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周时,赵魏韩三国的度量衡制度快速发展,其容量单位有何异同?

东周时,赵魏韩三国的度量衡制度快速发展,其容量单位有何异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45 更新时间:2024/2/10 14:35:57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韩国形成了廉和斗、溢(升)制的容量单位。郑东仓铜鼎刻铭:“郑东仓,半照'。“郑”即韩国国都新郑,此鼎证明韩国也以商作容量单位。

韩国发现有置于仓康和阳城的陶量,1977年河南登封古阳城遗址出土了一件口沿打有戳印文“廩”和四件有“阳城”的完整陶量(两件为修复),另有许多“阳城仓半”、“半"、"廩"字印文的陶片。"廩"即仓廩,为官府贮存粮食的仓库。

“阳城”为韩国重要的冶铁中心,“阳城”陶量上并刻有“五”、“三”等数字。因此,廩陶量和阳城陶量就分别是置于仓廩和阳城的标准量器,而阳城陶量更可能是专为冶铁而制造的。五件完整陶量实测分别容1670、1690、1690、3200和400毫升,折算韩国一升约合160〜169毫升。

两件刻容青铜器荥阳上官皿和安邑下官锤,也为研究韩国的容量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荥阳上官皿上两处刻铭,分别为:“萦(荥)阳上官,皿";"十年九月,(府〉啬夫成、右(左、佐)史翠(狄)敲之,少一益(溢)六分益(溢)安邑下官锤原属战国晚期魏国器物,后流入韩国,经韩国官吏检校后加刻有铭文;

“十年九月,腐(府)啬夫成、右(左、佐)史翠(狄)敲之,大大半斗一益(溢)少半益(溢)在器物颈部刻有"至此”。两件器物上的铭文均为韩桓惠王十年(前263年)时对器物重新校量后所刻。经实测,荥阳上官皿到口沿的容积为3030毫升,接近韩国的二斗。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若一溢合6亳升,则二斗为3220亳升,六分溢即六分之一溢,一溢六分溢为188毫升,3220毫升与188亳升之差为3032毫升,与现今测量结果相合。安邑下官僚至标线处容积为25090亳升,接近韩国十五斗,折算每斗1673亳升,每溢167毫升。

由此可见,韩国实行席、斗、溢(升)等容量单位。韩国一溢(升)约在160-169升之间,十溢(升)进位一斗。麝未见实测量值,估计应与魏国一瞩的量值相当。

赵国的容量单位。赵国地处三晋北地,与游牧民族接壤。为加强国防力量,赵武灵王从公元前307年开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重要内容的度量衡制度,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赵国实行斗,升(或溢)制的容量单位。土匀铜壶:1974年在山西太原收集的传世铜器。壶上刻铭有:“土匀商(康)四斗牌”。“土匀"即土军,战国时属赵地,在今山西省石楼县,“血”,古廩字。牌,通霜。

《方言》卷五:“馨谓之晚七營是一种长颈瓶,今通名为壶。器自铭容“四斗",实测容积7000毫升,每升折合约175亳升。这当是赵国土军仓廩里放置的一件可盛四斗的标准量器。

原氏铜盔:原为赵国容器,后归秦国。器物上有两次刻铭。第~次刻"原氏,三斗少半口”,第二次刻“今三斗二升少半升"、“重十六斤”“原”字写作“原”,可释为“原”。原氏即元氏,战国时期属赵地。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从字体分辨,第一次应为赵国所刻,而第二次则为秦刻,应是秦国重新校量后所刻铭文。铜看实容6400毫升。第一次刻铭最后一字应释为“斗",按"三斗少半斗”折算,每升折合192亳升。

从刻铭器物看,赵国当时的容量单位为斗、升(或溢)。因土匀铜壶是仓康里放置的标准量器,故赵国一升(或溢)可暂定为175毫升。

因此,三晋地区的容量单位既各有差别,又有诸多相同之处,形成了异中有同的容量单位。魏国实行布、溢单位制,赵国实行斗、升(或溢)制,而韩国除使用肅外,还使用斗、溢(升)单位制。魏、韩的一溢约合7200毫升,而三个国家的一溢(或升)都大约在160〜175亳升之间。

中山、燕国的容量单位,1、中山国的容量单位。中山国地处燕、齐、赵三国之间,都城在今河北平山县境。战国早期,中山国一度曾被魏国侵占,后又复国。战国中期,中山国参加了齐国讨伐燕国的故争。公元前296年,中山国最终被赵国所灭。中山国的容量制度受赵国影响较大,实行斗、升制的容量单位。

“邦”指国家,“邦中”、“邦左”可能是制造器物的官职。说明这些陶量应是在官方的统~管理下而制造的标准量器。“口市”可能为制造陶量的地名或使用场所。陶量很可能是专为冶铁、冶铜、制陶等制造的专用标准量器。

2、燕国的容量单位。燕国地处北方,是周王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燕国在春秋时期与中原各国联系较少,到战国时期,国家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也成为“七雄”之一,但实力相对较弱。燕国的度量衡制度稍有别于中原各国。

编辑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燕国实行殽、鶴制的容量单位。传世的燕国襄安君铜鎳刻铭有:"纏(襄)窓(安)君其锹(鉀),二南(殽)"。(战国纵横家书》载:“赵疑燕而不攻齐,王使襄安君东,以便事。"这件铜御可能就是襄安君所使用的器物。

该器实测容积3563亳升,1殼约合1782毫升。殽,《周礼•考工记•陶人》“鬲实五殽”郑玄注曰:“殽受三斗。《聘礼》记有斛,玄谓:'豆实三而成殽,则殽受斗二升'”,

邹国、齐国的容量单位。1、邹国的容量单位。邹(郑)国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小国,为齐鲁近邻。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邪文公迁都于峰(在今山东邹县峰山下),前347年邹被楚宣王所灭。邹国实行斛、斗、升制的容量单位。

邹国发现有战国早中期的标准量器。建国后在山东邹县轴城宫殿遗址(即纪王城)先后出土数件廩陶量。其中三件保存完整,虽非同时出土,但器形相似。均为撇口,深腹微鼓,平底,通身饰细绳纹,腹中部有波浪形堆纹一周,并有对称的手柄。

器内底均戳印有“廩"字,表明陶量为当时置于仓廩的标准量器。陶量容积分别为20000、20200、19520毫升,平均约20000毫升,当合100升,即1斛。因此,这些陶量可称为“廩斛”。陶量1升约合200毫升。因此,邹国实行斛、斗,升制的容量单位,一升量值与东周、秦国相同。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齐国的容量单位。齐国形成了升、豆、区、釜、钟制以及锦等独特的容量单位。公元前386年,齐国大夫田和取代齐国国君被列为诸侯。在代齐之前,田氏(也称陈氏)为了笼络人心,自制了一套家量,量值较公量为大。

他以公量贷,而以家量收,逐渐取得了民心,最终取代了诸侯之位,但齐国的容量单位并未随着政权的更迭发生变化,只是其间的进位关系发生了变动。齐国的容量单位及进位关系。

清孙治让《左传齐新旧量义》说:“今考陈氏新量之釜,盖十斗非八斗也。依《传》文,当以四升为豆不加,而加五豆为区则二斗,五区为釜则一斛,积至钟则十斛。所谓'三量皆登一‘者,谓四量唯豆不加,故登者止三量,而钟亦即在三量之中也。"

按此,可列式如下:1豆=4升,1区=5豆=20升(二斗),1釜=5区=100升(一斛),1钟=10釜=1000升(十斛)。丘光明先生亦赞同此说今人莫枯在《齐量新议》一文中以文献和发现的齐国量器实物为依据,推定田齐新量的进位关系为:1豆=5升,1区=4豆=20升,1釜=5区=100升,1钟=10釜=1000升。

近来,陈冬生先生认为陈氏家量、田齐新量是两个不同的量制阶段。他以春秋时期齐国民间的一般借贷利率为基础,对各家说法逐一分析,认为陈氏家量当以杜预之说为准,这一说法似有合理性,但目前却未发现陈氏家量的实物证据。

陈说对陆德明说法的理解也有误。陈说以实物为依据,求得田齐新量以5升为豆,4豆为区即20升,5区为釜即100升,10釜为钟即1000升,与莫枯田齐新量的进位相同的。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因此,我们认为,陈氏家量与田齐新量实为田氏代齐前后其量制的两个不同称谓,其进位关系并未发生变化,均应为豆、区分别在旧量的基础上增一,而釜则在新区量的基础上增一,即“陈氏三量,皆登一焉"。

于是新量制的进位关系应为:1豆=5升,1区=5旧量豆=20升,1釜=5区=100升,1钟=10釜=1000升。这与莫枯和陈冬生田齐新量的实际量值相同,但理解有所差异。目前发现的齐国量器基本均为田齐新量,其实际量值也验证了这~进位关系。

齐国的单柄铜量迄今共发现了6件,可分为三组。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两件右里放铜量,一大一小,据传为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其余四件中,两件辜宫乡铜量1992年出土于临淄战国遗址,小铜量套置于大铜量内,另两件右里放铜量也为临淄农民1991年在一战国窖穴中发现。

六件铜量均一大一小两两配对,大铜量为小铜量容积的五倍,且器形相同,均为单柄撇口,而三件大铜量、三件小铜量各自的口径、底径、高度和容积也基本相等。两件茶宫乡铜量腹部阴刻"茶宫乡那里"五字四件右里放铜量腹部或铸或凿有“右里攸鳖,四字,呈方形玺印状排列。

三件小铜量分别容204、205、206毫升,应为升量,三件大铜量分别容1024,1025、1025毫升,应为五升的豆量。因此,这六件铜量应为田齐的量器。“乡"、“里"为齐国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里比乡更小。“畋",李学勤先生认为是当时陶工之长印,也可能为里的行政管理机构或其长官。“欺,裘锡圭先生释为节啊,即印。

结语

因此,“右里故窒”就是右里官府玺节,此铜量应为右里官府在其辖区内及所属关卡征收賦税的官方标准量器。“亲宫乡那里"铜量就应是在茶宮乡郭里地区使用的标准量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括“纸上谈兵”有争议,长平战败并非赵括无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攻打韩国三年,迫使韩国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上党郡的位置比较特殊,对秦赵双方都比较重要。上党郡太守冯亭由于痛恨秦国,没有把上党郡交割给秦国反而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好让秦赵二虎相争。昏庸的赵孝成王果真上当,接受了上党郡,从而引发了长平大战。论当时的天下形势,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强,山东六国中

  • 孔子七十二贤-冉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子七十二贤冉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说,孔子门人有三千之众,而通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的共有七十二人,这些人都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关于孔子的这些弟子,你知道多少呢?在

  • 蜀汉和东吴的“分赃盟约”:魏国如果灭亡,两国将如何瓜分地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章武二年十月,孙权得知刘备还在白帝城且仍然调兵遣将,联想到魏国方面的巨大压力。孙权毅然决定请求和刘备和解。经过多次商讨,在章武二年十二月,刘备同意了孙权和解的请求,两国解除战争状态。[var1]章武三年四月,刘备驾崩于永安宫。孙权闻听,派遣冯熙来到蜀国为刘备吊丧。邓芝两次出使东吴两国虽然看似重修于好

  • 长平之战后秦国更惨烈一战,折兵不下三十万,失地三郡数十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自商鞅变法以来,在秦法的保障之下,秦国奇迹般的连续数代都是明君雄主,将秦国的霸业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最终在始皇帝时期厚积薄发,比如攻占巴蜀的秦惠文王,拔宜阳设三川的秦武王,歼灭六国军队百余万的秦昭襄王等等。除了明君之外,秦国几乎代代有名将、名相,为秦国一统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障,名相者有如张

  • 【带你认识辽阳的宝贝】秦国兵器出现在太子岛,2000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var1]栏目嘉宾刘南方原辽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出辽阳,过襄平大桥,东侧有一个原名叫沙坨子的地方传说,这里是战国末期燕太子丹殉难的地方1985年,岛上村民掘得一件残破的古代金属器物经过考古工作人员认定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戈[var1]戈是中国先秦时期特有的一种长

  • 高端媒体看新区 | 邯郸冀南新区举办蔺相如诞辰祭祖文化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图为蔺氏宗亲在祠堂前凭悼先祖。中新网河北新闻8月17日电 (记者 王天译)17日上午,河北邯郸冀南新区举行纪念赵上卿蔺公相如诞辰祭祖文化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蔺氏后人和各位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齐聚邯郸冀南新区南城乡前羌村蔺相如祠堂追根溯源、凭悼先祖,弘扬蔺相如一生践行的“和”

  • 范蠡: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辗转 一生,一湖,一舟,二人,而已。 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浩瀚多彩,涌现过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商人,然而只有一个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霸主,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适时隐退;后半生从商,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最

  • 山海经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纪晓岚要极力销毁?如今已被专家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古人的眼里,他们并不认为《山海经》是真实的,司马迁就表示它是一本杜撰的书籍,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提到纪晓岚,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影视作品中对他的描述很多,但实际上历史中对他却是被乾隆百般羞辱的文人,但因博学多才,才被皇帝任命撰写《四库全书》。[var1]在写这本书时,他耗费了10多年,

  • 都说“失才亡魏”,那么魏国到底失去了哪些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魏文侯正式建立了魏国之后,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如果魏国不能强大起来,那么必然会让周边的国家给吞并,于是,魏文侯开始大胆启用出身卑微的李悝、吴起等人变法改革,后来,魏国又形成了西河学派,取代孔子故里曲阜成为了天下文化的中心,汇聚了战国时期的大批人才。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中曾提到魏国灭亡的原因,皆

  • 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十个名人打分(第二弹),带你速览历史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位:专诸一剑使吴国国王毙命的猛士这位老兄膘肥体壮,经常是一言不合就与人斗殴,悍不畏死。本来这样的出身底层的人是无缘让自己的后代位居上层的,但伍子胥却看中了此人的长处。在一次宴会上,吴王僚和一众武士都身披铠甲,手握钢刀,一般人看到这个架势都战战兢兢,不敢出声说话了。但专诸岂是等闲之辈?他拔出烤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