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酒文化历史 | 周朝

酒文化历史 | 周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481 更新时间:2024/1/20 13:04:02

对周人社会生活中用酒情况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酒在周代社会中所具备的意义和功能。

一、祭祀活动

在周代,祭祀是头等大事,每逢祭祀时,宗族成员都自觉汇聚于宗庙开展祭祀活动。因此,在周代诸多礼仪活动中,祭祀之礼占据着主要地位。周代祭礼的对象包括新亡之人、历代祖先以及天地诸神,这些对象恰恰与周代统治所贯彻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

《礼记·礼器》篇有“上公祭用三齐”,“齐”为酒的代称,说明酒在贵族的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这种结合需要从酒、礼以及祭礼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酒本身的性质是物质的,但也能在人的精神层面发挥作用,成为精神明的现实载体。“神是人精神的产物,人欲望的延伸,自然是‘好酒食’的,并且在‘酒’这种神物赐予的迷醉状态下,人们可以达到与神沟通的境界”因此,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都离不开酒的辅助作用。

1.供飨亡者

酒对祭礼的贡献体现在对亡者的供飨上。首先是“奠”尸,在招魂、楔齿、缀足一系列行为完成后,亡者家人立刻用帷幕将尸体隔起来,并且在尸体东侧摆下醴酒祭奠死者,即《仪礼·士丧礼》所载:“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奠脯醢醴酒。升自阼阶,奠于尸东”

其次是小殓,将醴酒等祭品陈列于堂,“馔于东堂下,脯醢醴酒”;再次是大殓,在东堂陈放的祭品同样有酒,“东方之馔:两瓦甒,其实醴酒,”而在陈设大殓的祭席上也少不了酒,“醴酒在笾南”。

然后是朝夕哭奠,在设置祭席的时候,祝与执事人员将醴、酒、脯、醢摆到席上,“乃奠醴酒脯醢升”;最后是朔月祭奠,即在每月的初一举行的祭礼的祭品包括“醴酒,菹醢,黍稷,俎。”

在众多的祭品当中,醴酒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可从祝贺助礼者对祭品的摆放及撤席的顺序中看出端倪,如朔奠者,摆放顺序为“醴酒,菹醢,黍稷,俎,”而撤祭时,“先取醴酒,其馀取先设者”;撤小殓用的祭品时,“彻馔,先取醴酒,北面。其馀取先设者”。

2.供飨祖先

与“尸”酒对祭礼的贡献也体现在对祖先的供飨上。《仪礼》中讲述祭祀祖先的文章有两篇,两篇文章均涉及以酒祭祀祖先的内容。《仪礼·特牲馈食礼》篇对于祭前陈设有相关描述,即“尊于户东,玄酒在西”《仪礼·少牢馈食礼》篇也说到“司宫摡豆笾勺爵觚觯几洗篚于东堂下,勺爵觚觯实于篚。”

而《诗经·周颂·丝衣》篇的“兕觥其觩”,是对有司彻礼“宾尸”环节的描述,生动再现了主人用酒与酒器供飨祖先的场景。后来,人们从供飨亡者及祖先的发展到对“尸”的供飨,二者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对“尸”的供飨即通过卜筮选择一人作为代表亡者受供飨的对象,采用“以酒飨尸”的祭祀形式,沟通亡者与生者的世界,传递生者对亡者的敬意。酒在这样的祭祀之中便具有了沟通人、神(鬼)的媒介作用。

同时,亦传递着生者祭祀亡者的敬意,具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仪礼·士礼》、《仪礼·少牢馈食礼》都有丧主、丧主之妇、宾长对尸进行三献之礼的记载,行礼的基本流程大致相同。在三人依次“尸”献酒的基础上,《特牲馈食礼》又加上了嗣子献酒于尸的环节。

而卜辞中多出现“尚飨”二字,是人们希望通过对“尸”的供养保佑受祭者,亦如《少牢馈食礼》毕之后上佐食对主人致的祝福之辞,“主人受祭之福,胡寿保建家室。”

归根结底,后人以饮食奉祀亡者、先祖或其代享者“尸”,既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敬意,亦有祈愿宗神护佑宗族的美好愿景。作为实践祭礼的客观效果,则必然有增强同宗族成员间凝聚力的效果。在这些过程与效果中,充当媒介和重要道具的便是酒。

3.供飨天地

诸神酒对祭礼的贡献还体现在对天地诸神的供飨上。《仪礼·士虞礼》中记载了设酒飨神的仪式,据记载丧祝将觯用醴酒斟满后,将觯置于鉶南。虞祭正式开始后,丧祝祷告请神降临享用祭司所备之酒。然后令佐食者进行助祭。

丧祝再拿起酒觯向白茅上倒酒三次。无独有偶,《礼记》当中也

再如《礼记·礼运》篇有“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的说法,上古时期的人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但先民仍通过以酒祭祀的方式表达对神的敬意。此外,还有以酒合祭祖先与天地诸神的事例。

二、宴饮活动

1.饮酒礼仪

由于礼仪活动的需要,酒与宴饮的关联性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周代有“礼终乃宴”的传统,周人举礼必宴,既然有宴席必然用酒。根据《礼记·礼器》篇的记载,在宴席上进行馈献时,“君荐醍齐,夫人荐事酒”,醍齐与事酒均为酒类,酒已经参与到宴饮活动当中。

参阅《仪礼》十七章,我们发现大部分礼仪活动的举行都有酒参与其中。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燕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礼等篇目中都有关于献礼的记载,献礼即敬酒礼。

同时,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燕礼、特牲馈食礼、有司彻礼等篇还有关于旅酬礼的记载,旅的意思是按次序,酬的意思是劝饮,即按次序对宾客进行劝饮,属于参加宴会人员行酒礼的一种形式,通情况下,宗族兄弟弟子向其长辈举起酒觯,意味着行旅酬礼的开始。按次序敬酒、劝酒就意味着在宴饮中,酒参与的是某种有约定俗成秩序的社会活动。

2.风俗与酒

除却祭祀,冠礼与昏礼是周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社交形式和礼仪活动。因此,以冠礼、昏礼后的宴饮活动为起点展开论述,对说明周代社会生活中的用酒情况有较强的针对性。

首先,冠昏礼中有醮酒环节这一重要内容。醮者,《礼记》与《说文》的解释有共同之处,前者解释为“冠礼飨宾也”后者则认为是“冠娶礼祭。”此外,《仪礼·士冠礼》在介绍冠礼的“变礼”问题中同样提到醮,“若不醴,则醮用酒”即如果行士冠礼的时候没有用醴酒,那么可用清酒代替,加冠三次则醮酒三次。

同样作为士冠礼的变礼,如果被加冠者为庶出,则需要在室外举行加冠仪式,面朝南进行醮酒,即“若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而昏礼与冠礼的醮酒环节很相似,正如郑玄所说的“(昏)醮之礼如冠醮。”在士昏礼的仪式中,《礼记·昏义》中提到“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

无独有偶,《仪礼·士昏礼》也有相似的记载,婚礼中男子在去女方家接新娘前,父亲会对儿子说一套程式相对固定的、类似劝诫期许的言辞,其次,酒是私宴活动必不可少的用物。

私宴(抑或宴私)是指族人间进行饮宴的社交活动,强调宗室成员之间,通过宴饮活动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与感情。除却宗族族长基于宗法义务自觉开展的宴饮活动,众人凑钱宴饮也是私宴开展的形式,即醵,醵者,“会饮酒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礼记·礼器》中作注“合钱饮酒为醵。”

先由参加宴会的众人筹钱买酒,而后众人共饮。这一过程无疑增进了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了个体与其他宗族群体间的距离,是人的社会交往活动的具体实践。

与私宴相对的是公宴,酺者,“德布,大饮酒也”酒本身不具备特殊的属性,任人饮酒都是被允许的,但是由于喝酒容易滋生事端,许多朝代对饮酒尤其是群饮行为都做出了限制。

唯独大酺是个例外,官方会正式发布公告,大酺期间人们可以自由会饮叙话、交流情感。在传统社会中这般对饮酒的宽容,亦是对民情的体恤,故以“王德布”夸饰其泽被众生的情状。综上所述,酒不仅是周代祭祀中的必备物品,亦是其时宴饮活动中人们交流情感、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媒介。

3.诊疗活动

将酒应用于食疗,在周代这是较普遍的现象,史料能够提供较多直接与间接的证明。如周朝初年,周公发布《酒诰》对周代社会成员的饮酒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但这一用酒政策也有变通之处,一是“饮惟祀”,即举行祭祀仪式时可以用酒,二是以孝行供养父母时可以用酒,即“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

这里就体现着酒的社会功能,“酒者,所以养老也,”用酒供养父母体现着孝道,这充分体现了酒的食疗功能;另外,《诗经》中对酒的食疗功能亦多有反映,《豳风·七月》篇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类的表达,人们将粮食酿成酒以求健康长寿,举杯庆祝希望饮酒能为自己带来长寿。

类似的记载还有《周颂·载芟》篇,文中说道“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胡考指的是老人,酒所散发的香气使老人身体得以安宁;还有《周礼·天官·冢宰》篇提及到的“食医”,“食医唯掌其调和齐量而已,”即食医用酒调和王的膳食,最终达到食疗的目的。

这里也充分运用了酒的食疗功能,子女将酒作为奉养父母的手段,也理所当然成为孝道的体现。

周人较早地认识到酒的食疗功能,并将其与孝道观念结合起来,符合周人礼制精神渗入社会生活的论断。在认知到酒的食疗功能的基础上,周人对酒所具有的医疗功能也有深入了解。可以说,正是酒沟通了食疗与医疗的功能,此即所谓的“酒者所以养病也”的含义。

结语

酒不过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寻常的消耗品。只有聚焦以礼制作为政治、社会规范 的周代,酒才变得不再普通。由于酒与礼制的结合,才使得酒在物质属性不变的前 提下,多了文化的象征意义,使其正成为礼制系统中真实地发挥作用的文化要素,而酒礼同时也就承担了周代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成为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王朝,虽无严格的酒礼制度,却无不遵循着与周代一贯相续的礼乐精神。当今时代,不再需要刻板的束缚个体发展的繁复酒礼,礼的精神、礼的核心诉求却仍被需要和追逐。剖析礼制精神的传承,发现礼制在后世延续的痕迹,也正是如今学者们反复研究礼制的意义所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故事:宝墩研学 -「六一考古号」寻找100位儿童,开启宝墩考古历险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宝墩考古 研学旅行,有趣的考古历史故事,探访宝墩遗址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祖国也有过屈辱的历史。历史故事这个六一我们为一辆车取名“六一考古号”开启

  • 《封神榜》:纣王曾作诗一首亵渎女娲,前世身份高过金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封神榜纣王女娲宫题诗,纣王亵渎女娲是真的吗,纣王让女娲娘娘怀孕的小说

    可事实上,就连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评价纣王,也不尽然是差评,大概是说纣王并不是昏庸无能之辈,只是打完胜仗之后,收获的俘虏太多,对于俘虏推行的政策并不是那么顺应民心,导致纣王被百姓们传颂的有点坏。更被周武王趁虚进攻,俘虏交相呼应,导致商朝被灭国。话说这纣王,前世身份定然极高,道士云中子云游商朝,路经朝歌的

  • 甲骨文发现123年,收录甲骨文材料数量最多的“甲骨文全集”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安阳甲骨文碑林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是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到今年已有123年。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百年来甲骨文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正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所指出,虽然甲骨文研究已过百年,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一

  • 荆轲刺秦王失败,在易水送行时就已注定,原因只有一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史记》描述的荆轲易水作别刺秦王的一幕。送别的人和别去的人,都知道此行有去无回,白衣白帽分明是在表达永别之意,用通俗的语言说:这不是送别,这是发丧。抱着必死决心刺秦,以失败告终。对于失败原因人们有各种分析,比如说荆轲手软了,竟想活捉秦王,如果奔着一刀毙命去,就不会失败。还有人说,因为荆轲剑术不精

  • 为什么说邯郸之战没有真正的胜利者?看赵国和秦国的损失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长平之战后,白起计划乘胜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举灭掉赵国。但丞相范睢妒忌白起的功劳,担心他进一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上书秦王说士兵们刚打完仗,需要休整,让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座城池请和,秦王同意了他的提议。白起闻知此事,范雎竟然阻止自己的计划,故与范雎结下了仇怨。赵国知道秦国的野心是

  • 为何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只因这3样东西,本不应出现在两千多年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是秦始皇一生做过最为令后人瞩目的一件事,却是他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秦朝。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21岁的时候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才开始亲理朝政。统一全国的时候

  • 两个赵国的决战:文武双全的匈奴贵族刘曜,为啥败给羯人奴隶石勒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规格高,双方都是国君亲自带兵上阵厮杀,两国的军人素质与战斗力在当时属于顶级;规模大,两国几乎倾巢而出,前赵兵力十万、后赵约九万;影响深远,当时北方最强两大政权的决战,将决定今后中原的归属。同时,这也是一场“高帅富与屌丝”的战斗:刘曜出身匈奴贵族,曾是前赵皇室第一悍将,更是西晋的直接终结者;石勒出身底

  • 为什么韩国对中国此省情有独钟?地名、国旗与首都要模仿此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韩国非常青睐我国的一个省,他们对这个省情有独钟,无论是首都、地名还是国旗都在模仿这个省,这个省是哪里?韩国为何对这个省颇有感情?[var1]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韩国的一些地名,韩国有个襄阳郡,外加江陵和丹阳,他们的襄阳郡和湖北的襄阳无论名字还是地理布置都极为相似!再来看韩国的第一大江汉江,汉江在

  • 战国之韩国三大政治乌龙:坑惨了自己和队友,养肥了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本来,山东六国联手,秦国再强也不可能撬动六国,可是,山东六国之中却有一根“搅屎棍”——韩国,这个国家君臣的谋划简直是匪夷所思,其中的“三大政治乌龙”,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也没有谁每次都能够做到这样的效果:既养肥对手,把对手送上神坛的同时,挖个坑,把自己和队友给埋了……[var1]第一件政治乌龙:

  • 晋国当年何以雄霸天下?请站在大盟主身后的冀家军团亮个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其实文公能够迅速崛起,是他的老爹晋献公就很会经营也很能打,已经给他扩出了不小的版图。他老爹虽然是个“耙耳朵”,百般宠爱“红颜祸水”骊姬,倒也没耽误正事。就是在他的手里,假虞伐虢,玩出了一石两鸟的花招。终其一朝,还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诸侯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