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文公因对僖负羁的感恩而在攻曹时对其家秋毫无犯但也对其利用

晋文公因对僖负羁的感恩而在攻曹时对其家秋毫无犯但也对其利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34 更新时间:2024/1/24 14:25:12

晋国内乱,晋献公宠信骊姬,骊姬想要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于是,大肆迫害晋献公其他的儿子,先杀太子申生,又图谋重耳和夷吾。

得知消息的重耳和夷吾逃亡。

由此重耳,也就是未来的晋文公,开了其19年的漫漫征途。

当时的春秋时期,这种“出奔”或在本国不得志而在外游历,寻求机会的诸侯之子非常多。

《史记》中郑国的国君说了这么一句话:“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什么叫“礼遇有加”,那就是把经过本国的逃亡或游历的公子们都当成诸侯来接待。

比如重耳流亡到宋国和楚国的时候,当时的宋襄公楚成王都很看好重耳的前途,所以对他很礼遇,以接待诸侯的礼仪接待了他:“去,过宋。宋襄公”“闻重耳贤,乃以国礼礼于重耳。”“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var1]

春秋时期形势图

如果按照春秋时的礼仪来说,这其实也是应有之义。

但是正如郑文公说的,天下的公子这么多,三天两头有公子来到本国,都按照诸侯的礼仪来招待,我们这小小的郑国也折腾不起啊。

周礼那是非常隆重和繁琐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还需要身为主人的郑文公亲自操持。所以郑文公就把重耳当成了一个普通的门客:“过郑,郑文公弗礼。”

按理来说,郑文公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此时的重耳年纪已经老大,而且,但是按几率来说,上位或成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从重耳这19年的流亡生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出奔或游历的公子们实际上都能在各个国家得到招待,这些招待可能规格不一,待遇不同,但是基本的饮食起居还是能够保证的。

但是也就是如此了。对于最重要的“礼”确实无法再坚持。

[var1]

晋文公

也可以从晋文公的一生来讨论一下春秋之“礼”。

重耳在狄国就呆了12年,娶妻生子,可以说,如果没有后面晋惠公的追杀,重耳应该就会在狄国终老。

从狄国逃亡之后,就到了卫国,在卫国遭了冷遇,又去了齐国,当时的齐国国君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齐桓公,对他很看重,又给他娶老婆又给他安家费。

齐桓公死,齐国内忧外患,因此,重耳离开齐国去了曹国。

晋文公在曹国的这一段历史可以详细说一下,因为这前后发生的事,很直观的表达了晋文公对于“春秋之礼”的不屑和利用。

曹共公这个作死的君主对重耳身上的肋骨非常感兴趣,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窥。这种极其无礼的行为被当时身为曹国大夫的僖负羁阻止,未果,僖负羁只能偷偷摸摸地给晋文公送饭又送玉璧意图弥补一下。

后来晋文公进攻曹国的时候,因为这一饭之恩,命令军士对僖负羁家秋毫无犯。

[var1]

晋文公

这算是晋文公的“义”。

但与此同时,晋文公也没忘了利用僖负羁一把,用曹共公不听僖负羁的劝告为攻打曹共公的罪状,“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

这就是晋文公的“不义”。

与此同时,晋文公在攻打曹国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把曹国人的祖先坟墓当成了工具。

在《左传》的这段文字中,晋文公让军队驻扎到了曹国人的祖坟上,威胁要掘了曹国人的祖坟。曹国人非常恐惧,在这种威胁下战斗意志消退,最后被晋文公攻下:“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我国从夏商到当代,对祖先的崇拜是一贯以之的,所以,这种用祖坟威胁他人的行径在当时是耸人听闻的,甚至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事。也足以表明晋文公的不择手段。

如此的行径当然既不“礼”也不“仁”。

[var1]

叔詹

接着重耳还去了宋国、郑国,在郑国时郑文公也没有按照礼节接待重耳,郑国大夫叔詹就劝告郑文公,“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

没有以“礼”待之,最后也成为了晋文公攻打郑国的借口之一。

之后,重耳去了楚国,再入秦。

在楚国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还许下了“退避三舍”的诺言。

借助秦国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位的晋怀公昏庸无能,最终,重耳终于登上了晋国的国君之位。

此后,有关于晋文公的记载,有很多跟他在流亡过程中发生的事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在与楚国的争斗中,也着重说了“退避三舍”这个诺言在战争中的巧妙运用。

这种前后的对照,不知道是史家的有意还是无意,但是确实让我们可以从中窥到“春秋大义”的败落还有最后的挣扎。

[var1]

晋文公

而晋文公的死亡之谜,也为“春秋大义”做了最后一个注脚。《左传》注《春秋》,晋文公的葬礼是极其匆忙的,诸侯要停尸五天才能入殓,但是综合《春秋》、《左传》的记载,确实初九死,初十就埋了,而且在埋的时候,棺中还有响动。

由此引发了一个千古之谜,晋文公是不是被活埋了?

而释读《春秋》微言大义的《左传》在这里特意地详解晋文公之死,是否也算是一个间接地表态呢?《春秋》说:“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左传》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不管怎么说,晋文公的一生,礼与不礼,仁与不仁,义与不义,信与不信等等都是交缠在一起。上古陨,礼崩而乐坏。

他对僖负羁也不能说是情有多钟,而是在示之以仁的同时也没忘了物尽其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晋惠公“作爰田”改革后公室逐步衰落,晋国分裂已经暗藏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相反,为报复秦国对晋国的不断骚扰,晋国还曾入侵到秦国腹地。周灵王十三年(前559年),晋悼公联合各诸侯国伐秦,一度进攻到泾水流域。为阻碍诸侯大军的前进步伐,秦人竟采用了从泾水上游放毒的“下三滥”手段!即便如此,如果不是晋国下军主将栾黡擅自先撤军,秦国也将遭遇一场重大危机。这是东周时期晋军(包括战国时

  • 晋国的强大威胁秦国,而秦国帮助楚国复国有自身利益考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晋国的强大严重威胁了秦国秦国从秦穆公时期开始,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期间两国关系密切,这次结盟使得两国都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在两国互不攻伐的情况下,晋国讨伐了东周叛乱,获得了东周河内地区,又强夺了卫国等诸侯土地。而秦国则占据了河西之地,继而征服了大量西戎部落,最终彻底站稳脚跟。然而两国因利益结成同盟,

  • 晋国因公族实力强大经常作乱便削弱公族,最终出现三家分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晋国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公族叛乱的事情,引起了晋国的很多麻烦。晋文侯继位之后,倚重赵氏等卿族,将宗室中的诸子给遣散到各国去为质子,以削弱公族。为了防止自家人叛乱,晋国将自家的公族给遣散削得七零八落,结果造成了诸多的卿族实力不断崛起,成为晋国的新的威胁,最终发生了著名的赵魏韩三家分晋事件。晋国曾是先

  • 大汉奸张敬尧藏身六国饭店,因订做西服暴露行踪,被军统成功猎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933年的一天,蒋介石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地审阅文件,秘书突然走进来,送来一封国民党特务处长戴笠的紧急情报。蒋介石拆开读完,不由大惊失色,略作思考,吩咐秘书立即转达戴笠一道紧急命令:“严厉制裁此人,着即复命!”秘书刚走到门口,蒋介石突然又叫住了他,嘱咐他必须告诉戴笠,此次任务关系整个华北局势安稳,只

  • 春秋战国,士人逃亡的原因,是由于在本国不能容身或无法施展抱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杜预《春秋释例》:“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邻,不以礼出也。放者,受罪点免,宥之以远也。臣之事君,三谏不从,有待放之礼,故传曰:'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迫窘而出奔,及以礼见放,俱去其国,故传通以进为文。放者,缘遣者之意为义;奔者,指去国之人。……叛者

  • 长平古战场出土古代石碑,学者悲叹:赵括再撑一会,白起恐怕要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代史学家看来,赵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让年轻气盛、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成持重的廉颇,导致赵军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最终全军覆没。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到了近代,考古学者们对于长平古战场进行了一次细致的田野调查。而这次调查,查明了长平之战的一个千古误会。结合考古资料,笔

  • 战国戎人车舆复制品兰州展出 探源千年前文化融合互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9月14日,“让文物活起来”——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出仪式在兰州市举行。李亚龙摄中新网兰州9月14日电 (闫姣)“此次组织制作的战国戎人车马,严格依照马家塬战国戎人贵族墓地出土古车式样,采用铜雕髹漆等技艺,再现了战国戎人车马风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卫中14日说。当日,由甘肃省文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出仪式在兰州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陈卫中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文物活起来。张家川马家塬战国戎人贵族墓葬,是21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含有大量欧亚草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融合互鉴的因素,其中的车马是典型代表。2000多年前,来自东方的秦人与甘肃土著戎人在陇东南地区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发

  • 【京商策划】《中华战争通史》之长平之战:虎口夺食酿惨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兵荒马乱之中,一个叫做上党的城池,将此时最有实力统一全国的秦赵两国,拖入了战争的泥潭。赵国统治者的天真,秦国决策者的阴狠,使得这场战争由最初的一地之争,发展成为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血腥恐怖的暗黑历史。本想建功立业的赵孝成王,如何将国家一步步推入万劫不复?秦国经此一战,对其统一大业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揭

  • 赵王朱高燧:给朱棣下毒,给朱高炽使绊,挣扎了30年为何还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历史的记载,朱高燧曾给老爸朱棣下毒,还给哥哥朱高炽穿小鞋。更有意思的是,挣扎30年后他还能善终,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屈指可数。[var1]外界普遍认为,朱高燧的结局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离奇曲折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个,是朱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