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孙衍作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国大良造,为何后来一生反秦

公孙衍作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国大良造,为何后来一生反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047 更新时间:2024/1/28 11:22:29

而真正作为张仪政治对手,又同样是出色纵横家的人,是公孙衍。

[var1]

(公孙衍剧照)

作为纵横家的张仪,一生努力奋斗的事业,是连横。也就是让秦国与东方六国中的某一国或者某几国联合起来,攻打别的国家。同样作为纵横家的公孙衍,一生做的事情,则是合纵,也就是让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朝。

奇怪的是,公孙衍虽然一生都在致力于做合纵的事情,但是,他曾经是在秦国发迹的,曾被秦王任命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中的第十六级,算得上是高级军官,白起就曾担任过这样的军官。而曾率军攻打赵国的王陵是九级五大夫、王龁是十级左庶长。可见,公孙衍这样一个爵位实在是不小的。

而且,公孙衍是作为商鞅变法事业的接班人,存在于秦国的。

那么,公孙衍已经当上了秦国的高级军官,又是商鞅变法事业的接班人,为什么后来却背叛秦国,一生致力于反秦抗秦呢?

我们先来看看公孙衍做过哪些反秦抗秦的事情。

公孙衍做的第一件著名的抗秦的事情,就是“五国相王”。当时魏国早已称王,韩国也已经称王,公孙衍便让魏国拉拢韩国,以及赵国、燕国、中山国四个国家一起称王。这样也就抬高了赵国、燕国、中山国的地位。这件事,最终由于秦国、楚国、齐国都反对,虽然最后失败了。不过,公孙衍却打出了自己的国际名声,为他后来提倡东方六国合纵,打下了基础。

当时张仪为了实现连横,在担任秦国宰相的同时,又回魏国担任宰相。当他担任魏国宰相后,秦国便想借道魏国与韩国,攻打齐国。不过秦军最终被齐威王的军队打败。于是,公孙衍便奔走呼吁,促成东方国家驱逐张仪。最终魏国把张仪驱逐,公孙衍担任了魏国宰相。

公孙衍担任了魏国宰相以后,就让魏国联合赵国、韩国、燕国、楚国合纵,组成五国抗秦。不过,由于当时的国家对合纵的概念不深,因此,实际参加抗秦的只有韩、赵、魏三个国家,而且最终也被打败了。

由于在魏国失败,公孙衍只好逃到韩国,担任韩国宰相。他在韩国依然积极地联合魏国、楚国合纵抗秦。

这时候,秦国已经发现了公孙衍主张的危险性,因此出面攻打韩国。虽然楚王出面救援,但是在秦国的强力攻击下,韩国打败。公孙衍的那些政敌,于是主张割地求和,最后韩王同意此做法。公孙衍在韩国呆不下去,只好逃走。

[var1]

(张仪剧照)

公孙衍虽然连韩国宰相都不能当了,不过,他依然不放弃抗秦的做法。又撺掇秦国西边小国义渠趁秦国与东方国家作战的时候,从背后偷袭秦国。由于秦国国内空虚,义渠竟然打败了秦国。

公孙衍在韩国失败逃走后,又回到魏国。最终被魏国宰相田需嫁祸而被杀掉。

那么,公孙衍为何至死都要和秦国对抗呢?

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公孙衍在秦国的时候,曾帮助秦国打败魏国。后来,由于魏王割让土地给秦王,同时又由于魏国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说,可以趁秦魏和好的时机,先进攻别的国家。

但这时候,张仪也来到秦国。他为了取代公孙衍的地位,于是对秦王说,公孙衍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伤秦国的利益,同时把魏国保起来。秦王相信了张仪的话,拜张仪为客卿,驱逐了公孙衍。公孙衍才不得不回到魏国。

[var1]

(秦王剧照)

当然了,除了这种直接的原因以外,公孙衍之所以后来一直坚持合纵,还有为了实现自己主张,与张仪一争高下的想法。

毕竟他们两人都是纵横家的代表,谁能成为纵横家中执牛耳的人,公孙衍无论如何都要和张仪比一比。所以,此后一生,他都主张合纵,和张仪的连横对抗。

只可惜当时东方六国人心不齐,公孙衍没能实现理想。如果当时六国齐心,可能战国后期的形势,将是另外一番光景。

(参考资料:《史记》《韩非子》《战国纵横家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名将,百姓看不起,群臣嗤之以鼻,最后一家人以死卫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先是抗辽,跟辽国还有过一点和平时期,结果宋朝失策和金国合起火来干掉了辽国,到了金国把北宋变成南宋之后,大宋是后悔莫及,也正是靖康之变中出了一个民族大汉奸秦桧。秦桧被俘去金国后,又被完颜昌信用,他回到大宋之后就主张与金国议和,变成了卖国贼。[var1] 当然最让秦桧臭名昭著的是他对岳飞的迫害,人人

  • 乐毅豪夺齐国70城,田单反击复国,赵奢怼田单:不懂兵法见识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田单反间计“请走”乐毅,却被赵奢狠狠教育了一番田单和乐毅这一对老冤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田单利用反间计,让燕王撤换了乐毅的联军总司令职务,换上愚蠢的骑劫,田单用火牛阵一战定乾坤,杀死骑劫,彻底击溃了燕军,收复70余城,恢复了齐国。田单以奇谋诡计制胜,迎齐襄王返回国都即位,被齐襄王封为安平

  • 五虎上将死后,蜀国武将的顶梁柱,为何清一色都是魏国降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张飞等人相继死去,刘备与东吴反目成仇后,成为了蜀汉国运的转折点。从此之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日趋严重,人才断层形势严峻,军政大局,几乎全靠诸葛亮一人之力勉强支撑。纵然诸葛武侯天下奇才,但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了得力助手也只能徒叹奈何。[var1]由于蜀汉国小力

  • 从“陆逊之死”,看吴国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政治环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陆逊一.吴郡孙氏与陆氏的恩怨孙氏的发迹始于孙坚。可能很多人都以为,孙家和陆家是到了孙策时期才有接触。其实不然,据《三国志 裴注版 吴录》记载,在孙坚任长沙太守的时候,冒着跨境举兵被问罪的风险,救援了时任豫章郡宜春长的陆康从子。可以说,孙坚是对陆家有恩情的。吴录曰: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

  • 军功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秘密吗?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根本不可能让上下阶层保持所谓的流动性。这种解读其实是对历史本身的断章取义。根本目的是为了对秦国的成功进行吹捧,却又没有摸到真正的原因。但这种说法非常容易受到大众欢迎,所以被很多人拿来说事。首先,很多人在尝试理解秦朝的斩首记功制度的时候有个误区,以为是斩下对方士兵的首级即可。但秦朝的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晒出3大“证据”,网友看后哄堂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韩国不申遗了,干脆直接把中国人变成韩国人。孔子作为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深深的扎根在中国文化之中,韩国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为了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专家拿出三大铁证,中方只用两字回复。孔子应该没想到,千年之后自己连国籍都改了。[var1]要说韩国对文化不自信吧,他们自诩韩流在全世界流行。亚洲不仅有

  • 秦战国为何能打遍六国:天时、地利与人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亚圣孟子关于攻城战斗的经验总结,后世竟成了论述天下大势的战略根据。天时、地利、人和,成了一种解释框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使用了这个解释框架。[var1]那么,这个解释框架靠谱吗?可以说,没有绝对靠谱的解释框架或分析模

  • 同一时期的变法,为何商鞅是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则人死政废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时候,天下列国纷纷开始变法,不变法强国就会有亡国之危,鉴于此前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韩国君主韩昭侯找到了法家“术治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在同一时期,秦国也任用法家“法治派”代表人物公孙鞅开始变法。那么,为什么是同一时期的变法,商鞅变法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变法则人死政废?[var1]众所周知,申不害的“

  • 从死囚到秦国宰相、最终死于非命,范雎的命运为啥如此大起大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身为一个出身贫苦、毫无背景的魏国人,因为口才,他“怀璧其罪”、遭受不白之冤,差点在极尽羞辱中死去;同样是凭借口才,他抓住机会、奋力一搏,实现了惊天逆袭,平步青云成了名震天下的秦国宰相。而他睚眦必报、恩怨分明的性格,最终也在客观上导致自己难以善终。范雎初期的坎坷命运,与两个仇人、两位恩人息息相关。[v

  • 从苏秦的教训谈知所先后,在战国逐利的背景下,本末关系被忽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是我国政权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礼崩乐坏。这个时期人民苦不堪言,然有破坏必有建设。在这个问题频出的时代,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有这么一个学术派系,他们提倡通过外交游说来改变列国格局,同时立取卿相之荣。这就是后来被传的玄之又玄的纵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