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闲来无事,心血来潮想种几亩地,就去请教老师怎样才能种好地。孔夫子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说:种地这种事情,我不如老农民。
等到樊迟走了,孔子就戳起了樊迟的脊梁骨,说这孩子不开窍,大学问不求甚解却问种地。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都是“上位者”,都是精英,只要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尊重;只要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只要重视信,老百姓也就能真心实意地对待你。
[var1]
一句话概括,学好我教你的大知识,什么小问题都能搞定。
可孔子这样的认识,很快就被打了脸。
当时天下诸侯甚多,孔子为了推广自己的学问和政治主张,经常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有一天,孔子的队伍来到一个地方,队伍中的一匹马受了惊,跑到了大路旁边的农田里,践踏了地里的庄稼。
[var1]
种庄稼的老农民不干了,扣住了孔子的马。
当时的马,是交通工具,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孔子的队伍缺了这匹马不行,于是孔子就派弟子子贡去村里找扣马的老农民交涉,想把马要回来。
[var1]
子贡是孔子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口才了得,曾经靠一张香油嘴,说动天下五国国君,在十年之间改变当时天下的格局,当时已经名满天下。这样厉害的子贡,自以为搞定一个老农民是手到擒来,孔子想必也正是看中了子贡的口才,才派了他去。
可任凭子贡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说的口干舌燥,那个扣马的老农民就是不买账。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去见孔子,把经过向老师报告。
[var1]
孔子不愧是圣人,很快就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感叹道:用别人不理解的话去说服人,就好比用最高级的贡品去喂养野兽,用最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白费功夫。
孔夫子放眼望去,一群跟着自己的弟子,都是文绉绉的,口才和见识都不如子贡,再让他们去见老农民还是徒劳无功。这时,孔子又看到了队伍中养马的一个马夫,有了主意,就把马夫叫过来,让马夫去和农民交涉。
[var1]
结果正如孔夫子所料,马夫和农民一见面,就有很多共同话题,从种地难,说到养马的不易,老农民很痛快地把马交给了马夫。
先秦的这些小故事,且不论真伪,单以其中所蕴含的智慧而论,今天也还有借鉴意义。
[var1]
比如我参加一些扶贫会议,听的最多的,就是扶贫干部反映群众懒惰,狡猾,不讲理等等等等,把扶贫工作不力的责任,全部归咎于老农民自己。
老农民不参加会议,不上网,没有话语权,在舆论上常处于弱势地位,可你要真到田间地头,和老农民唠唠嗑,就知道那些干部所说的,其实都是片面之词。
[var1]
农民种地,也是有计划的,可村里喇叭的经常性通知,让在家等着,或到村委会找扶贫干部填表,耽误了农时怎么办?
农民种地也都是有计划的,时间被大量占用,计划被打乱,耽误了一堆本来计划好的事情,怎么能不烦?
[var1]
还有人穷是愿意穷,所谓安贫乐道,一条老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你突然把他定成贫困人口,要求他脱贫,他给谁脱贫啊?他给谁攒钱啊?所以就闹出笑话来,说有贫困户和扶贫干部提出要求,说你要扶贫,先给我娶个媳妇吧,有个媳妇我就愿意脱贫了。
我还见过一个贫苦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一年多收入了5000元,请了乡里的秧歌队,在院子里给他专门搭台唱了一天,那贫困户无儿无女,他就这点追求,一夜返贫也无所谓,哪管你扶贫干部能不能完成任务?
[var1]
还有一些地方,养殖大企业和贷款公司打着扶贫的幌子入场让老农民贷款养殖,或以贷款养殖的名义贷出钱来干别的勾当,让农民对扶贫的目的性产生了很大质疑------你们究竟是为了扶贫,还是为了政绩?有的老农民根本不会喂猪不想养猪,你非要让他家喂十来头猪,给你完任务,问你要饲料很奇怪吗?
这是怪这些贫困户素质低下,还是怪某些扶贫干部不切实际呢?
[var1]
2000多年前的孔夫子,早就为解决这类问题给出了答案,伟大领袖也说过“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领导”,可今天为什么还有很多“上位者”不开窍呢?
值得思考。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