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周为何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东周为何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756 更新时间:2024/2/10 14:36:05

因为西周被灭,客观上的两个事实对诸侯们来说就是完全的好事:

一、周天子被犬戎所杀,礼法被大大削弱,周公定义的天子威严扫地,失去了礼法,诸侯们才真正打破枷锁,释放自己诸侯国该有的实力与生产力。

二、因为西周王室的灭亡,卫军“宗周六师”也随之灭亡,当周天子失去武装力量,那么领土便会大量丢失,以后这些领土,自然只能归于实力尚存的诸侯们之手。

[var1]

所以周幽王被犬戎围困,诸侯们视而不见,当周幽王被杀后,诸侯们却纷纷“热情”地护送周平王东迁,而且诸侯们不是收复失地,帮助周平王在镐京重新登基,乃是带着周平王去到洛阳,去一个周平王根本没有根基的地方。

这看起来,正是一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戏,只是“挟”天子的诸侯不少,他们个个心怀鬼胎罢了。

东周的建立:诸侯们重塑格局的标志。

东周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悲呼的这件事实,乃是诸侯们“想方设法”造成的局面。

西周建立的时候,周武王分封天下诸侯,这些诸侯里面,有商朝遗族,有上古三皇五帝的后裔,有实力强大的国家,也有一些实力一般的部落,因为档次不同、实力不同,加上周武王帝王心术的区分,诸侯便分为五个档次: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这五个等级,乃是礼乐的基础,也是诸侯们“痛苦”的基础,因为他们的“等级限制”,导致他们几代人的努力都无法展现,比如在食邑上,周礼是如此规定的:

“公食其半,侯伯叁之一,子男四之一”

[var1]

公国即便后代混得再差,周礼的规定却仍旧让他能够当人上人,而同样的道理,子爵、男爵的后代再努力,混得再体面,在根本上的限制,都不可能让他的诸侯国发生根本性的蜕变。

除了食邑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资源,也是按照诸侯的等级来进行限制,那便是“土地”: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就拿春秋五霸来说,除了宋襄公的宋国以外,齐桓公的齐国、晋文公的晋国、秦穆公的秦国、楚庄王的楚国,全部都是非公国,其中僭越自称“王”的楚国更惨,还只是“子爵”,而齐国、晋国、秦国也都是低于公国的侯国。

要知道,在西周时期,春秋五霸这样的存在,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一旦谁敢做大做强,不说周天子的兵马立即杀到,天下诸侯王都会因为“誓约”人人得而诛之,所以敢超越礼法所规定发展的诸侯国,根本就冒不出头来。

而通过春秋五霸的等爵来看,周平王东迁,实际上是让诸侯国内部的礼法等级发生了崩溃,因为周天子弱势了,以前等爵不高的国家,敢直接僭越,使用更高规格的资源,例如仅是子爵的楚国,楚国原先仅有的“五十里”封地周围,还有着数十倍等着他们去开拓的土地,楚国完全可以做到比拟周王室的层次。

[var1]

所以春秋五霸中,唯一一个公国宋国的君主宋襄公,实际上一生都只是很勉强得到“五霸之一”的称号,这看起来非常讽刺,本来看起来就应该更强,底子更好,先天条件更优越的宋国,反而比不上另外的四个国家。

这便是格局重塑之后的变化,这也是“礼崩乐坏”的另一种体现,孔子的悲呼,事实上是固步自封已久的周代社会的一次自我调节,既是自下而上,也是自上而下,不能说这是不好的,最起码春秋时代的到来,再次唤醒了一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

时代的分界线:春秋的意义。

既然东周建立象征着天下诸侯国格局即将进入重塑的状态,那么相应的,整个天下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和变迁,这种变迁,乃是西周时期前所未有的,有的诸侯国为了变强,由内而外进行变法,禁锢他们的枷锁一旦被卸掉,那么一切都将变得不一样。

周天子在洛阳,虽然周王室还在,可其中的优劣地位却已经改变了,身在中原的周天子需要天天担忧来自于其他诸侯国的“威胁”,就因为这样,当齐国等国开始变法时,周天子以沉默回应,这算是一种默契。

所以《史记》之中就有这么一段话:

“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

[var1]

这一个时期起,诸侯们纷纷开始壮大自己的实力,实力已经成为了诸侯们衡量“尊卑贵贱”的标准了,即便曾经是公爵,只要实力不够,那么也不会受到其他诸侯的敬仰,可是强大就不一样了,只要强大,就有拥有令人好好说话的魅力。

在表面上,大家还以周天子为尊,可实际上,每一个诸侯国自己都想取代周天子那种地位,想要变成诸侯们中的“老大”。

而所谓“春秋”,就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下。

春秋的最大一个特点:

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往往都不是为了“灭国”,而只是为了获得更多诸侯国的臣服和附庸。

比如我们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中,常常看到一些国家的君主,会安排自己的儿子到其他诸侯国当“质子”(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当年就当过质子),这便是春秋时期留下的习惯,诸侯国有矛盾,却不会到有你无我的地步。

因为争斗的目的不是为了灭亡其他国家,所以当时很多诸侯国都没有被毁掉,文化和政治体系都还是留下来了,于是各国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历史”,这种历史不隶属于周礼,属于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各国史官们用“四季”作为纪年方法,就这样,每个国家都渐渐有了一部《春秋》。

春秋时代的名字,便是来自于《春秋》,此《春秋》,不仅仅是孔子所编纂的《春秋》,孔子所编纂的,乃是《鲁国春秋》,而其他诸侯国,也有自己专属的《春秋》。

[var1]

《春秋》里面记载着自周平王东迁以来的历史,有的是自己国家因为变法变得强大的历史,带着军队威震四方的历史,有的则是自己国家因为不思进取,最终落后的历史,被其他诸侯国打到门口,君主不得不赔礼道歉的屈辱史。

所以说,春秋时代,乃是一部大史,里面包含着历史事实,也蕴含着很多的人生至理,有时候国是国,但也可以是人,道理的本质是一样的,各国史官做春秋,为的是后世的君主能够吸收其中的道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

因为周天子不再能使用“礼法”禁锢诸侯们,对于诸侯国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时代,没有更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春秋“五霸”先后出炉,他们成为了变革之下第一个走对方向的强国。

春秋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人性的历史,里面包含了人性的不甘,人性的变通,人性的向上,这一段历史,没有太多的血腥和残暴,大体而言,都是善良的,和西周最大的区别只是,周天子权威的名存实亡,礼法的十不存一。

而真正属于东周的“残酷历史”,乃是战国阶段。

[var1]

三家分晋:诸侯们的嗜血之心。

公元前376年,强大的霸主晋国竟因为太过强大,而导致内部权力裂变,以晋国最强的六卿之中的三家“赵魏韩”联合起来废掉晋静公为标志,此时的诸侯天下,发生了一些改变。

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被三个野心家族所瓜分,而周天子也承认了这一事实,还让三家各自成为了三个新的诸侯国,这三个野心家族的出现,直接划分了一个时代,公元前376年,此乃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或许是因为三家对晋的做法,象征着“忠君爱国”的消亡,从三家分晋开始,诸侯们的厮杀,开始变了味道,以前是讲究“仁义之战”,如同宋襄公一样,打仗还要讲仁义,也如同吴王夫差一样,没有把勾践斩草除根,可在变味之后,战争都是“你死我活”。

战国时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吞并。

在春秋时期,天下的诸侯国大致还有109之数,可到了战国初期,却锐减至十数个,这个变化过程中,那些消失的诸侯国不是主动除国了,他们的领土也没有消失,而是被“吞并”了,强国不断地吞并弱国,最终强国更强,弱国只成为了历史。

因为强国拥有了超越“礼法”之中所有规定所记载的“领土量”,所以强国本质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诸侯国”了,他们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有碾压周王室的实力,而他们还保留着周王室,就是想借着周王室的存在来“钓鱼”。

[var1]

一旦谁先对周王室下手,那么其余的强国就能名正言顺“群起而攻之”。

这个时候的诸侯们,不再保持着表面上的仁义,他们真正地开始“嗜血”了。

战国吞并到中后期,逐渐显露出了“七家并立”的局面,后世人耳熟能详的“齐楚秦燕赵魏韩”,正是这战国“绞肉机”所剩下的最强七国,史称“战国七雄”。

这七雄实力强大无比,先后都有高光时刻,也有过堕落的岁月,而“变法”,乃是战国时代仍旧不能消失的一个主旋律,唯有不断地变法,才能将过去孱弱的自己甩在身后,变法的效果也很明显,直接改变了赵国的实力,赵国乃是“变法”受益者中,最明显的一个。

除了变法以外,战国还有一个诸侯们都喜欢做的事情,那便是“自立为王”。

除了楚国在很早时候便已经有了“自立为王”的先例后,其他的六国在战国后期,纷纷“撕破脸皮”,展示野心。

公元前334年,齐国和魏国的君主互相承认对方的国君为王,两国一起“为王”,大大地压制了其他诸侯国想“群起而攻之”的欲望,因为楚国本身就已经僭越称王了,所以只有四国能找借口讨伐齐国和魏国,在战略上来讲,这并不值得。

公元前325年,秦国君主自立为王,秦惠文王乃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

公元前323年,这一年可以说是周天子最后的尊严的“剥落”,也是僭越称王最精彩的一年,赵国、韩国、燕国纷纷自立为王,从这一年起,他们国君的礼法规格和周天子一样,至高无上。

[var1]

之所以战国后期,各国纷纷自立为王,根本原因是,各国国君也要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册封,如果他们还只是明面上公爵、侯爵的身份,那么是无法册封下属为公爵、侯爵的,所以为了充实国家政治力量,各国国君也必须将自己的地位抬高。

精彩的战国后期,其实已经渐渐地将周王室曾经的辉煌抹去了,周王室不再是能够威压天下的存在,甚至还要看着各诸侯的脸色办事,比如秦武王,还带着大军到洛阳“阅兵”,若不是太高估自己被大鼎砸死,周天子的尊严在秦武王进入洛阳时,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而战国后期的战争更是残忍,其中以秦赵两国的交战为典型,长平之战中,赵国被白起坑杀数十万大军,这既是大军,也是当时人口数量并不多的中原劳动力,这种残暴的战争模式,注定了战国最终会走向一个结果:

强者替代周王室。

最终历史也证明了,发家自西北的秦国,成为了这无冕之王。

结语:

春秋和战国看似只是两个称呼,可这两个称呼的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转折,却丝毫不亚于后世任何一次王朝的岁月变迁,这两个时代改变了太多,跨越的也太多,直接改变了一代人,也取代了一种又一种的文化。

因为文字历史对先秦的记载并不太多,所以导致后世人看起来,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可事实上,东周的历史就整整有515年,远超后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所蕴含的重量,不是寥寥数语能解读的。

东周的消逝,告别了诸侯时代,也证明了诸侯并立的时代,除了能以“割据”的形式延长国祚以外,并没有太大的好处,所以后世的“割据”,本质上都是诸侯并立,后世的诸侯并立,都和东周一样,是一个时代,一个统治者集团的苟延残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周时,赵魏韩三国的度量衡制度快速发展,其容量单位有何异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韩国形成了廉和斗、溢(升)制的容量单位。郑东仓铜鼎刻铭:“郑东仓,半照'。“郑”即韩国国都新郑,此鼎证明韩国也以商作容量单位。韩国发现有置于仓康和阳城的陶量,1977年河南登封古阳城遗址出土了一件口沿打有戳印文“廩”和四件有“阳城”的完整陶量(两件

  • 赵括“纸上谈兵”有争议,长平战败并非赵括无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攻打韩国三年,迫使韩国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上党郡的位置比较特殊,对秦赵双方都比较重要。上党郡太守冯亭由于痛恨秦国,没有把上党郡交割给秦国反而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好让秦赵二虎相争。昏庸的赵孝成王果真上当,接受了上党郡,从而引发了长平大战。论当时的天下形势,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强,山东六国中

  • 孔子七十二贤-冉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子七十二贤冉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说,孔子门人有三千之众,而通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的共有七十二人,这些人都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关于孔子的这些弟子,你知道多少呢?在

  • 蜀汉和东吴的“分赃盟约”:魏国如果灭亡,两国将如何瓜分地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章武二年十月,孙权得知刘备还在白帝城且仍然调兵遣将,联想到魏国方面的巨大压力。孙权毅然决定请求和刘备和解。经过多次商讨,在章武二年十二月,刘备同意了孙权和解的请求,两国解除战争状态。[var1]章武三年四月,刘备驾崩于永安宫。孙权闻听,派遣冯熙来到蜀国为刘备吊丧。邓芝两次出使东吴两国虽然看似重修于好

  • 长平之战后秦国更惨烈一战,折兵不下三十万,失地三郡数十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自商鞅变法以来,在秦法的保障之下,秦国奇迹般的连续数代都是明君雄主,将秦国的霸业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最终在始皇帝时期厚积薄发,比如攻占巴蜀的秦惠文王,拔宜阳设三川的秦武王,歼灭六国军队百余万的秦昭襄王等等。除了明君之外,秦国几乎代代有名将、名相,为秦国一统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障,名相者有如张

  • 【带你认识辽阳的宝贝】秦国兵器出现在太子岛,2000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var1]栏目嘉宾刘南方原辽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出辽阳,过襄平大桥,东侧有一个原名叫沙坨子的地方传说,这里是战国末期燕太子丹殉难的地方1985年,岛上村民掘得一件残破的古代金属器物经过考古工作人员认定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戈[var1]戈是中国先秦时期特有的一种长

  • 高端媒体看新区 | 邯郸冀南新区举办蔺相如诞辰祭祖文化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图为蔺氏宗亲在祠堂前凭悼先祖。中新网河北新闻8月17日电 (记者 王天译)17日上午,河北邯郸冀南新区举行纪念赵上卿蔺公相如诞辰祭祖文化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蔺氏后人和各位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齐聚邯郸冀南新区南城乡前羌村蔺相如祠堂追根溯源、凭悼先祖,弘扬蔺相如一生践行的“和”

  • 范蠡: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辗转 一生,一湖,一舟,二人,而已。 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浩瀚多彩,涌现过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商人,然而只有一个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霸主,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适时隐退;后半生从商,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最

  • 山海经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纪晓岚要极力销毁?如今已被专家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古人的眼里,他们并不认为《山海经》是真实的,司马迁就表示它是一本杜撰的书籍,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提到纪晓岚,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影视作品中对他的描述很多,但实际上历史中对他却是被乾隆百般羞辱的文人,但因博学多才,才被皇帝任命撰写《四库全书》。[var1]在写这本书时,他耗费了10多年,

  • 都说“失才亡魏”,那么魏国到底失去了哪些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魏文侯正式建立了魏国之后,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如果魏国不能强大起来,那么必然会让周边的国家给吞并,于是,魏文侯开始大胆启用出身卑微的李悝、吴起等人变法改革,后来,魏国又形成了西河学派,取代孔子故里曲阜成为了天下文化的中心,汇聚了战国时期的大批人才。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中曾提到魏国灭亡的原因,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