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十岁的伍子胥有多厉害?面对秦国猛将,一人执剑救下十七国诸侯

二十岁的伍子胥有多厉害?面对秦国猛将,一人执剑救下十七国诸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072 更新时间:2024/1/19 16:32:28

资料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是楚国老臣伍奢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位奇才。在历史上,伍子胥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帮助吴国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并辅佐吴王夫差消灭了宿敌越国,打得强大的楚国差点灭国,还使得吴王夫差成了某版本中的春秋五霸之一(关于春秋五霸有几个版本)。然而正史中关于伍子胥年轻时候的表现记载不多,那么伍子胥年轻的时候厉害吗?二十岁的伍子胥曾经一人执剑吓退多名秦将,并凭借一己之力救了十七国诸侯的性命。

由于《史记》、《春秋》、《左传》等史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伍子胥年轻时的记载,因此只能从野史的描写中来寻找资料。虽然野史并没有正史那么权威,但是足以作为一种参考。在《列国志传》与《七十二朝人物人物演义》中就有关于伍子胥二十岁时的描写。伍子胥表现出的武力值爆棚,而且有智有勇有谋,威震诸侯,吓得秦将不敢动弹,更轻松打败了当时的盗中之王—盗跖

周景公五年,秦哀公嬴智为了想当霸主于是借周天子的诏书,邀楚、齐、鲁、晋、燕等十七国诸侯来潼关献宝,目的在于借此机会埋伏重兵胁迫众人拥自己为盟主,如果诸侯们不肯,则大有借机除掉众人之势。春秋时期的周天子还具有一定的威望,他发诏书了,所有人不敢不来,于是十七国诸侯带着自己的珍宝赶到潼关会盟。这年二十岁的伍子胥保着楚灵王一路向潼关奔来。谁也没想到二十岁的伍子胥从此威震诸侯。

[var1]

资料图

诸侯齐聚潼关的消息传得天下人尽皆知,当时的盗中之王盗跖也得到了消息,于是准备来个“截胡”。盗跖就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的兄弟。关于盗跖有两个版本的评价,一为灭绝人性的大恶人:“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另一个版本则赞扬盗跖为春秋时期的奴隶起义军领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人。传说中的盗跖武力值很高,很多诸侯国的大将都不是他的对手。然而他却被年轻的伍子胥吊打。

盗跖跑来潼关“截胡”宝物,成功抢到了吴国的至宝珊瑚枕,吓跑了吴国太子姬光,活捉了齐国太子姜铎,打得郑国猛将卞庄子吐血。姬光也是一员战将,姜铎武力值不低。特别是卞庄子曾经一人打死双虎,那武力值杠杠的,可是也斗不过盗跖,由此可见盗跖的勇猛。盗跖的“截胡”把十八路诸侯吓得不知所措,关键时刻伍子胥站了出来,他请令去斗盗跖。当时的伍子胥年方二十,名不见经传,不被众人重视,只有楚灵王深知其本领过人。

伍子胥手拿蛇矛,腰悬铜鞭,出去会战盗跖。狂妄的盗跖一看伍子胥就觉得此人不好惹,双方打了三十回合,伍子胥就轻松打败了盗跖。盗跖被迫归还了珊瑚枕,放回来了姜铎,再也不敢放肆。就这样,十八路诸侯齐聚潼关。秦哀公早已埋伏下人马,准备伺机而动。齐国明相晏子看出了其中端倪,于是让秦哀公选位明辅来主持宴会,希望以此约束一下秦哀公的行为。众人约定以举鼎来选材,秦国大将姬辇素以力大著称,他双手举起了巨鼎并离地三尺。就在众人惊讶之时,年轻的伍子胥走了出来,并且只用左手就举起了巨鼎,并且还举着鼎走了一圈才放下。包括秦哀公在内的诸侯们都被伍子胥的壮举所吓得呆住了,就这样伍子胥就成了当天宴会的明辅。

[var1]

资料图

所谓明辅,相当于当时宴会上的裁判,哪个在宴会上瞎闹就由明辅制裁对方。明辅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人,代表了公正,就算东道主秦国有不当的举动也要受到明辅的约束。伍子胥拿着宝剑,在酒宴上巡视。秦哀公看到了伍子胥的勇猛,暗自觉得需要先解决伍子胥才能再胁迫众诸侯。正在秦哀公踌躇之时,吴国太子姬光不小心打碎了个玉酒杯,秦哀公马上借题发挥说姬光太无礼,要拿下他。伍子胥当然不同意,结果多名埋伏的秦将闯了出来,伏兵也蠢蠢欲动,诸侯们的形势非常危急。

关键时刻,伍子胥一人手拿宝剑,喝退了多名秦将,更吓得秦国的伏兵不敢出来。这些秦将都是秦哀公挑选出来的猛人,个个武艺出众胆识过人,但是他们看到神勇的伍子胥也只有瑟瑟发抖的份了。伍子胥也早看穿了秦国的阴谋,于是马上让十七国诸侯快点逃出这虎狼之窝。伍子胥保着十七路诸侯直出潼关,潼关守将本来不愿放众人出去,结果看到神勇的伍子胥就吓得腿软了。在伍子胥的保护下,众诸侯逃出了潼关,各自回国。因为伍子胥的缘故,十七路诸侯躲过了一场浩劫。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当时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在农田沟恤系统的基础上,夏、商、西周时确立了井田制度,井田、沟恤互为表里,调节水土矛盾,促进农地开发。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田积水问题的逐步解决,井田废、沟恤湮,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进入传统农业的发展

  • 【金玉良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赏•析这句话以直言其事的手法阐明学问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这里强调以实践能力作为检验士人有无真才实学的标准,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学问虽然重要,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就不能算学到了真本领。这种观念就是传统的“知行”观。这种强调知行统一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反对本本主义,克服

  • 秦昭襄王为何全心全意为范雎复仇?难怪可以在长平之战中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秦昭襄王得到了谋臣范睢,在范睢的帮助之下,终于夺回了权力,因此也有机会施展抱负。从这一点来看,秦昭襄王应该是非常感激范睢的,毕竟对于一个王者来说,权力是最重要的。[var1]虽然范睢在其他的智谋方面并不是表现得很突出,但秦昭襄王非常感激他,一旦秦国有什么军功可以上报,都将主要的功劳记在范睢的头上

  • 秦国的刑罚是以残暴著称的,系统分析出土的秦简具体情况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刑罚规定从历史文献和已出土的秦律简文看,秦的刑罚大体可分为十三类:即死刑、肉刑、徒刑、笞刑、髡和耐刑、迁刑、赀刑、赎刑、废、谇、连坐、收、谪戍。不仅这十三种刑罚轻重不同,在同一刑罚内,又按处死的方式、对肢体残害的部位、鞭笞多少、刑期长短、迁徙远近和赀罚金钱数目等,分为不同的等级。秦律

  • 秦国残酷压榨其老百姓,为什么老百姓却愿意为秦国拼死打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采用法家的学说,制定了非常严酷的政策,对国内老百姓进行残暴的统治。这一点,甚至后来在商鞅自己的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同时他也尝到了自己制定的严酷统治的苦果。[var1](商鞅剧照)秦惠文王上台以后,就开始收拾商鞅。本来商鞅是有机会逃到魏国去的,但是走到边关的时候,老百姓却不留宿他。老百姓给出的理由是

  • 秦国军队如何防止杀良冒功?难道不怕用良民的头颅来充当功劳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时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为证据。不过这里面有一个疑问,这里面如何鉴别秦军士兵是否残杀普通

  • 战国时代秦国被群殴了几次?秦国三次被打到认怂,统一六国好艰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把时间倒回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时,那时候的秦国并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建成“罗马”,不知道自己真的能统一六国,成为霸主。那时候,每个诸侯国皆有可能统一天下,只不过是秦国越战越勇,最后一统天下。[var1]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秦国自然不可能战无不胜,也有被其他国家围殴的时候,也有失败落魄的时候。那

  • 商鞅变法,商鞅是如何成为一代伟大的改革家,又是如何陨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国人对商鞅不会陌生的,这几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剧中详细讲述的商鞅出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秦、魏在河西之战中,秦献公为争夺河西故土,连续多年征战,结果受伤败退,最后抑郁遗憾而终,当时继承秦国大位的是年轻的秦孝公,秦孝公面对河西之战战败,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耻辱,秦国被赶回陇西大山,永无东出之日。国内面对

  • 勾践卧薪尝胆20年,打败了霸主吴国,为何越国却因此走向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整日睡在薪草上,品尝蛇胆之苦,以此警醒自己要勤于治国、一雪前耻。《史记》如此描述勾践的勤政: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越王勾践世家》勾践、范蠡、文种君臣一心,如此披肝沥胆20年,终

  • 孟子为何被称为“亚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当我们提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时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孔子历史上,并不只有这一位圣人还有一位与他齐肩的人,就是孟子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因此被后世称之为“亚圣”同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这一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