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记》一句话暗示:蔺相如完璧归赵,其实是一场失败的外交

《史记》一句话暗示:蔺相如完璧归赵,其实是一场失败的外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24 更新时间:2024/2/10 14:54:29

[var1]

最不重要的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事情要从赵国得到宝物和氏璧说起,赵国偶然间得到一块宝玉和氏璧,秦国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秦对赵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害怕秦王有诈,于是派蔺相如去和秦王商量此事,而蔺相如见到秦王后,认为秦王并不是真心想用城池换和氏璧,于是连夜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而自己则孤身和秦王激辩,最终使秦王想白占和氏璧的阴谋落空。

在这个故事里,人们习惯把秦王看作是以强权占便宜的野心家,把蔺相如看作是守护国家宝物的忠臣。

但实际情况或许并不是这样。

[var1]

首先,秦王真的是想要和氏璧吗?甚至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一块宝玉?

当时的秦国已经是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而有实力和它稍作抗衡的只有楚国和赵国,楚国相比赵国,军事上又稍弱一些。

秦国要想和这两个国家开战,必须先稳住一个,收拾完一个再收拾另一个,因此,秦国为了先打实力稍弱的楚国,就必须先刺探赵国国力虚实,然后把它稳住。

而秦王向赵王要和氏璧这一举动,就是为了摸清赵国底细。

如果秦王真的为了一块玉而把自己的城池割让给别的国家,那么他真的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var1]

但是赵国在应对这件事时,从赵惠文王到蔺相如,他们都知道,秦王不可能真的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这么荒唐,但是他们没有理解秦王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只是一心不想让秦王骗走和氏璧。

秦王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不在乎是否真的能得到和氏璧,而是看赵国是否敢拒绝这么荒诞的要求,如果赵国敢拒绝,说明他们不怕惹怒秦王,或许有实力一战。

而赵王派蔺相如去和秦王商量,则表明他不敢拒绝秦王的要求,秦王由此就知道赵国不能和自己抗衡。

从赵国决定派遣蔺相如的那一刻开始,秦王要和氏璧的真正目的已经达到了,不管后面蔺相如怎么对他,其实他都是无所谓的。

[var1]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向秦王请罪时,说“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秦国君臣“嘻”什么?

嘻的就是赵国不足为虑。

忠诚但平庸的蔺相如

赵国在处理和氏璧的问题上已经泄露了自己的国力,而蔺相如在面见秦王时,更是一错再错。

就蔺相如本身而言,他并不是因为政治才能尤其出众而被赵王委以重任,赵王重用他的原因其实很无奈,因为无人可用。

[var1]

赵惠文王登基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政被权臣李兑等人所把持,虽然后来李兑被驱逐出赵国,但是朝堂之上还是没有值得信任的大臣。而蔺相如出身平凡,没有卷入党派之中,不管他才能如何,至少赵惠文王可以信任他。

蔺相如在和氏璧一事上,靠的不是有多么聪明,而是在以命相搏,最重要的是,秦王的心思本来就不在和氏璧上。

蔺相如在秦王面前至少把赵国坑了两次。

首先,秦王看见和氏璧后,把和氏璧传给后妃和群臣观赏。蔺相如因为秦王的这一举动,就更加肯定秦王不是真心想换和氏璧,于是连夜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但是这会让赵国先背上失信的罪名,因为秦国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举动来抢夺和氏璧,在外人看来,蔺相如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疑心,就擅自违反了双方的约定,从而使赵国先失信于秦国,这样一来,如果秦国想攻打赵国,就师出有名了,这不就是白白把把柄送到人家手上吗?

[var1]

其次,秦王提出用城池换和氏璧,目的就是打探赵国虚实,而蔺相如在献上和氏璧时却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恐”这句话,是在直接告诉秦国,我们害怕你,简直是实锤,如果说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来谈此事只是让秦王猜测赵国国力不强,那么,蔺相如见到秦王后说的这些话,就直接坐实了秦王的猜测。

如此一来,秦国更能放心大胆地腾出手攻打楚国,回过头来再攻打赵国了。

由此看来,蔺相如完璧归赵,只是一场嘴皮子上的胜利,赵国面子上过得去,里子却输了个底掉,而蔺相如也没有能力保住赵国。

[var1]

从完璧归赵到秦国伐赵

完璧归赵,表面上是赵国赢了,实际上却是在清楚地告诉秦国,赵国不足为虑。

果然,完璧归赵后的第二年,秦国就腾出手来攻打赵国。秦国在慢慢消耗赵国,连着三年,每年打一次赵国,每打一次就占领赵国的一两座城池,并且大量斩杀赵国士兵。

秦国不仅要削弱赵国的国力,还要让赵国在心理上更加惧怕秦国。

打了几年之后,赵国变得虚弱又惊惧,这时,秦国开始约赵国谈判,赵王很害怕,于是蔺相如随行。

为了侮辱赵王,秦王让赵王替自己鼓瑟助兴,而蔺相如在赵王鼓瑟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说五步之内,可以把自己的血贱在秦王身上,暗示秦王有性命之忧,秦王无奈击缶。

年复一年,秦国彻底打垮了楚国,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举全国之力攻打赵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var1]

秦国的胜利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需要计谋,更需要实力。越王勾践东山再起,靠的不仅仅是卧薪尝胆,睡稻草吃苦胆只是前招,而暗中厉兵秣马才是他打赢吴国的真正原因。

只有兵强马壮,才能在战场上真正打服敌人,其他嘴皮子上的功夫只能逞一时之强。

蔺相如虽然能让秦王一时尴尬,但是却不能洞悉秦王的真正用心,从而做到防范于未然,也没有为赵国拒秦做出实质上的贡献。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只因输掉了这场对外战争,秦国元气大伤,统一六国推迟了2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之后,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他比秦献公更具有长远眼光,深知秦国如果要强大起来,就必须变法图强,于是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一代雄才商鞅闻风而至,与秦孝公联手,在秦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由弱转强。从这里开始,秦国仿佛在战国时期开了挂,明君强臣层出不穷,秦孝公之后,秦

  • 潍县东关孙膑祠神牛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友情提示:本文1313字,阅读约需5分钟潍县东关孙膑祠神牛传说[var1]潍县东关北角耀武门内,有一座碧霞宫,为碧霞元君庙,庙内附有孙膑祠,内有孙膑塑像。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杰出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同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庞涓为魏国效力,被封为大将军,因庞涓本领不及孙膑,庞涓嫉其才能,将孙膑

  • 古代四大名医石雕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雕像(多图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石雕扁鹊-凯岩石业石雕扁鹊-凯岩石业石雕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名旉,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外科,曾用“麻沸散”施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模仿

  • 孔子七十二贤-子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子七十二贤子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说,孔子门人有三千之众,而通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的共有七十二人,这些人都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关于孔子的这些弟子,你知道多少呢?在

  • 二十岁的伍子胥有多厉害?面对秦国猛将,一人执剑救下十七国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资料图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是楚国老臣伍奢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位奇才。在历史上,伍子胥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帮助吴国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并辅佐吴王夫差消灭了宿敌越国,打得强大的楚国差点灭国,还使得吴王夫差成了某版本中的春秋五霸之一(关于春秋五霸有几个版本)。然而正史中关于伍子胥年轻时候的表现记载不多,那么伍子

  •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当时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在农田沟恤系统的基础上,夏、商、西周时确立了井田制度,井田、沟恤互为表里,调节水土矛盾,促进农地开发。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田积水问题的逐步解决,井田废、沟恤湮,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进入传统农业的发展

  • 【金玉良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赏•析这句话以直言其事的手法阐明学问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这里强调以实践能力作为检验士人有无真才实学的标准,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学问虽然重要,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就不能算学到了真本领。这种观念就是传统的“知行”观。这种强调知行统一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反对本本主义,克服

  • 秦昭襄王为何全心全意为范雎复仇?难怪可以在长平之战中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秦昭襄王得到了谋臣范睢,在范睢的帮助之下,终于夺回了权力,因此也有机会施展抱负。从这一点来看,秦昭襄王应该是非常感激范睢的,毕竟对于一个王者来说,权力是最重要的。[var1]虽然范睢在其他的智谋方面并不是表现得很突出,但秦昭襄王非常感激他,一旦秦国有什么军功可以上报,都将主要的功劳记在范睢的头上

  • 秦国的刑罚是以残暴著称的,系统分析出土的秦简具体情况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刑罚规定从历史文献和已出土的秦律简文看,秦的刑罚大体可分为十三类:即死刑、肉刑、徒刑、笞刑、髡和耐刑、迁刑、赀刑、赎刑、废、谇、连坐、收、谪戍。不仅这十三种刑罚轻重不同,在同一刑罚内,又按处死的方式、对肢体残害的部位、鞭笞多少、刑期长短、迁徙远近和赀罚金钱数目等,分为不同的等级。秦律

  • 秦国残酷压榨其老百姓,为什么老百姓却愿意为秦国拼死打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采用法家的学说,制定了非常严酷的政策,对国内老百姓进行残暴的统治。这一点,甚至后来在商鞅自己的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同时他也尝到了自己制定的严酷统治的苦果。[var1](商鞅剧照)秦惠文王上台以后,就开始收拾商鞅。本来商鞅是有机会逃到魏国去的,但是走到边关的时候,老百姓却不留宿他。老百姓给出的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