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之后,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他比秦献公更具有长远眼光,深知秦国如果要强大起来,就必须变法图强,于是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一代雄才商鞅闻风而至,与秦孝公联手,在秦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由弱转强。
从这里开始,秦国仿佛在战国时期开了挂,明君强臣层出不穷,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同样擅长识人用人,他任用张仪连横六国,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的霸业奠定了强盛的基础。
[var1]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昭襄王即位,他接手了秦国先祖们的扩张计划。秦昭襄王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在范雎的建议下,秦昭襄王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决定一步一步吃掉六国,逐步完成秦统一天下的梦想。
而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曾经和赵国发生了两场大型战争,第一次,秦国大获全胜,坑杀赵国降卒40多万人,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长平之战;第二次,秦国却碰了个大钉子,元气大伤,统一六国推迟了20多年。
[var1]
秦国输掉的这场对外战争,就是邯郸之战。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既然秦军都势如破竹打到赵国都城去了,怎么还会落败呢?实际上,这场战争不单是秦国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安君白起命运转折点。
长平之战后,赵国本来已经由强转弱,但秦国同样因为连年战争,耗损严重,如果不是白起采取了反间计,长平之战也没法取胜。白起原本打算一鼓作气,吞掉赵国,但秦国内部出了状况,文相范雎唯恐白起功劳太盛,压制自己,劝秦昭襄王跟赵国讲和,让赵国割地。
[var1]
秦昭襄王要求赵国割让6城,赵国无奈答应,然而,赵国的大臣虞卿极力反对,在他的建议下,赵孝成王打算将这6城转手送给齐国,联合齐国抗秦,同时与魏国订盟,并与燕、楚、韩交好,预备以“合纵”破“连横”。
秦国勃然大怒。公元前259年,秦国再次派兵,直扑赵国首都邯郸。原本主将应该是白起,但此时的白起已经年老,又有病在身,秦昭襄王退而求其次,派了王陵做主将,领军20万。没想到,赵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秦军很难取胜。
[var1]
在廉颇和平原君赵胜的维持下,赵国拼死反抗,王陵打了两年还是不能攻破邯郸,只能不断跟秦昭襄王要兵要粮,秦昭襄王增兵无效,打算再次启用白起。白起眼见这情况,明白秦国想一举灭赵纯属空想,而且秦昭襄王派来请他出山的人,就是当初在他背后使绊子的范雎。
白起心里不舒服,称病不愿意出战。于是秦昭襄王改派王龁做主将,换掉了王陵,范雎又向秦昭襄王推荐了郑安平助战,强攻邯郸。邯郸城经不住久耗,只能向别国求救。这时,历史上与赵国有关的两个著名典故上演了。
[var1]
第一个典故是“毛遂自荐”。当时负责去楚国求救的人,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他带了一群门客和毛遂来到楚国,跟楚王谈了一整天,楚王仍然犹豫不决,毛遂拔剑上前,半威胁半鄙视地向楚王陈说了一番利弊,楚王被激起了心思,答应派春申君黄歇率10万大军救赵。
另一个典故是“窃符救赵”。魏王原本派晋鄙率军支援赵国,但因遭到秦国威胁,魏王惧怕,让晋鄙停在了半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听了门客侯赢献计,讨好魏王宠妃如姬,如姬将兵符偷了出来,交给魏无忌,魏无忌于是掌握了兵权,杀死晋鄙,夺了8万大军,发兵救赵。
[var1]
在楚国和魏国的支援下,赵国重燃斗志,与秦军决战。秦军连年作战,早已经疲惫不堪,不断败退。秦昭襄王又想派白起出征,白起仍然托病不出。秦昭襄王恼羞成怒,强迫白起上阵,不许推辞,白起只能起身,到了杜邮。
范雎却趁机向秦昭襄王进谗言,称白起对王上十分不服——“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秦昭襄王赐白起一柄剑,令他自刎谢罪。白起想到当初被自己坑杀的赵国40万降卒,叹息流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var1]
而在此之后,秦国终于再也抵抗不住赵、楚、魏的联军,大败溃散,王龁逃走,郑安平投降,秦国连连丢了河东郡、太原郡、皮牢、安阳、武安、上党、汝南,秦军死伤近20万,秦国只能退守。邯郸之战,扭转了秦国独强的局面,也让秦国统一六国的梦想延后了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