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公旦是为侄子摄政还是“称王篡位”?出土金文见端倪

周公旦是为侄子摄政还是“称王篡位”?出土金文见端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509 更新时间:2024/2/4 4:32:14

话说武王发自克商以来,寝不安席,天天想着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周人对天下的统治,甚至还向以前的敌人箕子讨教“洪范九畴”。

故宫乾隆御笔“建极绥猷”隐含何种治国思想?

虽然几年间武王总结了很多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老天却不再给他实施的时间。

在武王问箕子“洪范九畴”这一年,也就是文王受命第十三年(武王即位未改元、依旧沿袭“文王受命”的纪年方式),武王得了重病。《尚书·金縢》记载,他四弟周公旦偷偷为他举行了攘除灾祸的“禜(yíng)祭”,即请求周人的神灵将武王发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巧得很,禜祭后武王发的病情一度好转,但不久他的病重又复发,最终不治。

按《古本竹书纪年》说,武王发去世时年仅五十四岁。

武王发驾崩,对于周人来讲无疑是天崩地裂般的噩耗。我们看看周朝之前、之后的中国几千年历史,确实还没有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统一天下仅几年内就去世的,周武王算是唯一的一个。从这点来说,西周王朝的运势确实是太背了点。更背的是,他的太子诵这时仅13岁,尚不具备执政的能力。西周王朝这艘新下水的大船,这时能依靠谁掌舵呢?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就在西周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还真的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要力挽狂澜,扶保大周,他就是曾打算代武王上天堂但没上成的周公旦。众所周知,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这大周江山本来就是周公旦他们家的,周公旦怎能忍心眼睁睁看着父兄的基业不保?

武王去世后,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周公旦作为先王之弟,第一件事就是拥立太子诵登基为王,这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成王。其次,周公旦在没有取得王室贵族和众大臣一致支持的情况下,就以王叔的身份摄政,担任冢宰(相当于宰相)一职,总揽朝政,辅佐成王。

成王继位

关于这一段,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说周公旦在武王死后不但摄了政,而且还“称王”了,甚至有人说他是“篡位”。周公“摄政称王”的说法尤其在近现代一度很流行,当然反对的人也不少。

其实周公摄政有没有称王,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个无所谓的问题;但是对于古人来说,这问题就大了去了:因为周公是后世儒家盛称的“圣人”,而儒家最讲“大义名分”,所以周公旦摄政是以“冢宰”的名义还是以“王”的名义,那就涉及到周公旦是否是忠臣、周公旦行为是否符合儒家道德的问题。

认为周公摄政曾“称王”的人举出一个“铁证”,那就是《尚书·康诰》中有一句:

王若曰:“朕其弟,小子封。”

过去一般都把这句话翻译成“大王说:‘我的弟弟,小子阿封’”。

在秦朝之前人人都可以说“朕”,并非只有帝王才能自称“朕”,这个大家应该清楚,所以这里面的“朕”说明不了什么。不过这“阿封”是谁呢?我们之前曾提到,周武王有个九弟叫康叔封,武王伐纣后在殷都举行的“革命大典”上,康叔封曾经负责铺用公明草编的席子。本来在西周君王中,只有周武王可以喊康叔封为“弟弟”。但《尚书·康诰》这篇写的是后来周公旦东征胜利、谋划营造东都时候的事情,这时周武王已经去世多年了。于是一些人就说,那时候的成王是康叔封的侄儿,显然不可能喊康叔封为“弟弟”;当时能喊康叔封为弟弟的“王”,自然只能是文王的四儿子周公旦了,所以这表明周公旦摄政时是“称王”了的。《荀子·儒效》、《淮南子·氾论》等古籍都持这种说法,近现代史家持这种说法的就更多了,有名的如古史辨学派的宗师顾颉刚等人。

周公旦摄政时到底称没称过“王”呢?虽然自古以来正反双方争辩得不亦乐乎,但是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好在我们比前人更有幸,能看到更多的历史资料。

话说1976年12月,当时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公社的社员们,在田里平地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处西周青铜器窖藏。这处窖藏中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一件就是铭文字数达284字的史墙盘。那这件青铜器为什么叫史墙盘呢?因为据铭文说,这个盘的主人是一位叫“墙”的史官,故名。这史墙盘之所以有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还因为它记述的内容十分有意义:它记载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和当时在位的周王(即周恭王)等七代周王的功绩,证明了古代史书中西周前中期六代周王的名号和顺序的正确性。

史墙盘

▲《史墙盘》铭文中提到六位周王的王号(文、武、成、康、昭、穆)

但是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史墙盘记述的西周君王中,武王后面就是成王,显然没有“周公旦”这位王的位置。

这史墙盘的铸造年代在周恭王时期,这说明在西周中期的贵族尤其是史官眼中,周公旦是算不得“王”的。

因此按史墙盘的说法,周公旦并未称过王。

当然有人可能会不服气啰,他可能会说,也许周公旦摄政时称过王,但是可能成王和后来的西周诸王不承认周公旦是真的“周王”,所以在编写史书的时候把他给“隐蔽”掉了。不错,这种可能也确实存在。

如果说史墙盘的铸造时代比较靠后(年代到西周中期了),因而有被后来政治因素影响的可能,那成王前期或者说周公旦在世时候的青铜器,应该能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吧?

冉方鼎(周公东征鼎)

20世纪初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的周初青铜器冉(外加双手下加土)方鼎(又名周公东征鼎),其铭文开头说:

唯周公于征伐东夷,丰伯博姑咸裁。

众所周知,这记载的是周公东征的史事。铭文的后半段则讲,周公凯旋后祭祀宗庙并举行宴饮,席间赏赐大臣冉一百朋(串)贝。显然该鼎的铸造就在周公东征凯旋时。

如果当时周公有王号,那么铭文就该说“唯王于征伐东夷”,而不该说“唯周公于征伐东夷”了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传世西周青铜器禽簋,上面也有铭文:

王伐盖(奄)侯,周公谋,禽祝……

这铭文记述的是周公东征时讨伐奄国的故事,铸造这件器物的时间应该也是周公旦还活着的时期,甚至可以再缩小范围,定在周公东征刚结束的那段时间。而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铭文中既出现了“王”,又出现了“周公”,显然“王”和“周公”是两个人。

禽簋铭文

王伐奄侯,周公谋禽

祝,禽有

脤祝,王赐金百寽。

禽用作宝彝。

如果说史墙盘还可能受后来的政治因素影响的话,那周公旦东征时正大权在握、军队在手,他当时要是真称王了,时人为什么不在青铜器称他为“王”呢?禽簋里为什么既有王又有周公呢?

这只能说明,周公东征时他并没有用“王”的称号,当时的“王”另有其人,那就是、且只能是小天子成王。

不过有人肯定又会问,那《尚书·康诰》里喊康叔封为“弟弟”的“王”不是周公是谁呢?在弄清这个问题前,我们得明白《尚书》里“王若曰”是什么意思——“王曰”就“王曰”,为什么当中加个“若”字?就字面意思来说,“若”就是“像”、“如”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代帝王高高在上,为了营造神秘感,他说话可不会像现在领导人似的,动不动当众演讲,或者屈尊直接跟谁去面谈。大家看电视也明白,帝王的旨意、话语都是要由宦官或臣下来宣读或转达的。

原来《尚书》里的“王若曰”,意思就是指大臣代传王命时,对臣下们说“王这样说……”。说白了,这就是大臣转述王命前的开场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其实《尚书·康诰》中并不是由王直接跟康叔封对话,而是一位天子使臣当着康叔封的面儿来传达王命。喊康叔封为“弟弟”的人,是那位传达王命的使臣,当然他就是周公旦。成王本来是要说,“九叔您要如何如何”;但周公旦在当着康叔封的面儿向他传达王命的时候,自然不方便也喊康叔封为“九叔”,而是按自己与康叔封的关系,改说成“王说弟弟你要如何如何”,也就是他把成王对康叔封的称呼“九叔”转换成了自己对康叔封的称呼“弟弟”,所以让大家产生了误会。

这种传话人修改委托人话里的称谓的现象,在现实中非常常见。打个比方:小明本想对妈妈说:“老妈,你少做点晚饭,我晚上跟朋友一起吃饭。”但小明没直接见到妈妈,只能请爸爸转述。爸爸在说的时候,话肯定变成了这样:“儿子让我说,老婆你少做点晚饭,他晚上有场。”爸爸在跟孩子他妈说话的时候,当然不会用儿子对妈妈的称呼“老妈”,而是用自己对妻子的称呼“老婆”。明白了“转述可以改称呼”这个道理,《尚书·康诰》里的“王若曰:‘朕其弟,小子封’”这一句,就不能作为周公称王的证据了。

结论:结合史墙盘、冉方鼎和禽簋的铭文记载,所以唐封叶认为,武王去世后,周公旦确实摄政,但是却并未称王,当然更不存在“篡位”的情况。

); }

简说西周史

¥48.8

购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幽王出兵汉中,娶褒姒,为何引发秦人的灭顶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秦人自宗主秦其向周宣王借兵七千,赶走入侵的犬戎以来,一直得西周王朝照应,他们多次配合西周大军讨伐各路西戎,打出去的秦人自己领地秦邑也获得了几十年的安宁。周宣王时期的文治武功,让一直在走下坡路的西周王朝触底反弹,史称“宣王中兴”,依附于周朝的秦人在这一中兴时期也沾了光。不过西周王朝的衰败,却不是一个周

  • 周朝的分封制是如何走向终结的,梳理从礼乐崩坏到变法图强的脉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宗法制度、分封制的完善,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和井田制的执行,使得周朝建立了一整套社会礼法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周朝所确立的这套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礼乐崩坏的迹象,并最终走向了终结。中国古代这场从周朝分封礼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向秦朝大一统郡县制社会模式转型的变化,被称为周秦之变。那么

  • 商汤周武之仁值得怀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启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王者之军,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青铜钲荀子侃侃而谈道:将军以金(即钲,一种敲击乐器,一般在战场上用于下达撤退命令)鼓号令三军,至死不弃金鼓;御者驾车冲锋,宁死不松缰绳;百官各司其职,至死不擅离职守;士大夫浴血奋战,死于战阵之中。众人协调一致,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要把服从命令看得比建功立业更重要。不

  • 殷商时期有着政教合一的鲜明特征,宗教观念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居于统治地位地王及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才“管得天下的事情,把群神的命令集中起来,传达下来,此外无论何巫全不得升天,妄传群神的命令。”大禹对各氏族说明征伐三苗的理由:“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墨子•兼爱下》引《禹誓》)他讨伐三苗不是横行作乱,

  • 殷商时期,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他们通过对“帝”、祖先神的信仰将各方国、部落紧密地团结在了一切,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殷商末期,周人逐渐强盛,为了给自己扩张势力、争夺权力找寻合理性解释,为政权提供合法性来源,打破殷商长久以来凭借宗教形式对周人自身实力增长的禁锢,并在

  • 西周八个公爵诸侯国,都没成为春秋大国,原因可归纳为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周王室的子弟日益增多,诸侯国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春秋初期竟然有千百八国的说法。虽然这些诸侯国的地位平等,都直属周王室管辖,但是国君的爵位却有高有低,周王朝将诸侯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级别。在如此多的诸侯国里面,只有八个公爵诸侯国,分别是炎帝后裔的焦国、黄帝后裔的蓟国、唐尧后裔的祝

  • 周朝延续八百年,为什么如今姬姓却非常少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来说的话,国内的大姓主要是李姓、王姓与张姓,这三个姓氏的总人口加起来有将近两亿的规模,身边随处可见这三个姓氏。张、李、王三大姓很多姓氏的繁荣,都跟古代王朝时期的大族兴衰有关,比如刘姓,两汉时期刘姓宗室遍布天下各地,人丁繁衍,就算汉朝已经过去了上千年,现在的刘姓依旧非常常见;再

  • 申公豹实力远胜姜子牙,为何元始天尊却不喜欢他?两点原因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起初,姜子牙谨记南极仙翁之言,直顾赶路并不予理睬,然而,当姜子牙听到喊他之人大骂其薄情、忘旧时,便转头观看,原来喊他之人乃是其同门师弟申公豹,而申公豹之所以会一而再地喊停姜子牙,其目的就是想说服姜子牙放弃辅保西岐、放弃封神榜,并与他一起前往朝歌辅保商纣,当然,申公豹说服姜子牙的底气便是,虽然他入门比

  • 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换得800年江山,殊不知犯了致命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这姜子牙原本可是落魄的一个贵族之后,在神话剧中只不过是为了凸显他的能力而已,祖上虽说也是一个望族,可是传到他这辈的时候,姜子牙的生活也几乎是难以为继,在他的一生之中也是干过很多的活,可是这闲暇之余的他并没有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整日就喜欢去研究一些个天文地理等等的事情,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是能够成功

  • 周朝建立后,武王五年而终,临走前的安排也是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按理说武王他们家族是有着长寿基因的,他的父亲文王姬昌就活到了97岁的高龄。再往前看,据说文王继承周国王位时已经四十五、六岁了,他的父亲季历就算十几岁时生下了姬昌,当时也应该达到六十岁左右了。并且,王季历是被商朝帝文丁迫害致死的,属非正常死亡,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季历活到七十多岁也极有可能。继续往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