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乐毅豪夺齐国70城,田单反击复国,赵奢怼田单:不懂兵法见识低

乐毅豪夺齐国70城,田单反击复国,赵奢怼田单:不懂兵法见识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099 更新时间:2024/1/27 15:46:04

[var1]

田单反间计“请走”乐毅,却被赵奢狠狠教育了一番

田单和乐毅这一对老冤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田单利用反间计,让燕王撤换了乐毅的联军总司令职务,换上愚蠢的骑劫,田单用火牛阵一战定乾坤,杀死骑劫,彻底击溃了燕军,收复70余城,恢复了齐国。田单以奇谋诡计制胜,迎齐襄王返回国都即位,被齐襄王封为安平君,他从一介小吏逆袭为齐国国相,成为人生大赢家。

但就是这样一位大英雄,在赵国与名将赵奢论兵时,被赵奢狠狠教育了一番。有朋友可能会问,田单不是在齐国当相国吗,怎么到赵国来了?原来田单虽然为齐国立下不世功勋,却因为功高盖主,备受齐襄王猜忌,加之佞臣的谗言,使田单在齐国处境危艰。 他只能离开齐国,方能求得安宁,终于机会来了。

齐襄王十九年,秦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安平君田单率兵助赵抗秦,赵王欣赏田单其才,趁机用3个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镇共57个城镇做交换,要求将田单换到了赵国。齐襄王对田单的威望深以为忌,怕他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巴不得让田单早一点离开齐国,还白得这么多实惠,自然欣然同意。

[var1]

田单来到赵国,赵王先是让他领兵讨伐燕国,他夺得燕国三城,后又攻克韩国的注人。赵王欣赏田单之才,任命其为赵相。

任命一个外人带兵征伐别国,自然遭到赵国大臣的反对,尤其是赵奢。赵奢虽然知道田单的威名,但也认为赵国也有名将,对自己更是充满信心。本身自己担任过燕国的官职,熟知燕国地理和形势,自己领兵伐燕比田单更适合,况且田单毕竟是齐国人,征伐燕国如果成功,自然会让赵国强大。但同时也让齐国的霸业一去不复返,田单是齐国人,料也不会用心来做这件事。但赵王和平原君都看好田单,田单因功还成为赵国的国相。

田单复齐威名远震,赵奢此时并不知道田单的软肋,而田单在赵国免不了与赵国大夫和将领们交流。一次,田单与赵奢交流兵法,让赵奢顿时觉得田单落伍了。战国策记载了二位大神的讨论。

[var1]

《战国策·赵策三》云:“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马服(即赵奢)曰:“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不过三百丈者。人虽众,不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var1]

这段话记载了田单与赵奢讨论兵法,田单对赵奢提出的动不动就用10万、20万人打仗的的战法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征兵过度,会让百姓无法耕种田地,造成粮食供应困难,会未战先亡。而先前的古代帝王用兵不过三万,却能使得天下诸侯臣服。

赵奢摆事实讲道理来反驳,说古代天下虽然国家很多,但最大的城不过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过三千家,用三万兵攻取,对于将领来说没有多大难度。但现在不一样了,如今存世的七大国,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可谓比比皆是。就算是齐国、赵国这样的大国要平定小国,也常常动用二十万大军对外用兵,还要耗时5年以上,你指望这三万兵能干什么呢?

本来赵奢还以为田单有多大的能耐,原来战术思想还停留在春秋之前,如今战国时期,打仗以最大程度消灭敌国有生力量和灭国为目的,田单的理论过时了。赵奢心里难免会觉得田单不知兵见识低,不懂得大兵团作战。而田单听完赵奢的高论,顿时也心悦诚服,感叹自己的思虑不足。

[var1]

田单和赵奢讨论兵法高下立见,战略高度明显不在一个层次。但田单真的这么差,击败燕国等五国联军只靠运气?其实取得战争胜利的因素取决于多个方面,田单能从五国联军铁骑下,恢复齐国自然有其高明之处。

与赵奢相比,不知兵见识低的田单为什么能复齐,是运气好吗?

乐毅统率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报了当年强齐伐燕之仇,指挥大兵团作战确实不简单。当齐国还有莒和即墨二城后,乐毅却止步不前了,对这两座城围而不攻。是胆怯吗,当然不是,乐毅是攻心大师。这两座城抵抗非常激烈,而且其他齐国城池也需要收复人心,不然就算占领了齐国全境也无法真正瓦解齐国。他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政策,让很多齐国人丧失了抵抗的意志。也难怪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七擒孟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想必也受到乐毅很大的影响。

而此时齐国将领田单带领七千疲敝之卒,仍在坚守即墨。面对乐毅的围困,齐军无法正面突破,苦苦思索突围之策。

[var1]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继位,田单顿时遇到了救星。倒不是燕惠王会命令退兵,而是田单了解到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有所不满,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他派人到处散播言论:“齐国只剩两个城邑没有拿下来,是因为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故意拖延想留在齐国称王,齐国现在只怕别的将领前来攻打。”

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不满,一想到自己的兵马都交给一个自己都不放心的人,还成全了乐毅在齐国称王,心里就犯了嘀咕。这还了得,他派自己的亲信将领骑劫代替乐毅的总司令职务,并召回了乐毅,继续攻打齐国二城。人在恼怒某个人的时候,是不会往他好的方面去想的,燕惠王也不会警惕到,这是田单的反间计。

而乐毅也知道自己被人坑了,但没处说理去,回去弄不好还会被以叛国之罪论处,干脆逃吧!乐毅无奈之下回到了自己的故国——赵国。

[var1]

论战场正面对抗,田单实在不是乐毅的对手,但论奇谋诡计,田单那跟开了挂一般。反间计之后, 又有“飞鸟神师”计、“劓卒计”、“掘墓计”等各种诡计,成功阻止了齐人想要投降燕国的想法,鼓舞了士气和军民、民心,让齐国上下对侵略者无比痛恨,最后“火牛阵”绝杀燕将骑劫。燕军大败,那些被燕国征服的齐国城池纷纷反燕响应,田单以奇谋妙计成功恢复齐国,彪炳史册。

也正是齐国有了田单,乐毅强攻即墨5年不克,才改为围城,但又被田单用反间计给“请走”,导致乐毅没有实现自己灭齐的目标,最后死于赵国。 从战争结果来看,乐毅是败给了田单,田单的守城能力绝佳。

这也说明主导战争胜利的因素不只是统率能力和兵力的多寡,还要讲究策略和计谋,当然也要有点运气,如果燕昭王不死,恐怕田单也很难施行他的反间计。

[var1]

赵奢成名之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做到了连廉颇都不敢做的事

如果换做是赵奢,他与乐毅的境遇相同,结果也应是田单的手下败将。但赵奢称之为名将,战略战术素养和战争经验是高于田单的,如秦赵阏与之战,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力破强秦,做到了连廉颇都不敢做的事。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赵惠文王问廉颇“可以去援救吗?”廉颇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赵王又问另一将领乐乘,乐乘也是同样的回答。赵王再问赵奢,赵奢说道远地险路狭,谁勇猛谁就能胜利,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语句——“狭路相逢勇者胜”。

战国中后期,六国与秦军作战,败多胜少,赵军更是对战胜秦军没有信心,廉颇和乐乘的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而赵奢敢战能战,他率军救阏与,出奇计制胜,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大败秦军,解阏与之围,取得了了不起的胜利,正是这一战奠定了其名将地位。

[var1]

由此可见,乐毅和赵奢都有率军出击,与强敌正面过招的经验。而田单多用奇谋诡计,背靠城池作战,攻城野战方面与前两者有差距,但田单的治国理政能力是不逊色于乐毅和赵奢的。

田单治国理政能力怎么样

田单复齐后,个人威望直线上涨,担任相国又深得民心。齐国有一个老人徒步过淄水被冻坏,他亲自将裘衣解下来给老人穿上,让齐国老百姓称赞相国爱民如子,对田单更是异常尊敬。以至于让齐襄王嫉妒不已,认为田单是在收买人心,要夺他的国。

也难怪齐襄王会这么想,田氏代齐就是靠这种方式收买人心的,最后将姜氏齐国变为田氏的。但田单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尽管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是被佞臣诽谤。田单知道齐王要怪罪后,脱掉帽子和鞋子,光着膀子来见齐襄王,跪请死罪,虽然齐襄王表面上谅解了他。但他始终害怕田单的才干和威信。

[var1]

田单作为相国,有容人之量,有识人之能。貂勃曾骂田单是小人,田单与之交谈,了解貂勃之才后还向齐王推荐他,貂勃当上了中大夫。正是貂勃在田单危难之时,及时施救,除掉了陷害田单的九姬,保全了田单的名誉和性命。田单深知自己功高盖主,在齐国终不是长久之计,正好秦攻赵,赵国求助于齐,田单抓住这个机会来到赵国。田单建功后很快得到赵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国相,这同时也是对田单治国理政能力的肯定和欣赏。

总得来看,田单擅长谋略,奇谋诡计频出,适合守城。让其带兵攻城野战不是其长项,仅为赵国攻取燕国三城,可见这方面能力不是很强。而乐毅和赵奢都是进攻型的将领,其战例也证明了他们自己,田单明显处于劣势。

小结:

论攻城野战和统军能力:乐毅>赵奢>田单

论战斗作风和战略战术素养:赵奢>乐毅>田单

论奇谋诡计、守城拒敌和治国理政:田单>赵奢>乐毅

以上是个人拙见,欢迎拍砖指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五虎上将死后,蜀国武将的顶梁柱,为何清一色都是魏国降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张飞等人相继死去,刘备与东吴反目成仇后,成为了蜀汉国运的转折点。从此之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日趋严重,人才断层形势严峻,军政大局,几乎全靠诸葛亮一人之力勉强支撑。纵然诸葛武侯天下奇才,但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了得力助手也只能徒叹奈何。[var1]由于蜀汉国小力

  • 从“陆逊之死”,看吴国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政治环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陆逊一.吴郡孙氏与陆氏的恩怨孙氏的发迹始于孙坚。可能很多人都以为,孙家和陆家是到了孙策时期才有接触。其实不然,据《三国志 裴注版 吴录》记载,在孙坚任长沙太守的时候,冒着跨境举兵被问罪的风险,救援了时任豫章郡宜春长的陆康从子。可以说,孙坚是对陆家有恩情的。吴录曰: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

  • 军功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秘密吗?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根本不可能让上下阶层保持所谓的流动性。这种解读其实是对历史本身的断章取义。根本目的是为了对秦国的成功进行吹捧,却又没有摸到真正的原因。但这种说法非常容易受到大众欢迎,所以被很多人拿来说事。首先,很多人在尝试理解秦朝的斩首记功制度的时候有个误区,以为是斩下对方士兵的首级即可。但秦朝的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晒出3大“证据”,网友看后哄堂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韩国不申遗了,干脆直接把中国人变成韩国人。孔子作为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深深的扎根在中国文化之中,韩国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为了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专家拿出三大铁证,中方只用两字回复。孔子应该没想到,千年之后自己连国籍都改了。[var1]要说韩国对文化不自信吧,他们自诩韩流在全世界流行。亚洲不仅有

  • 秦战国为何能打遍六国:天时、地利与人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亚圣孟子关于攻城战斗的经验总结,后世竟成了论述天下大势的战略根据。天时、地利、人和,成了一种解释框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使用了这个解释框架。[var1]那么,这个解释框架靠谱吗?可以说,没有绝对靠谱的解释框架或分析模

  • 同一时期的变法,为何商鞅是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则人死政废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时候,天下列国纷纷开始变法,不变法强国就会有亡国之危,鉴于此前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韩国君主韩昭侯找到了法家“术治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在同一时期,秦国也任用法家“法治派”代表人物公孙鞅开始变法。那么,为什么是同一时期的变法,商鞅变法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变法则人死政废?[var1]众所周知,申不害的“

  • 从死囚到秦国宰相、最终死于非命,范雎的命运为啥如此大起大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身为一个出身贫苦、毫无背景的魏国人,因为口才,他“怀璧其罪”、遭受不白之冤,差点在极尽羞辱中死去;同样是凭借口才,他抓住机会、奋力一搏,实现了惊天逆袭,平步青云成了名震天下的秦国宰相。而他睚眦必报、恩怨分明的性格,最终也在客观上导致自己难以善终。范雎初期的坎坷命运,与两个仇人、两位恩人息息相关。[v

  • 从苏秦的教训谈知所先后,在战国逐利的背景下,本末关系被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是我国政权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礼崩乐坏。这个时期人民苦不堪言,然有破坏必有建设。在这个问题频出的时代,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有这么一个学术派系,他们提倡通过外交游说来改变列国格局,同时立取卿相之荣。这就是后来被传的玄之又玄的纵横家

  • 秦国最失误的一场战争,结果,让六国多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大举攻赵,赵国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在这场战斗中,赵国众志成城,上到贵族下到平民,无一不在为抵抗秦国而出力,面前是虎狼之师秦国大军,身后就是国都邯郸,他们退无可退。东方六国中清醒的人也意识到,赵国一旦灭亡,秦国将会更加的肆无忌惮,于是他们也尽全力为保全赵国而做各种工

  • 秦国四大名将中,有两个人竟然是父子,秦灭六国他们两人灭了五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秦国的四大名将。[var1] 一、秦国将军王翦。 王翦是一位著名的秦将,王翦和儿子王贲在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韩国,其它五个国家都是被王翦和他的儿子摧毁。王翦年轻时热爱兵法,跟随秦始皇四处征战。公元前236年,王翦率军突围赵国(今山西和顺),攻下了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