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秦国攻打韩国三年,迫使韩国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上党郡的位置比较特殊,对秦赵双方都比较重要。上党郡太守冯亭由于痛恨秦国,没有把上党郡交割给秦国反而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好让秦赵二虎相争。昏庸的赵孝成王果真上当,接受了上党郡,从而引发了长平大战。
论当时的天下形势,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强,山东六国中赵国最强,赵国也是在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和秦国一战的国家。赵国胡服骑射后军事比较强,但论综合国力的话秦国是要强于赵国的。秦国的强盛是方方面面的,赵国的强只是军事强。长平之战决定着秦赵两国谁能一统天下,是秦赵两国的巅峰对决。
[var1]
战争开始之初,秦国的统帅是王纥,赵国的统帅是廉颇,二者在长平对峙数月,双方都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进入了对峙僵持阶段,但数十万大军在外作战,僵持久了对国力消耗特别大,双方都有点吃力了,赵国最先坚持不下去了,想改守为攻。秦国打探到消息后,秦国派遣间谍在赵国散布秦国只怕赵括不怕廉颇的消息,赵王又再次中计启用赵括为赵军统帅。
秦赵之间的僵局,因赵国启用赵括替换廉颇为统帅而打破。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从小饱读兵书,在赵国论兵没有谁论得过他,说明他军事理论还是很扎实的,只是缺少实战经验,要是假以时日是可以成为一代名将的。赵括到前线上任以后开始率领赵军对秦军发动进攻,但此时的秦军统帅已经秘密由王纥改换为战神白起,只是赵括还不知道而已。
[var1]
赵括比较轻视秦将王纥,想率领赵军速战速决,但没想到的是对方主帅已经改换为白起,赵括此时犯了过分轻敌的错误。白起指挥军队佯败,引诱赵括率军追击,白起截断了赵括退路和粮道,赵国45万大军被秦国军队包围。赵军虽然被秦军包围,军中没有粮草,但在赵括的率领下并没有军心大乱,立即向秦军投降。这也说明赵括还是有一定的统兵能力的,赵括亲自带兵冲击秦军的包围圈,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var1]
赵括阵亡,在赵军断粮长达46天后,四十万赵军才向秦军投降。四十万赵军,除未满十四岁的240人被放回赵国报信以外,其他的全部被秦军坑杀,赵国实力大损,从此再也无力和秦国相争。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利了,但也是惨胜,秦国伤亡25万,秦国一共投入60万军队,伤亡却快占到总兵力的一半。赵国一共投入45万军队,冲击秦国包围圈伤亡5万,却造成秦军伤亡25万,这个战绩还是不错的,赵国剩余的40万军队是在投降后被秦军坑杀的。假设赵军要不是被秦军包围断粮那么久,而是真刀真枪的拼杀,赵军未必会输给秦军。
[var1]
从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来看,赵括并非一无是处的庸才。首先,几十万大军的统帅,要是没有点能力那是不可能的;其次,四十万大军虽然被围困断粮的情况下都没有大乱,这说明赵括治军还是有一套的。再次,就是赵军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都能给秦军造成那么大的伤亡,真的很了不起。赵括本人是亲自冲杀,足见赵括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反而说明他很英勇。最后,赵括面对的是战神白起,战国第一名将,遇到这么强的对手,赵括还能造成秦军那么大的伤亡,足见赵括军事能力真的不弱。
[var1]
赵国第一名将廉颇都无法战胜秦军,那么换做赵国任何一个将领对战白起,结果都只有战败的下场。战争的胜利由一个国家的国力、统帅能力、朝堂谋划来决定,这些方面秦国都强于赵国,因此秦国战胜赵国是理所当然的。客观地讲,长平之战的战败不能全怪赵括,赵括还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也并非是纸上谈兵。赵括经验上是欠缺的,能力上比起白起差得很远,因此赵括败给白起不冤枉。
赵国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赵国综合国力比不上秦国,军队统帅军事能力也比不上秦国,朝堂谋划也比不上秦国,并且赵王昏庸辅臣无能。这几方面原因才导致了赵国战败,赵括其实是背了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