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当时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当时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693 更新时间:2024/2/10 14:53:49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农田沟恤系统的基础上,夏、商、西周时确立了井田制度,井田、沟恤互为表里,调节水土矛盾,促进农地开发。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田积水问题的逐步解决,井田废、沟恤湮,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进入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劳动效率,垦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日益严重,这也对当时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当时建成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漳水十二渠,显示了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在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水利科技方面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芍陂蓄水工程。历史上最早的陂塘是春秋中期的芍陂。这是楚国宰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大型陂塘工程。孙叔敖在任楚国宰相之前,曾经在河南固始县东南的零娄(今灌河)修建过期思陂,即《淮南子•人间训》所说的“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零娄之野”,成绩明显,被楚庄任命为宰相。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芍陂在安徽寿春县南。利用西南的淮水与东面的肥水夹注形成水深面广的人工湖,水源丰富,正如《水经注》所说:“积而为湖,谓之芍陂。”据《水经注》记载,芍陂规模很大“陂周百二十里。"其灌溉效益,昔时“芍陂良田万余顷”。

至唐代扩大为“陂径百里”。芍陂设有5个控制水流的水门,“有五门,吐纳川流。”其西南一门纳涝水人陂,西北一门通香门陂,北面二门泄陂水入淮河,东北一门为井门,与肥水相通,肥水“与芍陂更相通注”。

芍陂具有多种功能,它是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也是控制河流泛滥的蓄洪区,又是维护航运的调节水库。它抬高了水位,在肥水水浅时,可以打开井门放陂水入肥水,以保持一定水量,便于航运。可见芍陂是集灌溉、防洪、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芍陂建成后,促进了楚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寿春成为繁荣的城市,《史记•工殖列传》称寿春为“一都会”。也惠及后世,在唐代还扩大为“陂径百里”。今天安徽寿春的安丰塘就是芍陂淤缩后的遗迹,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var1]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 都江堰工程的兴建。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该工程设计较为科学、布局巧妙、且灌溉效益十分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讲,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成都平原农业区。

它是秦昭王时由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再者,该渠道除了农业灌溉功能、而且可以进行航运,百姓受益颇多。”

都江堰工程规模十分宏大,布局合理,整个工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一水利枢纽工程和灌区的渠堰工程。工程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便于维修护理。

在此后的两千年间,灌区人民不断总结经验,进多次改进扩充,日趋完善,但就基本原理和水利枢纽工程而言,战国时的创制并无大的改革,后世所做的改进工作应是在李冰创建都汇堰的基础上进行。灌区的渠堰灌溉工程则是历代人民不断増修而建成的。

[var1]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就工程建设本身而言,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包括: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百丈堤、金刚堤、人字堤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关键主体工程,其他实施均为附属设施。

整个灌区渠堰灌溉工程由一系列的引水渠道和灌溉渠道组成,重要的主干渠道有八条,另外还有许多小型的灌溉渠道,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农田水利灌溉网络。

并且,每条主干渠道来水渠道口均通过鱼嘴分水,整个设计布局极为科学。另外,在内江下游还有3条主干渠道把内江分为马河和蒲阳总河进行水利灌溉。外江包括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江安河和杨柳河5条主干渠道。简而言之,这八条干渠都是天然河道,而下面的灌溉分支渠道大多是人工开凿。

灌溉渠道连绵伸延,四通八达,不仅具有灌溉作用,而且有防洪排水的功能。对于这样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大的灌溉网络,研究者普遍认为李冰时代不能全部完成,它是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加固、扩充后完成的。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但是首创者是李冰,在李冰之时都江堰灌溉农业区己经具有较大的规模,据《水经•江水注》载:李冰"……开成都二江,溉田万顷。”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出现,成都平原才出现了”……沟恤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的状况景观。都江堰灌区后来不断扩展,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区之一。

但李冰时代都江堰灌溉区已有相当规模。所谓李冰"……开成都二江,溉田万顷”,如果按照秦汉1亩折合今0.69市亩,“万顷”农田约折合为今天69万亩左右。

3、郑国渠的修凿。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由水工郑国主持郑国渠的兴建。渠首选择峡口下游,河身较窄,水流平缓,径水粗沙逐渐沉积,减少了渠水中泥沙含量,建设引流坝也较便利,无须建高坝、长坝,即可实现引流效果。

主干渠道确定在灌区地势较高的北山山麓,这样就能够居高临下,能够尽可能的扩大郑国渠的水利灌溉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灌溉效能总体来看,郑国渠渠线设计技术水平高,效益显著。

[var1]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郑国渠建成后,促进了关中灌区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该流域内大片农田成为亩产一钟的主产农田,渭北平原也因此变为“千里沃野”。据《史记河渠书》载,当时灌溉的农田面积达四万顷,如果以秦亩一亩折合今0.288亩算,该灌区面积有一百一十五万亩之多。在当时要完成这样大的灌溉任务是很不容易的。

水利史研究者根据径水流量和当时的生产条件作了详细分析后指出,引径灌溉的最大能力在50万亩左右,历史文献泛载与实际灌溉能力之间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郑国渠的建设对关中农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作物产量大增。渠就之后,关中农区单产达到6石4斗(亩产一钟),关东旱作农区仅1石5斗,郑国渠灌区的亩产是关东的4.2倍多。

除了水利灌溉之外,郑国渠还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因为关中东部地区地势较为低洼,并且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盐碱化问题十分突出,是所谓的“泽卤之地”。通过泾水的灌溉,可以达到洗土放淤、改良盐碱土的效果。

编辑

[var1]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此即《史记•河渠书》所谓“用注填屑之水溉泽卤之地”。据观测,径水是一条泥沙含量较高的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达180公斤一立方米,其中有丰富的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引径淤灌,利于培肥土壤,改良土壤。

4、漳水十二渠的建设。漳水十二渠,兴建于公元前422年,是我国最早的多首制引水工程,其引水渠道共有12条,渠道横行于邺地境内。改良了土壤,灌溉了农田,对邺地经济的发展和魏国富强产生了很大促进作用。

漳水渠的建设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邺地土质条件较差,土壤盐碱化问题也很严重。《吕氏春秋•乐成》载:“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由于漳水泛滥,在漳河下游低洼地带形成大片“终古舄卤”之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

在以农为主的古代社会,土地的瘠薄肥饶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邺地土壤条件的改良是邺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漳水河流中泥沙含量高,有机质肥料十分丰富,对改良邺地土壤、培肥地力、治碱退盐有很好的效果。漳水渠建成后,引水溉田,“邺田咸成沃壤”,过去贫瘠的土地也“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

[var1]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评价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同时,土壤盐碱化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在讨论漳水渠灌溉治碱、改良盐碱地的问题时,相关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不多。

汪家伦等研究认为当时采用的治盐、治碱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旱作区常用的“水洗法”,与《吕氏春秋》中的“田丿II浴土”法极为相似,所谓水洗法就是利用水渠灌水来溶解土壤中的盐分,并且运用重力水的方式将盐分向深部及侧面排出,从而达到土壤耕作层含盐量降低并淡化地下水的目的;

结语

第二种方法是在洼地湿地,采用“种稻淋盐”,即所谓的改良和利用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是通过灌水泡田冲洗,加上水稻生产期间灌溉、排水并且频繁换水,也同意可以达到变“斥卤之地”为“膏腴稻田”,也达到了“亩收一钟"的效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金玉良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赏•析这句话以直言其事的手法阐明学问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这里强调以实践能力作为检验士人有无真才实学的标准,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学问虽然重要,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就不能算学到了真本领。这种观念就是传统的“知行”观。这种强调知行统一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反对本本主义,克服

  • 秦昭襄王为何全心全意为范雎复仇?难怪可以在长平之战中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秦昭襄王得到了谋臣范睢,在范睢的帮助之下,终于夺回了权力,因此也有机会施展抱负。从这一点来看,秦昭襄王应该是非常感激范睢的,毕竟对于一个王者来说,权力是最重要的。[var1]虽然范睢在其他的智谋方面并不是表现得很突出,但秦昭襄王非常感激他,一旦秦国有什么军功可以上报,都将主要的功劳记在范睢的头上

  • 秦国的刑罚是以残暴著称的,系统分析出土的秦简具体情况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刑罚规定从历史文献和已出土的秦律简文看,秦的刑罚大体可分为十三类:即死刑、肉刑、徒刑、笞刑、髡和耐刑、迁刑、赀刑、赎刑、废、谇、连坐、收、谪戍。不仅这十三种刑罚轻重不同,在同一刑罚内,又按处死的方式、对肢体残害的部位、鞭笞多少、刑期长短、迁徙远近和赀罚金钱数目等,分为不同的等级。秦律

  • 秦国残酷压榨其老百姓,为什么老百姓却愿意为秦国拼死打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采用法家的学说,制定了非常严酷的政策,对国内老百姓进行残暴的统治。这一点,甚至后来在商鞅自己的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同时他也尝到了自己制定的严酷统治的苦果。[var1](商鞅剧照)秦惠文王上台以后,就开始收拾商鞅。本来商鞅是有机会逃到魏国去的,但是走到边关的时候,老百姓却不留宿他。老百姓给出的理由是

  • 秦国军队如何防止杀良冒功?难道不怕用良民的头颅来充当功劳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时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为证据。不过这里面有一个疑问,这里面如何鉴别秦军士兵是否残杀普通

  • 战国时代秦国被群殴了几次?秦国三次被打到认怂,统一六国好艰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把时间倒回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时,那时候的秦国并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建成“罗马”,不知道自己真的能统一六国,成为霸主。那时候,每个诸侯国皆有可能统一天下,只不过是秦国越战越勇,最后一统天下。[var1]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秦国自然不可能战无不胜,也有被其他国家围殴的时候,也有失败落魄的时候。那

  • 商鞅变法,商鞅是如何成为一代伟大的改革家,又是如何陨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国人对商鞅不会陌生的,这几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剧中详细讲述的商鞅出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秦、魏在河西之战中,秦献公为争夺河西故土,连续多年征战,结果受伤败退,最后抑郁遗憾而终,当时继承秦国大位的是年轻的秦孝公,秦孝公面对河西之战战败,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耻辱,秦国被赶回陇西大山,永无东出之日。国内面对

  • 勾践卧薪尝胆20年,打败了霸主吴国,为何越国却因此走向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整日睡在薪草上,品尝蛇胆之苦,以此警醒自己要勤于治国、一雪前耻。《史记》如此描述勾践的勤政: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越王勾践世家》勾践、范蠡、文种君臣一心,如此披肝沥胆20年,终

  • 孟子为何被称为“亚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当我们提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时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孔子历史上,并不只有这一位圣人还有一位与他齐肩的人,就是孟子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因此被后世称之为“亚圣”同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这一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

  • 庞涓对孙膑残忍?山东出土孙膑竹简,原来孙膑也是个狠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孙膑与庞涓剧照孙膑与庞涓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二人是同门师兄弟,都师从鬼谷子。因为孙膑的才能在庞涓之上,所以一直为庞涓所忌惮。庞涓是孙膑的师兄,在兵法有所成后,投身魏国为将。为了防止师弟孙膑下山后投奔敌国,庞涓派人监视孙膑的一举一动。之后孙膑下山,庞涓假意许给孙膑高官厚禄,将他诱骗到了魏国。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