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伯邑考名字的来历出发,看这个悲剧角色背后不为人知的周朝故事

从伯邑考名字的来历出发,看这个悲剧角色背后不为人知的周朝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928 更新时间:2024/1/17 8:53:56

可是除了上述的这些故事情节外,对于伯邑考的来历小说却很少提及。除了知道他是姬昌的长子外,小说中并没有更多的内容。在小说之外商周历史的文献典籍之中,伯邑考仍旧缺乏详实的资料,就连姓名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那么伯邑考到底是谁?他的人生经历是再怎样的?他真正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小说中情节是否是以历史原型展开的?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封神演义》的书迷群体中讨论不休,也形成了不少的学术性结论。这些结论有的是以商周时期的历史典籍为依据的合理推测,也有的是主观臆测,却仍旧改变不了伯邑考谜一般的状态。

伯邑考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除了典籍中明确指出他是姬昌长子外,并没有更多得到公认的信息。从名字上来看,只有开头的“伯”字代表了他是家中老大的地位,“邑考”二字的说法就比较多了。一种说法是邑是他的封地,考是因为祭祀礼节需要而增加字。另一种说法是“邑考”为名字,是商周少见的双名的人物。可是从历史典籍来看,第二种说法成立的可能性最低。虽然商周已经有了双名的命名方法,但这都不是正规的礼节。直到魏晋之前,中国人都基本上是以单名为标准的。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礼节,尤其是贵族家庭,对礼节的重视标志着对外的名誉和评价。因此在商周早期的贵族家庭中,嫡出的子嗣几乎没有出现过用双名的情况,甚至于庶出的子嗣也不愿意用双名。所以几乎可以确定只有庶出或私生子的身份,才有可能在名字中用双名。伯邑考作为姬昌的长子,西伯侯家族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这不可能用双名来表示。实际上在姬昌的十个儿子中,也只有第六子曹叔振铎是双名。从典籍来看,曹叔振铎已经远离了周朝的继承体系,而且是否周武王姬发的母亲太姒亲生,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所以从商周时期的礼节来看,伯邑考的名字不会叫“邑考”,他的这种称呼的来源处于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最大。从商周的礼节习俗来看,伯邑考是老大,称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与别的兄弟不同,相关典籍中并没有把他的封地名放在前面。比如说在史书上又姬发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曹叔振铎的说法,都是把他们的封地管、蔡、曹这样的诸侯国放在前面。而且从名字结构看,三个字中并没有真正的名字,都是代称。因此这种不和常理的命名方式,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认为伯邑考的名字不符合规矩,第一种情况也被人质疑。

其实这种质疑站不住脚,伯邑考的存在尤其特殊性。首先伯邑考这个说法的存在,是出现在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姬发祭祀先祖时。在《逸周书·世俘解》中记载,周武王灭商后“王不革服,格于庙,秉黄钺,语治庶国,籥人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

由此可见,伯邑考是作为祭祀的尊称,而不是名字。姬发将伯邑考上升到了列祖的地位,因此用了尊称。《礼记》说:“生曰父,死曰考。”考是作为子辈对去世父辈的尊称。伯邑考已死,姬发以长兄如父的习俗称之为考,并不违反祭祀礼节。同时祭祀的姬昌也是称文王,这就侧面印证了“伯邑考”是尊称。

由于周朝史书中并没有留下伯邑考的真实名字,所以后世的史书也没办法称呼,只能沿用这个姬发在祭祀时的叫法。实际上这种写法进入史书是不合规的,但没有办法,不叫这个就没别的可用。至于说关于封地写在前面的问题,也是史书写法的出现才有的改变。

在被封于管之前,管叔鲜只叫叔鲜。而周公旦被封于鲁,却不叫鲁公旦。没有封地,名字上就不会出现封地名。周公旦虽然被封于鲁,但他自己却在周朝首都辅佐武王、成王、康王,鲁国的封地由其子伯禽继承。周朝为宗主国,地位更高,自然被称为周公旦,与此类似的还有封于燕国的召公奭。

伯邑考死于周朝建立之前,那时候中华大地由商朝统治。虽然伯邑考是姬昌的长子,但他死于姬昌之前,就没办法得到商朝的册封,自然不可能存在个人封地。在这种情况下,伯邑考的称呼中就不能把封地写在前面。可是从名字上看,伯邑考是有领地的,只是这个领地并非商朝所册封,而是家族所给的。名字中的这个“邑”字就代表了他的领地。很多人说这个字是周朝谦虚的说法,因为当时周为小国,商为宗主国,所以周称邑而商称邦。其实这个说法非常牵强,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可是从周朝建立的过程来看,伯邑考以邑作为领地是合理的。

在周朝建立过程中,又过多次迁都的情况,而伯邑考作为国家第一顺位继承人,姬发将首都作为他的领地称呼是符合礼节的。姬昌被商纣王放回之后,他和姜子牙等心腹积极谋划,使周朝大力发展起来,成为最强的诸侯国。在此过程中,姬昌讨伐了支持商纣王的崇国,占领其首都崇城,消灭了统治这里的崇侯虎。然后姬昌把首都从岐山下面迁到了丰邑,并在这里大肆修建和发展,这里成为周朝灭商朝之前的首都。从这个角度看,伯邑考作为长子是有资格以丰邑作为自己尊称名字的来源的。

有趣的是,在周朝初年以此作为尊称的并不只伯邑考一个,另一个是姬发的其子邑姜。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姬发的妻子,周成王唐叔虞兄弟的母亲,也是周朝的第一任王后。从名字上看,这里面就有些蹊跷了。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按照礼节应该叫武姜,其中武代表周武王,姜代表家族姓氏。

可她在史书上却被叫邑姜,这就与历史事实不同了。是史书上记错了么?查阅资料后可以发现,历史上这样的女人不少,邑姜并不是孤例。比如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叫怀嬴,是因为她的首任丈夫是晋怀公。可晋怀公死后,她又被改嫁给了晋文公重耳,却仍旧叫做怀嬴,而不是文嬴。

以这种改嫁的例子看,难道邑姜和伯邑考还有点关系?细细思索这个猜测,却发现周朝建立过程中有个很有趣的争议性话题,姬昌和姜子牙是如何认识的?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反应肯定是“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姜子牙为了逃避商纣王的暴政,多到渭水附近的磻溪钓鱼,然后得到了姬昌的认可,最后成为周朝灭商的军事统帅。这个故事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存在,其中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著名。因此这个故事也被主流历史圈认为是定论,姜子牙和姬昌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

可是在很多历史文献,包括《史记》中也记载了姜子牙和姬昌认识的另一个版本。原文是如此写的,“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於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从这段原文看,不但与《封神演义》中的内容完全不同,甚至颠覆了大多数人对姜子牙发迹过程的认知。在很多人心里,姜子牙是在渭水发迹,当时是姬昌从羑里回国后的事情,可这里所说却并非如此。

可这个版本却告诉人们,姬昌与姜子牙认识是在他被囚羑里期间。而且姜子牙因为名声在外,而被姬昌的心腹散宜生招揽。然后他帮助散宜生收集美女珍宝献给商纣王,这才救出了姬昌,让他能够顺利回国。因为这样的功劳,再加上姜子牙的本事,所以才有了后来被姬昌重用,拜为太师的事情。

对比两个版本的故事,可以发现其中除了内容大为不同外,可信度也有极大的区别。以常理而论,姬昌出游遇到钓鱼的姜子牙,一番谈话后拜为太师,显然是太过传奇,而不具有太大的可信度。太师为一国的重要官员,能够直接插手军政大事的,岂能渭水边随便聊聊就定下来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了诸葛亮,可初期诸葛亮也只是没有官职的幕僚,到了赤壁之战后才因功升为军师中郎将。即便如此诸葛亮也只能管管后勤,没法插手军政大事。姬昌就凭姜子牙的几句言语,就能如此相信他,还托付军国大事?从正常人的角度看,钓鱼的故事固然传奇,但可信性不高。而流传不广的协助散宜生营救姬昌的版本,可信度却高了很多。首先,姜子牙在遇到姬昌之前是在朝歌当屠夫的,对于此地的情况非常熟悉。由他出面联络人,寻找珍宝,贿赂商朝官员,可行度比外乡来的散宜生高很多。

第二,姜子牙在营救姬昌的过程中出了力,立下大功,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就加重了姜子牙在姬昌心目中的分量,也赢得了姬昌的信任。有了这样的信任基础,姬昌委任姜子牙军国大事也就合情合理了。否则一个不知根底的人,谁敢轻易的拜他为太师,谁敢和他商量反商的机密?

第三,姜子牙的渭水钓鱼的年龄是个很大的破绽。很多典籍上说姜子牙钓鱼时七十岁,如此大的年龄才与姬昌相遇,即便他有天大的才能,姬昌敢用么?难道姬昌就不怕他半途夭折,让自己的反商大计毁于一旦?而史书中姜子牙的不仅女儿嫁给了姬发,他的儿子还被封在了齐国,这就不一般了。

姜子牙七十岁遇姬昌,此时女儿少说也得四十了吧,他的儿子多半五十多了。等他八九十岁辅佐姬发灭商朝时,女儿至少五十了。姬发会娶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女人做老婆,而这个老女人还能生出周成王和唐叔虞,这也太违反生理学知识了吧。可按汉朝《韩诗外传》的版本,“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这就稍微合理一些了,至少五十岁的姜子牙,女儿二三十岁,这样的女人,姬发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也正在生育期。至于后面的年七十,如果理解为七十岁的时候灭商重入朝歌,这就说得通了。

以周朝任人唯亲的传统,对于派出去的重要大臣,自然需要与周王室有亲眷关系的。而这段时间中,正好是姬昌被囚于羑里,而伯邑考为了救父亲到朝中给商纣王驾车。姜子牙是姬昌和散宜生在外面招揽的,自然不可能拉到西岐去结亲,就地处理联姻事宜的可能性最大。伯邑考正好在朝歌,难道不是恰到好处的人选么?如果邑姜的前夫是伯邑考,那所有的疑点都引刃而解了。姜子牙有了这个作为周国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女婿,又在营救姬昌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能力,姬昌以此将其封为太师便合情合理了。

姜子牙帮姬昌解决了最大的敌人崇国,修建了都城丰邑,用丰邑来给伯邑考做领地也是合情合理的。由于先嫁伯邑考,再嫁姬发,邑姜就不用改名,也不违反当时的礼法。在周公旦改礼法之前,商周的礼法并不严格,兄终弟继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大量出现,这才有了孔子所说“礼崩乐坏”的政治环境。而姬发要继承姬昌和伯邑考的地位,自然需要国家强权人物做支持。而作为太师的姜子牙,正是一等一的强权人物,他和邑姜的联姻,正好符合政治上互相获得支持的诉求。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就会有两个矛盾,不但否定了姜太公钓鱼的传说,而且否定了伯邑考的死因。大多数史书认为,伯邑考是被纣王处死,然后做成肉饼给姬昌吃了,《封神演义》的情节便以此为原型。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典籍《太公金匮》和《吕氏春秋》中都有所记载。后世史学家也都延续了这个说法,将其作为定论。但也有强烈的反对者,比如西汉大儒董仲舒就认为,伯邑考是在与姬发的斗争中失败后退出王位之争,然后郁郁而终的。但是从西周的典籍来看,并没有确切描述伯邑考死因的,所以两种可能都存在。

可是参考到西周建立后典籍大量造谣污蔑和妖魔化纣王的现象,伯邑考被纣王做成肉饼说法真实性就降低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西周伐商需要合情合理的理由。商朝是宗主国,西周起兵是以下犯上,没有理由不好团结人心。如果用伯邑考之死来编故事,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姬发灭商后祭祀中有伯邑考,说明他不大可能是政治斗争失败后退位。如果是退位的王子,是没资格与姬昌同列祭祀的。从姬发的操作看,至少伯邑考活着时,仍旧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而姬发对伯邑考非常尊重,这才有“考”的尊称方式。当然这只是从现有史料的推测,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验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公旦是为侄子摄政还是“称王篡位”?出土金文见端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武王发自克商以来,寝不安席,天天想着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周人对天下的统治,甚至还向以前的敌人箕子讨教“洪范九畴”。故宫乾隆御笔“建极绥猷”隐含何种治国思想?虽然几年间武王总结了很多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老天却不再给他实施的时间。在武王问箕子“洪范九畴”这一年,也就是文王受命第十三年

  • 周幽王出兵汉中,娶褒姒,为何引发秦人的灭顶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秦人自宗主秦其向周宣王借兵七千,赶走入侵的犬戎以来,一直得西周王朝照应,他们多次配合西周大军讨伐各路西戎,打出去的秦人自己领地秦邑也获得了几十年的安宁。周宣王时期的文治武功,让一直在走下坡路的西周王朝触底反弹,史称“宣王中兴”,依附于周朝的秦人在这一中兴时期也沾了光。不过西周王朝的衰败,却不是一个周

  • 周朝的分封制是如何走向终结的,梳理从礼乐崩坏到变法图强的脉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宗法制度、分封制的完善,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和井田制的执行,使得周朝建立了一整套社会礼法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周朝所确立的这套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礼乐崩坏的迹象,并最终走向了终结。中国古代这场从周朝分封礼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向秦朝大一统郡县制社会模式转型的变化,被称为周秦之变。那么

  • 商汤周武之仁值得怀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启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王者之军,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青铜钲荀子侃侃而谈道:将军以金(即钲,一种敲击乐器,一般在战场上用于下达撤退命令)鼓号令三军,至死不弃金鼓;御者驾车冲锋,宁死不松缰绳;百官各司其职,至死不擅离职守;士大夫浴血奋战,死于战阵之中。众人协调一致,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要把服从命令看得比建功立业更重要。不

  • 殷商时期有着政教合一的鲜明特征,宗教观念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居于统治地位地王及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才“管得天下的事情,把群神的命令集中起来,传达下来,此外无论何巫全不得升天,妄传群神的命令。”大禹对各氏族说明征伐三苗的理由:“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墨子•兼爱下》引《禹誓》)他讨伐三苗不是横行作乱,

  • 殷商时期,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他们通过对“帝”、祖先神的信仰将各方国、部落紧密地团结在了一切,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殷商末期,周人逐渐强盛,为了给自己扩张势力、争夺权力找寻合理性解释,为政权提供合法性来源,打破殷商长久以来凭借宗教形式对周人自身实力增长的禁锢,并在

  • 西周八个公爵诸侯国,都没成为春秋大国,原因可归纳为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周王室的子弟日益增多,诸侯国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春秋初期竟然有千百八国的说法。虽然这些诸侯国的地位平等,都直属周王室管辖,但是国君的爵位却有高有低,周王朝将诸侯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级别。在如此多的诸侯国里面,只有八个公爵诸侯国,分别是炎帝后裔的焦国、黄帝后裔的蓟国、唐尧后裔的祝

  • 周朝延续八百年,为什么如今姬姓却非常少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来说的话,国内的大姓主要是李姓、王姓与张姓,这三个姓氏的总人口加起来有将近两亿的规模,身边随处可见这三个姓氏。张、李、王三大姓很多姓氏的繁荣,都跟古代王朝时期的大族兴衰有关,比如刘姓,两汉时期刘姓宗室遍布天下各地,人丁繁衍,就算汉朝已经过去了上千年,现在的刘姓依旧非常常见;再

  • 申公豹实力远胜姜子牙,为何元始天尊却不喜欢他?两点原因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起初,姜子牙谨记南极仙翁之言,直顾赶路并不予理睬,然而,当姜子牙听到喊他之人大骂其薄情、忘旧时,便转头观看,原来喊他之人乃是其同门师弟申公豹,而申公豹之所以会一而再地喊停姜子牙,其目的就是想说服姜子牙放弃辅保西岐、放弃封神榜,并与他一起前往朝歌辅保商纣,当然,申公豹说服姜子牙的底气便是,虽然他入门比

  • 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换得800年江山,殊不知犯了致命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这姜子牙原本可是落魄的一个贵族之后,在神话剧中只不过是为了凸显他的能力而已,祖上虽说也是一个望族,可是传到他这辈的时候,姜子牙的生活也几乎是难以为继,在他的一生之中也是干过很多的活,可是这闲暇之余的他并没有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整日就喜欢去研究一些个天文地理等等的事情,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是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