏,但仍旧是专家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根据。然而,找遍了中原地带,几乎找不到忽必烈等蒙古皇帝的陵墓,因此后人推测有两种可能原因。
一大原因,在于民族习惯与汉人不同。
蒙古族最早是“游牧民族”的性质,最早逐水草而居,依据草原的特性决定去住,因此跟汉人文化不同,不会在所谓的故乡扎根,繁衍后代。正因为如此,丧葬也传承了这样的习惯,所以没有坟墓、陵寝之类的设施。
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
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元朝人丧葬采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自然就不会有类似的考古文化出现。
另一个原因,在于隐藏墓葬地。
但是不是真的完全没有坟墓,目前仍无法明确定论。但是明朝人叶子奇《草木子》中的记载:
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胳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据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
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在杀死小骆驼的地点,母骆驼就会悲痛地流泪。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
元朝皇帝的陵墓地点,可能如同成吉思汗陵墓一般,经过多方的隐藏,使得地点成为历史的大谜团。究竟哪种解释才是真相,似乎也难以考证了。
参考资料:《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