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战国为何能打遍六国:天时、地利与人和

秦战国为何能打遍六国:天时、地利与人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446 更新时间:2024/1/22 19:56:57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是亚圣孟子关于攻城战斗的经验总结,后世竟成了论述天下大势的战略根据。

天时、地利、人和,成了一种解释框架。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使用了这个解释框架。

[var1]

那么,这个解释框架靠谱吗?

可以说,没有绝对靠谱的解释框架或分析模型。

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不能穷尽所有数据来解释和预测世界。

所以,必须把复杂的世界框架化和模型化,这样才能认识得了、解释得了,也预测得了复杂世界。

至于存在多大程度的切合,仅是一个洞穴隐喻套着另一个洞穴隐喻而已。

这里就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分析模型,来解释一下秦战国为何能够一统天下。

这个优势很重要,可以算作统一天下的必要条件,缺之不可。

七大战国,最可能统一天下的,分别是:最强的秦国、最大的楚国以及最富的齐国。

为什么是这三个?

[var1]

因为除了最强、最大以及最富的独特性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地利。

最大的楚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楚战国横行了整个春秋时代,原因无他:我就是地方大,即便你能打败我、也灭不了我,接着就是我来耗死你。

最富的齐国背靠大海,作拥鱼盐之利,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文化繁荣,所以在齐桓公时代能称霸、在齐威王时代能称雄,无论春秋还是战国,齐国都是第一流的强国。

这就是地利。

同样是变法强国,魏国最早、韩国次之,为什么他们的强盛仅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就不能持续下去?

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外部因素:那就是别的国家不能让你太强大。

所以,魏国打残了变法渐强的韩国、齐国打残了变法已强的魏国,变法图强是你的选择,而别人的选择是不让你太强。

[var1]

魏武卒

秦国就不一样了,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

一个是控制了交通要道,而且是天下的交通要道。

扼守四大秦关,秦战国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这是韩国和魏国所比不了的。

尤其是函谷关,可谓战国第一雄关,任凭六国各种合纵来战,函谷关就是不动如山,六国军队始终难以踏入秦国本土。

[var1]

第二个是坐拥千里关中,关起门来搞建设。

关中平原是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只要自己不折腾,富庶是轻而易举的。

最早富庶的是中原地区,次之便是关中地区,再次就是河北地区,而长江中下游领域要富庶起来,得等到五代十国之后。

而关中正式富庶起来,这得说是秦人的功劳。

第三个是掌握战马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打仗得靠战马,不管是战车还是骑兵,都得需要战马,一匹马能顶四个奴隶,可见马比人还值钱。

即便是步兵,前线冲锋不用马匹,但运输物资也得需要马匹啊。

在战国时代,甚至整个冷兵器时代,马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var1]

而关中秦地与西戎、北狄交界,以粮换马、以器物换马,甚至直接养马,都可以,这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孟子所谓的人和,其继续往底层挖掘便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夫子要落实到德政王道的层面。

其实,要实现人和,制度会更有力量。

[var1]

秦战国能够以最高的效率集中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与其他战国进行博弈较量。

而这个最有效率的运作方式,就是商鞅变法之后的集权治国。

与其说是法治,倒不如说是集权,因为法治是为集权、特别是君主集权所服务的。

战国战争,与春秋的贵族战争不一样,与古希腊的城邦战争也不一样,完全是不同性质的战争,不是打服为止而是灭国为止,是赤裸裸而又残酷非常的零和博弈。

[var1]

所以,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外交互质,统统没用。

甚至,兵法韬略都得靠边站,根本就是用实力、用战争资源、用组织战争的能力来说话。

而秦战国恰恰发扬放大了法家思想,把整个秦国打造成了一部战争机器。

而且这部战争机器是从上到下的完美运作:老百姓,要么耕地生产粮食,要么打仗赚取爵位;文官武将,要么治理郡县,要么攻城略地;即便是赢秦贵族,没有战功也不能拜授爵位。

[var1]

同样是一百万人口,秦国是40万人种粮食,60万人去打仗,而别的国家却是50万人种粮食,20万人去经商发财、20万人坐享其成,也就派出10万人去打仗。

这个数据是我臆测的,但形有偏差而神却一致。

所以,秦战国可以一打六,其他战国加起来都不是对手。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

别把赵国战败全归罪给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担不起这个大罪名。

[var1]

赵括

先不说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秦国能碾压赵国。

就说战场较量:秦军战力也是碾压赵军,原因很简单,人家是追打到你们赵国家门口了,这肯定是碾压了;秦军越国征战,赵国以逸待劳,人数和战力勉强对等,但是后勤物资呢?

赵国必须得决战,因为赵国已经无法继续供养几十万大军连年持久了。

而秦国呢?

秦昭襄王亲赴河内郡,然后发布诏令:河内郡全郡百姓,赐爵一级;15岁以上的年轻人全动员起来,帮着输送粮食物资。

[var1]

一个是制度效率:赐爵一级,整个郡的百姓,这个制度,赵国能运作起来吗?

另一个是动员能力:河内郡15岁以上的,几乎是一个郡的人全动员起来了,去干啥?

不是去打仗,打仗用关中秦兵或其他郡县的部队;也不是去种粮食、造弓箭,粮食和弓箭自有其他郡县提供。

你们河内郡只管搞运输:运粮食、运物资。

这种强大战争组织能力,不要说赵国,就是其他战国,哪个敢与争锋?

孟子的天时,要理解为形势,占得了先机和强势。

这里把天时理解为运气,打仗得看天气、成功得看运气。

所以,天时就是运气,但运气太抽象和笼统,需要具体到某个落脚点。

[var1]

而秦国的运气就是朝堂稳定。

集权制,能够发挥威力,有一个最要命的关键就是朝堂得稳定。

所谓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你得先有一个稳定的中央。

而恰恰就是战国征伐的这上百年的时间,秦国朝堂就是出奇的稳定,虽然有波折,但没有大波折。

楚国也很有实力,但是就看楚国那几个君主吧,说他们没脑子都不过分,首都都迁了好几次,这种朝堂政局,自保尚且不能,就别说出来逐鹿中原了。

我们可以说这是秦战国的幸运。

但是要成功、要胜利,谁又能拒绝幸运呢?

[var1]

没有幸运女神的关注,其他一切全都白扯。

秦孝公商鞅变法,秦惠文王定巴蜀而始连横,秦昭襄王打残了除齐燕之外的全部战国,连楚国都打得迁都。

秦孝公24年,秦惠文王27年,最可怕的亲昭襄王是56年,加起来基本上有100多年,秦战国都是强君雄主主政。

还有始皇帝的36年,就是在这期间实现了灭国统一。

[var1]

这个优势是其他六国没法比的。

非但秦王很牛,秦国丞相也牛,而且更迭的很有效率,名相辈出。

商鞅、樗里子、张仪、魏冉、吕不韦李斯,这些人都是响当当、有作为的英雄。

非但名相,还有名将,司马错、白起,以及后来的蒙氏家族和王氏家族,随便拉出一个将军,都让六国羡慕不已。

同时,名将名相的更迭非常有效率,能尽显才华的时候就大放异彩,一旦走下坡路就立马换人。这是集权体制的效率优势。

张良他们家那种五世相韩的,基本没有。

[var1]

张良

五世相韩,显得家族很牛,但对国家一点儿都不好,这说明官僚系统的新陈代谢基本就停滞了。

有强君、有名相、有名将,而且新城代谢极快,这便是幸运。

还有更幸运的,那就是:秦国非但没出什么昏君,也没有出什么奸相和庸将,即便有,他们的危害也极其小。

秦国已经幸运到这种程度了,再不不统一,当真对不起老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同一时期的变法,为何商鞅是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则人死政废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时候,天下列国纷纷开始变法,不变法强国就会有亡国之危,鉴于此前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韩国君主韩昭侯找到了法家“术治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在同一时期,秦国也任用法家“法治派”代表人物公孙鞅开始变法。那么,为什么是同一时期的变法,商鞅变法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变法则人死政废?[var1]众所周知,申不害的“

  • 从死囚到秦国宰相、最终死于非命,范雎的命运为啥如此大起大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身为一个出身贫苦、毫无背景的魏国人,因为口才,他“怀璧其罪”、遭受不白之冤,差点在极尽羞辱中死去;同样是凭借口才,他抓住机会、奋力一搏,实现了惊天逆袭,平步青云成了名震天下的秦国宰相。而他睚眦必报、恩怨分明的性格,最终也在客观上导致自己难以善终。范雎初期的坎坷命运,与两个仇人、两位恩人息息相关。[v

  • 从苏秦的教训谈知所先后,在战国逐利的背景下,本末关系被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是我国政权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礼崩乐坏。这个时期人民苦不堪言,然有破坏必有建设。在这个问题频出的时代,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有这么一个学术派系,他们提倡通过外交游说来改变列国格局,同时立取卿相之荣。这就是后来被传的玄之又玄的纵横家

  • 秦国最失误的一场战争,结果,让六国多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大举攻赵,赵国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在这场战斗中,赵国众志成城,上到贵族下到平民,无一不在为抵抗秦国而出力,面前是虎狼之师秦国大军,身后就是国都邯郸,他们退无可退。东方六国中清醒的人也意识到,赵国一旦灭亡,秦国将会更加的肆无忌惮,于是他们也尽全力为保全赵国而做各种工

  • 秦国四大名将中,有两个人竟然是父子,秦灭六国他们两人灭了五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秦国的四大名将。[var1] 一、秦国将军王翦。 王翦是一位著名的秦将,王翦和儿子王贲在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韩国,其它五个国家都是被王翦和他的儿子摧毁。王翦年轻时热爱兵法,跟随秦始皇四处征战。公元前236年,王翦率军突围赵国(今山西和顺),攻下了九座

  • 秦国危机的情况之下,司马错为什么要硬杠张仪,劝秦王伐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可谓是秦国重臣,其一生征战沙场:伐魏,夺取魏国六十一城;伐楚,夺取楚国黔中郡。然而其一生领军的高光便是劝秦王伐蜀,亲自率军占领巴蜀全境,并多次平定蜀地叛乱。然而在秦伐蜀之前,时任秦相的张仪却不同意,力主伐韩以图东出,两人在秦惠文王面前争吵

  • 叛徒还是英雄?还原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真实的樊於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樊於期的出身不太好,他开始是吕不韦家臣,后由吕不韦推荐给嬴政做侍卫,由于胸中有些谋略,嬴政让他做了将军。可是樊於期看不惯吕不韦“献妾窃国”的行为,又鄙视嬴政的出身,这为他的叛秦埋下祸根。公元前240年,吕不韦派上将军蒙骜、张唐率兵攻打赵国,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蛟、樊於期为后援。樊於期却在中

  • 只知道屈原含冤跳江?来了解屈原的一生,看完已经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侵略者是西边的秦国。屈原主张联合六国之力,形成六国联盟,一同对抗秦国。在得到楚怀王的赞同后,屈原开始出使其他五国,游说齐、赵、燕、魏、韩国国君与楚国联盟,经过屈原的不懈努力,在楚怀王十一年时,六国终于建立了联盟,楚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var1]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遏制了秦国的侵

  • 商鞅变法成就了秦国,却害了自己,最后为何会被五马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孝公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国君,继位之后苦苦思索富国强兵的良策。曾下令如果谁能帮助我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我愿意与他共享天下。通过这个举动足以证明秦孝公求才若渴的急切。商鞅本是魏国人,因为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又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认为到秦国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来到秦国后,通过秦孝公非常宠幸的

  • 司马懿一生害怕哪几个人?魏国有3个,蜀国只有1个,吴国无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曹操曾经给司马懿看过相,发现这位大臣有狼顾之态,所以他特地叮嘱儿子曹丕不准重用司马懿,特别是不能给兵权于他。[var1]不得不佩服曹操的眼光,后来司马懿果然在曹芳统治时期爆发,于高平陵之变夺得大权,为其孙儿司马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客观来说,司马懿的才华非常出众,不管是使用谋略之计,还是在治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