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王朱高燧:给朱棣下毒,给朱高炽使绊,挣扎了30年为何还能善终

赵王朱高燧:给朱棣下毒,给朱高炽使绊,挣扎了30年为何还能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8 更新时间:2023/12/15 1:22:00

根据历史的记载,朱高燧曾给老爸朱棣下毒,还给哥哥朱高炽穿小鞋。更有意思的是,挣扎30年后他还能善终,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屈指可数。

[var1]

外界普遍认为,朱高燧的结局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离奇曲折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个,是朱棣的发妻徐皇后所生,也是开国名将徐达的外孙,仨人同父同母但性格却大不相同。

老大朱高炽脾气随亲妈,老成持重待人随和,但他自幼患有严重的足疾,需要俩内侍一起搀扶才能走稳,所以喜欢宅在家里读书,还把自己吃成了小胖子。

朱元璋非常疼这个大孙儿,有一次他派朱高炽在凌晨时分检阅军队,但朱高炽却告诉他:那时候太冷不适合检阅,得等吃完饭以后才行。

[var1]

还有一次朱元璋让他分阅奏章,朱高炽挑出切中军民利弊的陈述,之后的对答也令朱元璋相当满意。朱皇帝夸奖朱高炽“有当皇帝的眼光”,还亲自封他做了燕王世子,可见对其宠爱之处。

民间有种说法“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然而到朱棣这里却反过来了,他觉得长子不像老爹和自己这样杀伐果断,所以一直对其深感不喜。

他最宠爱的儿子是老三朱高燧,同时也最器重性格飞扬跋扈的老二朱高煦,或许就是因为这两人比较像朱棣吧,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建文帝继位后开始削藩,朱棣起兵反抗靖难之役爆发,当时朱高燧只有16岁留在燕京陪伴母亲,英武彪悍的朱高煦则统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立下赫赫战功。

[var1]

浦子口之战朱棣的军队被敌将盛庸围住,眼看就要性命不保时,朱高煦率领大军前来救驾帮朱棣解了围。

战场之上,朱棣看着这个跟自己一样英武不凡的儿子,还拍着他肩膀画了一张大大的饼:“你大哥体弱多病,你可要加油啊!”加油干什么?当然是在朱高炽病逝后继承皇位了。

可笑的朱高煦还真信了他爹的邪,所以后来才跟弟弟一起搞事情,也就是造反。

同一时期,心宽体胖的朱高炽则被朱棣留下镇守燕京,起初他麾下的将领们看不起朱高炽纷纷反对,朱棣却不为所动,朱高炽也没辜负老爹的期望。

[var1]

敌军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将北平城团团包围,想要把朱棣老巢给一锅端了。而燕京城里只有几万老弱残兵,敌方兵力是己方十倍,战斗力也远胜守军。

朱高炽却临危不惧亲自挂帅并登上城楼,冒着如雨般的箭矢鼓舞士气,跟士兵同吃同住还四处安抚城中的百姓,确保己方军队不会自乱阵脚。

李景隆虽然多次发起进攻,但都被斗志昂扬的守军击溃,最后只能围而不攻。另外朱高炽并没打算死守而是想要吃掉敌军,他每天夜里都会派出小股士兵出城偷袭,让李景隆麾下士兵苦不堪言。

在朱高炽的指挥下,守军成功拖到了朱棣率大部队回援,李景隆遭到前后夹击遭遇大败,只得灰溜溜地逃回去,这一战是朱高炽军事方面的高光时刻。

[var1]

俗话说得好“马上打天下,马上却不能治天下”,朱棣登上皇位后开始思考太子人选,此时战争已经结束治国安民才是首要标准,朱高炽在政治方面的才能是三兄弟中最强的。

更何况朱高炽还有个好儿子赚印象分,所以他顺利当上了太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王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当年老爹的承诺成为了一句空话。

下毒失败险被处死

话说,眼看着大哥成了未来皇帝朱高燧不乐意了,朱棣要迁都北京时他奉命亲自前去布置,取得了一点小小成就结果整个人都飘了,再度对皇位有了想法,甚至还拉着朱高煦给太子使绊子。

其实朱高煦也有夺嫡的意图,为此他死皮赖脸地求朱棣,让自己能够留在燕京。俩人一拍即合,开始琢磨着先剪掉太子的羽翼,史书记载这段时间里俩人“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

[var1]

大致意思就是,两个人仗着朱棣的宠爱和信任,不断在老爹跟前进谗言,编排太子身边那些近臣的不是。

不巧的是,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曾给太子送去密旨劝他投降,朱棣当时就对太子心生猜忌,还想让留在燕京的心腹杀掉太子。

好在太子及时应对,把密旨和送信的人一起打包押到朱棣面前,朱棣这才放了他一马。

此事虽然过去了,但父子俩从此就有了嫌隙,甚至后来御驾亲征时,朱棣还吩咐过礼部侍郎前往燕京后多观察太子几天,并写密信向他回奏。

[var1]

因此,永乐皇帝明知俩儿子很可能是在诬陷太子,但他还是对太子心怀猜忌。在朱高燧兄弟的设计下,力挺太子入主东宫的大学士解缙被杀,另一位大臣黄淮也被扔进大狱。

朱棣毕竟还算是一代明君,没任由两个儿子胡来。朱高燧仗着父母宠爱平时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再加上他频繁诬陷太子,让朱棣觉得应该把这小子收拾一顿。

但在他看来这个小儿子本性不坏,之前犯错都是被身边的小人给带坏了,所以在永乐七年时朱棣把朱高燧身边的长史顾晟给杀了,还要剥夺朱高燧的衣冠、贬为庶人。

当时,太子朱高炽正好在场,他连忙跪下给弟弟求情。朱棣心疼儿子而且气也消了不少,于是就原谅了朱高燧,事后他为朱高燧选了赵亨道和董子庄这两个宿儒当老师,希望他能改邪归正。

[var1]

这次事情把朱高燧吓得不轻,在两位老师的敦促下当了十几年的老实孩子,直到朱棣病重的时候他才露出獠牙,想要再次起兵造反、预谋篡权。

主动交权得以善终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朱棣生了重病久久没有上朝,朱高燧觉得机会来了,便勾结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杨庆的养子等人,私下伪造了“废太子而改立赵王朱高燧”的遗诏。

他们打算下毒暗害朱棣,等朱棣死后拿出遗诏便可拥立朱高燧登基,谁知这个计划才刚敲定下来就被总旗王瑜得知,他转头告诉了朱棣。

朱棣闻言病都快给气好了,还拍着床怒喝道:“他们怎敢做出如此忤逆之事?”随后便派人把参与此事的大臣们都杀了,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朱高燧,朱棣怒吼:“这是你做的好事?”朱高燧被吓得说不出话来。

[var1]

当时朱棣对儿子起了杀心,这时候太子看朱棣面色不对,连忙跪在弟弟身边给他求情:“这全都是臣子们偷偷谋划的,高燧他根本就不知道,肯定没参与!父皇你要明鉴啊!”

古人云“虎毒不食子”,朱棣还是疼这个小儿子的再次原谅了他,只是将他严加看管起来。不得不说,明仁宗朱高炽对两个弟弟确实很不错,早先他当太子时多次帮两个弟弟求情。

后来他当上皇帝也对两人构陷自己的往事既往不咎,还专门给朱高燧涨了两万石的俸禄,放他到封地就藩,汉王朱高煦也获得了大量封赏。

可惜如此宽仁的朱高炽却是个短命皇帝,登基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患病去世,由太子朱瞻基继位。老皇帝去世小皇帝登基,俩叔叔对皇位虎视眈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var1]

朱高燧和朱高煦都以为自己拿了老爹在“靖难之役”中的剧本,开始谋划造反。朱高煦性格莽撞且早早被赶回了封地,对朝廷一直心怀怨恨,因此说反就反。

当时,他拿朱高炽生前赏赐给自己的钱财招兵买马,准备在朱瞻基前往京城奔丧时率兵半路劫杀。结果计划失败,朱瞻基到达京城顺利继位,成为明宣宗。

后来朱高煦又在藩地起兵叛乱,朱瞻基御驾亲征不到一个月就将其击败,把他关押在西华门附近的专属囚室“逍遥城”中。

朱高煦当年多次欺辱朱高炽,虽然后者生性宽仁不予计较,但朱瞻基却将这笔账都记在心上。

[var1]

三年后的某天宁王朱权上奏请求赦免朱高煦,朱瞻基心血来潮想看看朱高煦这三年来有无悔改,就到逍遥城内久久凝视着他。

朱高煦至此仍不改鲁莽作风,被囚禁三年的火气顿时喷发,一个扫堂腿就把小侄子给绊倒在地。

朱瞻基怒不可遏,命人抬过来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扣住朱高煦,又在周围燃起木炭将他活活烤死,他的家人也被满门抄斩。

本次叛乱的另一个主谋朱高燧却再次逃过一劫,其实当初抓住朱高煦后,有朝中大臣建议小皇帝把他三叔朱高燧也抓过来一起处死。

[var1]

但在杨士奇劝说下他打消了主意,还说“先帝友爱二叔甚好。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省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不过“反形未著”可不代表着他能完全饶恕朱高燧,朱瞻基把大臣们上书要处死朱高燧的奏折派人送到三叔面前,朱高燧吓得亡魂皆冒,30年来的造反称帝之心被小侄子敲得粉碎。

见此情形他连忙上书向小皇帝认错,表示不敢再有谋反之心,还将手里的兵权全部交出。此后余生他过得谨小慎微,没有再让朝廷抓住一点把柄,也算是落了个善终。

纵观朱高燧一生,他之所以能在多次图谋叛乱后得以善终主要有两大原因。

[var1]

第一个原因是性格“怂”,当初朱高煦起兵时他并没有响应,如果他脑子一热也跟着二哥去打小侄子,那就坐实了谋反之事,很有可能被朱瞻基一锅端了。

第二个原因是认错快,虽然总是不改,但肯主动认错、示弱。当初他觊觎大哥朱高炽的皇位给他使了不少绊子,可当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后他就立马倒向太子这边,还在朱棣病逝后上笺劝进请兄长继位。

总的来说,朱高燧是个能认清自己所处状况的人,他虽然曾企图染指皇位,甚至密谋造反。但在发现事不可为后,他又能及时认错止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残酷的皇室内斗里保全性命,得以善终。

对于朱高燧此人,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管仲一箭射出造就春秋第一霸主,孔子:若非管仲,我们还是野蛮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那人叫做小白,在当时这个名字稀松平常,甚至还有些俗气,后来他却有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叫做齐桓公。[var1]在齐桓公之前,齐国是个相当荒唐的国家,这个荒唐来源于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跟自己的妹妹文姜有不正当关系,不过因为出生于王公贵族,这一秘密除了兄妹二人亲近的几人之外,再无人知晓。俗话说,要想

  • 为何在秦始皇死后没几年,秦国军队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1、大兴土木,重徭重赋此为内忧在秦朝建立之初,无论是为了国家发展修建的长城、驰道,还是供秦始皇个人享用的阿旁宫、骊山墓。据统计,这些浩大工程征发的民夫就超过了300万人。要知道当时秦朝全国也才2000万人,去掉其中妇孺

  • 燕国实力弱小,为何能进入战国七雄,还能坚持很长时间而不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结合东胡对头曼以前匈奴的威慑,匈奴对赵的威胁牵制,以及燕国在战国战场尤其面对赵国的丢人精华,事情就变得魔幻起来了。相应的,至少综合实力上燕国应该是不虚宋越中山的。[var1]魏国灭亡中山国之前,中山国已经被赵国打穿了,之前中山国是镶嵌在赵国的领土里与燕国接壤,赵国打穿了以后就不与燕国接壤了,魏国

  • 秦国有白起,赵国有廉颇,那么齐国有哪些著名武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田忌和孙膑首先,齐国的霸业,是建立在击败魏国的基础上。而在和魏国的较量中,田忌和孙膑这两位将领起到了重要作用。孙膑和庞涓都曾是鬼谷子的徒弟,等到庞涓在魏国获得重用后,孙膑也选择前往。不过,孙膑来到魏国后,立即遭到了庞涓的陷害。庞涓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

  • 孔子所谓的大同世界是小康之上的生活状态,包含公、信、仁等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大同社会,有的学者认为是对于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制时期的追述,但即便是如此,从历史学本身产生的角度来看,其必是历史学家与客观历史的一种对话,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孔子这样的追述,也是基于当时所出现的问题,而构建的一种终极的社会状态。又或者有些人认为“大同”的世界是一种“假托”,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

  • 孔子所谓“雅言”可能包含语言因素,更重要是意义和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笼统地说涵盖数千年的“古汉语”是哪一地带的方言,显然不成立。“古汉语”研究考虑方言因素,但又不以其为重点古代肯定有方言。《孟子·滕文公下》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就说到了“齐国话”和“楚国话”。西汉杨雄写了《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里面讲到了楚、齐、鲁

  • 孔子名字的来历可能并非是因其长相,而是与地点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的“本纪”,记述自黄帝开始的历代帝王事迹和发生过的历史大事。“世家”,则记载西周以降,主要是春秋战国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王侯家世及大事。孔子非为诸侯,但被列入“世家”,可见其在司马迁心中的位置。《孔子世家》云:“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

  • 孔子口中“小人”是指平民,“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反而体现对其的挂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其一,“女子”与“小人”并言,容易产生误解。以前视“小人”为“德性不高的人”,这里将“女子”与“小人”并言,当然是对女子的轻蔑。其实,西周春秋时,“小人”一般指地位低下的人,它本来是与作为“为政”者的“君子”相对的概念。其二,周初就有“小人难保”的观念,与孔子所说“小人难

  • 孔子“堕三都”得到季桓子支持,齐国为干预鲁国内政而设法逼走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还是权臣季氏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利用了孔子呢?摆在鲁国大司寇孔子面前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夹谷会盟”,真正的苦手也不是贪婪跋扈的齐景公。齐国再强,终在泰山以北;要实现重振礼乐纲常的夙志,坐在鲁都曲阜的“三桓”才是孔子的心腹大患。到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为止,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世卿窃据鲁

  • 古今奇谈之内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是如何上厕所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先秦时期的人们如何洗澡,如何避暑的方式,从这些小故事和小常识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脑洞。所以,今天,为了帮大家把脑洞再开大一点,我将为大家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是如何解决内急问题的。在谈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的如厕方式之前,我们还是要来捋一下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