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一时期的变法,为何商鞅是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则人死政废呢?

同一时期的变法,为何商鞅是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则人死政废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506 更新时间:2024/1/19 12:42:22

这个时候,天下列国纷纷开始变法,不变法强国就会有亡国之危,鉴于此前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韩国君主韩昭侯找到了法家“术治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在同一时期,秦国也任用法家“法治派”代表人物公孙鞅开始变法。那么,为什么是同一时期的变法,商鞅变法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变法则人死政废?

[var1]

众所周知,申不害的“术治”一派和商鞅的“法治”一派,皆承认国法、力行变法,因而同属于法家,但是,从性质上来说,法家的主流学派也就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法治”一派,主张唯法是从,用律法约束文武百官,天下百姓,就连天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秦惠文王受罚就是捍卫国法的表现,这具有鲜明的法治特征。反观申不害为代表的“术治”一派,主张的是实现君王的术治,强调并且保证了君王的权势,并没有相应的律法约束,与其说是“术治”,倒不如说是在“人治”的实质上披上了一层法家的外皮。

这也就是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的根本不同。

[var1]

同一时期两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为何商鞅虽死,秦法尚存,而韩昭侯、申不害死后,韩国变法便就此完结?

变法的结果截然不同,我们常常归结于是两国变法的不彻底,其实细细分析,与其说是变法而不彻底,倒不如说是两国变法的立足点不尽相同:

秦国立足于法治,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秦孝公为了保证秦法的尊严,不惜处罚太子驷,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此后,秦国爵位无功则不能世袭,奴隶因功可封爵。

韩国虽说是施行法治,但是立足点却是执行法治的君王,并不侧重于法律条文,律法如何施行,皆由君王一人决断。

[var1]

从两国的君臣关系来说,秦国变法之后,朝堂之上的风气为之一振,司马错、张仪甘茂等人皆能因军功、政绩封爵封官,在朝堂之上,皆可大胆谏言。就拿秦惠文王时期征伐巴蜀之前的朝议来说,当时的司马错仅仅身为客卿,便敢当庭顶撞相国张仪、上将军樗里疾,提出要南下攻伐巴蜀,秦惠文王并未因司马错人微言轻,而忽视了这个建议,反而几次朝议之后,对此极为支持,这才有了后来秦国稳固的大后方。

而韩国呢,虽说也是按照军功、政绩任用官吏,但是,一旦有什么大事,文武百官都要看韩国国君的脸色,就连申不害也不例外。

[var1]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韩国申不害变法是打着法家的旗号,实则加强君王权势,这就直接使得韩国的兴衰皆系君王一身,君王圣明则国家兴盛,君王昏聩则国家衰败,而韩国君王也都很争气,在韩昭侯之后,就没出什么英明的君王,所以韩国也就很快衰败下去了,一直处于七雄的末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从死囚到秦国宰相、最终死于非命,范雎的命运为啥如此大起大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身为一个出身贫苦、毫无背景的魏国人,因为口才,他“怀璧其罪”、遭受不白之冤,差点在极尽羞辱中死去;同样是凭借口才,他抓住机会、奋力一搏,实现了惊天逆袭,平步青云成了名震天下的秦国宰相。而他睚眦必报、恩怨分明的性格,最终也在客观上导致自己难以善终。范雎初期的坎坷命运,与两个仇人、两位恩人息息相关。[v

  • 从苏秦的教训谈知所先后,在战国逐利的背景下,本末关系被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是我国政权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礼崩乐坏。这个时期人民苦不堪言,然有破坏必有建设。在这个问题频出的时代,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有这么一个学术派系,他们提倡通过外交游说来改变列国格局,同时立取卿相之荣。这就是后来被传的玄之又玄的纵横家

  • 秦国最失误的一场战争,结果,让六国多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大举攻赵,赵国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在这场战斗中,赵国众志成城,上到贵族下到平民,无一不在为抵抗秦国而出力,面前是虎狼之师秦国大军,身后就是国都邯郸,他们退无可退。东方六国中清醒的人也意识到,赵国一旦灭亡,秦国将会更加的肆无忌惮,于是他们也尽全力为保全赵国而做各种工

  • 秦国四大名将中,有两个人竟然是父子,秦灭六国他们两人灭了五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秦国的四大名将。[var1] 一、秦国将军王翦。 王翦是一位著名的秦将,王翦和儿子王贲在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韩国,其它五个国家都是被王翦和他的儿子摧毁。王翦年轻时热爱兵法,跟随秦始皇四处征战。公元前236年,王翦率军突围赵国(今山西和顺),攻下了九座

  • 秦国危机的情况之下,司马错为什么要硬杠张仪,劝秦王伐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可谓是秦国重臣,其一生征战沙场:伐魏,夺取魏国六十一城;伐楚,夺取楚国黔中郡。然而其一生领军的高光便是劝秦王伐蜀,亲自率军占领巴蜀全境,并多次平定蜀地叛乱。然而在秦伐蜀之前,时任秦相的张仪却不同意,力主伐韩以图东出,两人在秦惠文王面前争吵

  • 叛徒还是英雄?还原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真实的樊於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樊於期的出身不太好,他开始是吕不韦家臣,后由吕不韦推荐给嬴政做侍卫,由于胸中有些谋略,嬴政让他做了将军。可是樊於期看不惯吕不韦“献妾窃国”的行为,又鄙视嬴政的出身,这为他的叛秦埋下祸根。公元前240年,吕不韦派上将军蒙骜、张唐率兵攻打赵国,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蛟、樊於期为后援。樊於期却在中

  • 只知道屈原含冤跳江?来了解屈原的一生,看完已经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侵略者是西边的秦国。屈原主张联合六国之力,形成六国联盟,一同对抗秦国。在得到楚怀王的赞同后,屈原开始出使其他五国,游说齐、赵、燕、魏、韩国国君与楚国联盟,经过屈原的不懈努力,在楚怀王十一年时,六国终于建立了联盟,楚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var1]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遏制了秦国的侵

  • 商鞅变法成就了秦国,却害了自己,最后为何会被五马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孝公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国君,继位之后苦苦思索富国强兵的良策。曾下令如果谁能帮助我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我愿意与他共享天下。通过这个举动足以证明秦孝公求才若渴的急切。商鞅本是魏国人,因为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又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认为到秦国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来到秦国后,通过秦孝公非常宠幸的

  • 司马懿一生害怕哪几个人?魏国有3个,蜀国只有1个,吴国无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曹操曾经给司马懿看过相,发现这位大臣有狼顾之态,所以他特地叮嘱儿子曹丕不准重用司马懿,特别是不能给兵权于他。[var1]不得不佩服曹操的眼光,后来司马懿果然在曹芳统治时期爆发,于高平陵之变夺得大权,为其孙儿司马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客观来说,司马懿的才华非常出众,不管是使用谋略之计,还是在治军方

  • 战国最强待机王,苦熬54年仅当了三天大王,却做了4大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也正是因为祖龙嬴政,所以后世帝王也以一统天下为目标,因为这个是中国自古以来刻在骨子里的,无论谁也抹消不掉,也正是因为有着“统一”这个概念,所以中国是分久必合。“奋六世之余烈”足以说出来大秦一统天下有多难,从秦献公时代起他们就在为强国而努力,其实秦献公时代秦国已经开始了,秦献公时代虽无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