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国一家事,半部春秋史(1):手起刀落、快意恩仇晋文候!

晋国一家事,半部春秋史(1):手起刀落、快意恩仇晋文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49 更新时间:2024/2/12 6:50:07

[var1]

01

最强岳父

说晋国,道晋国,首先得说姜子牙

别看封神演义里,姜子牙是个老光棍,可历史上的姜子牙,老婆孩子不要太多,他有个如花似玉的闺女,名字叫邑姜,嫁给了周武王做王后。

[var1]

邑姜先为周武王生了一个儿子叫诵,后来夫妻俩想要二胎,又开始了造人,如愿以偿,怀了个娃。

有一天晚上,邑姜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邑姜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就给儿子取名为虞。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老丈人姜子牙的帮助下伐纣灭商,建立长达八百多年的周朝。

但是,周武王小年轻,身子骨不太好,灭商后老是做噩梦。

周武王十四年(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梦着梦着,就把自己给吓死。

周武王死后,邑姜的大儿子诵成为大周新任天子,是为周成王

02

最昂贵的玩笑

由于周成王年龄还小,周朝真正的话事人是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成王主要负责玩,不对,是学习…

有一次周成王和弟弟虞在玩耍时,周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的形状,送给虞说:我用这个分封你。

跟在成王旁边的太史尹佚一听这话,立马请求成王找一个良辰吉日,封虞为诸侯。

年幼无知的周成王顿时就蒙了,我这是和我弟弟开玩笑呢。

太史尹佚不为所动,一本正经的回答道: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天子无戏言,身为天子,说出的话,就会被记录在史书里,答应的事,就得依礼制来完成。

要不怎么说无巧不成书呢,正好这时辅政的周公旦正好带兵灭了唐国。

当他回朝听说这事后,认为太史尹佚说得很对,于是就把刚灭的唐国封给了虞,爵位为侯。

周公旦为何会因为成王一句玩笑话,而如此大张旗鼓呢?

西周以周礼治天下,礼制是稳固西周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法宝,是维护周天子威严最好的武器。

而周天子一旦破坏这个社会秩序,往往会导致威望下降,诸侯不服。

这就是周公旦会毅然决然的以周成王一时之戏言而分封唐叔虞的原因。

于是虞就稀里糊涂的成了一国诸侯,成为唐国国君,名字就成了唐叔虞。

唐是他的封国名;叔是他在兄弟间的排行,伯仲叔季,他是老三;虞才是他的真名。

[var1]

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3年)唐叔虞带着周成王封给他的“怀性九宗,职官五正”来到唐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唐叔虞感觉天有点黑。

唐国是唐故地,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

国家不大不小,但情况很复杂,不能像西周其他国家那样“以商政,疆以周索”。

首先,唐国及周边地区是先前夏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当地的人民仍然沿袭着浓厚的夏文化习俗;

其次,唐国周边戎狄遍布,各民族分布犬牙交错,当地人民深受戎狄风俗影响。戎狄可不是闹着玩的,跟野兽一样。

面对复杂的局面,经过长期认真地思考,并报周成王批准,唐叔虞开始在唐国推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

启以夏政,就是要尊重当地是夏墟的事实,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按照夏代的历法、税法及其他制度来治理当地;

疆以戎索,则是根据当地华夏民族和戎狄部落交错杂居的现状,根据戎狄部落逐水草而居、重货而易土的特点,用戎狄部落的习惯、习俗来治理他们。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各有侧重,互相辅助,共同构成了唐国的治理国策。

在唐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国策治理下,唐国政通人和,国力得到迅速发展。

唐叔虞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大胆改革的做法也深深影响了晋国,成为后世晋国尚贤尚功、不断变革的源泉,造就了晋国的百年霸业。

03

最强战斗民族

到了唐叔虞儿子燮父继位后,燮父唐国国都迁到了晋水旁,于是改国号为晋,这就是晋国的来历。

[var1]

晋,还有另外一种意思,晋在金文中,就跟箭簇插在箭筒中一样,晋国代表善射的意思。

没办法,晋国周边戎狄太多,戎狄真不是好惹的,你不杀他,他就要杀你。

晋国的历史其实就是和戎狄交战的铁血史,晋国人其实就是一个战斗民族。

晋国自建国后,由于和周天子血缘近,地盘又和周王朝离得近,因此一直都是周朝最忠心、最紧密的诸侯国之一,周天子打仗基本都会带上晋国,晋国也一直跟在周朝后面稳稳当当过了两百多年,基本没出什么大事。

直到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在位期间,出了件有意思的事。

04

最有讲究的名字

晋穆侯在位期间正是周宣王时期,周宣王频繁对外用兵,晋穆侯也经常奉命出征。

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晋穆侯接到周宣王的命令,让他率军随王讨伐条戎。

天子发话了,晋穆侯只能率军前去应战,这次大战周宣王和晋穆侯惨败而归,晋穆侯深以此战为耻。

正好这个时候他的妻子齐姜(齐国公主)给他生下了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于是晋穆侯便为他取名为“仇”。

这名字本来也没啥,表示晋穆侯不忘条戎失败之耻而已,战斗民族嘛,就是知耻而后勇。

晋穆侯十年(公元前802年),晋穆侯率军讨伐北戎,这次晋穆侯大获全胜。

巧的是齐姜又给他生下第二个儿子,人逢喜事精神爽,于是晋穆侯便为这个儿子起名为“成师”,成师就是打了胜战的军队的意思,也有成全他之意。

嫡长子叫仇,次子叫成师,一个是好名字,一个是坏名字。

当时的晋国大夫师服就觉得不对,他觉得长子应该叫好名字,次子应该叫坏名字。

师服这人精通古乐,谙熟礼仪,一直主张长幼尊卑,就连名字也是这样。

搁今天看,师服这就是小题大做,吃饱了撑的。

可在当时以礼治天下的西周,长幼尊卑就是当时的礼。

“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于是,师服仅仅就通过这两个名字,预言晋国将会有大乱,这两兄弟日后将会出事。

不幸的是,日后果然被他言中。

更不幸的是,兄弟俩还没出事,跳出个叔叔搞事情了。

05

最强复仇

常年的战争让晋国成为一个近乎于军国主义的国家,战争融入每一个晋国人的骨血里。

与之相应的是,军队具有很高的权威。

晋穆侯在位时,他的弟弟晋殇叔多次协助晋穆侯征战四方,常年领兵在外,因此掌握了晋国巨大的权力。

枪杆子里出政权,晋穆侯一死,晋殇叔直接在军中自立为君,第一次被打破晋国嫡长子继承制,夺取了本应属于太子仇的晋国国君之位。

太子仇创造一个尴尬的记录,他是晋国第一个没有顺利继位的太子。

太子仇不傻,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抗衡手握重兵的叔叔,呆在晋国就是死路一条,他果断选择跑路。

但是,太子仇他还是有信心拿回自己的国君之位,因为他才是天经地义的晋国国君,晋殇叔篡位是对周王室的不敬,对礼法的践踏。

于是,他想让周宣王为自己主持公道。可当他满怀信心的去求见周宣王,出兵帮他夺回君位时。

太子仇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地带着刻骨铭心的仇恨离去。

人如其名,他恨自己的叔叔,他更恨见死不救的周宣王,逃亡的每一天,都让他心中的仇恨与日倍增。

但太子仇没有放弃,天若弃我,我必逆天!

从这一刻起,太子仇以仇恨之名,只为自己而战。

太子仇在失去周宣王的支持以后,决心积蓄力量,收拢晋国军队中愿意向自己效忠的旧部。

但是他还必须隐忍,因为一旦他贸然行事,他将面临周宣王和晋殇叔的共同打击,而这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上天总是会眷顾那些不抛弃不放弃的人。

晋殇叔三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就在太子仇逃出晋国的第三年,周宣王去世,太子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此时的周天子早已经不太能威慑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开始因此生乱。

太子仇终于不用再顾忌周天子的干涉了。

他将和自己的叔叔迎来最后的复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晋殇叔四年(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领其追随者成功袭杀晋殇叔,太子仇自立为晋君,这就是晋文侯(注:是晋文侯不是晋文公),晋文侯夺回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君位。

这是一次干脆利落、快意恩仇的复仇。

史记记载也很简单,以至于晋殇叔连个名字都没能留下来。

“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var1]

06

最强君主

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有数的明君,励精图治,广招英才,君明臣贤,政治清明。

晋国在他的领导下国力蒸蒸日上,迅速崛起,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让晋国一举成为当时天下几个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为日后晋国称霸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且与日薄西山的西周王朝相比,此时的晋国有如新生的太阳,焕发勃勃生机。

因此,当时有很多人才前来投靠晋国,比如赵氏当家人赵叔带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奔的晋文侯。

而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晋文后兢兢业业地为新继位的周幽王服务,慢慢地扩张自己的地盘和军队。

[var1]

晋文侯十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太子宜臼被废。

太子宜臼外公申侯联合犬戎人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

而此时周幽王的余党虢石父又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王子余臣(一说是周幽王的弟弟),史称周携王

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称王,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情形。

而晋文侯该怎么选择呢?

其实从个人的情感来说,晋文侯可能更倾向于周平王。

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和周平王都是被废过的太子。

但是,从现实来看。周平王毕竟是废太子,又有着弑父夺位的名声。

反观周携王,这个人有西周股肱之臣虢公的辅佐,他比周平王更具法理,而且实力更强。

晋文侯没有被情感冲昏头脑,他决定不轻易站队,同时也不轻易得罪他们,任凭平王和携王怎么争斗,我自左右逢源,利益至上。

可是,你不找他,他来找你。

已经无法在镐京立足的周平王就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邑。但此时周平王实力实在太过于薄弱,已经不能独自完成迁都之举。

他得找帮手。

周平王首先找来秦襄公,承诺把关中之地封赏给他,而且赐予诸侯的身份。用这些来换取秦国对自己的承认;

这时,周平王的外公申侯还把自己另一个女婿郑武公拉了过来,让郑国继续拥有三公的地位。

最后一个就是新兴的强国晋国,周平王马上向晋文侯抛来了橄榄枝。

晋文侯看出了周平王的意图,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现在支持周平王的诸侯并不多,几乎没什么人去朝见他。

而这个东迁的计划,没什么危险,也不费事。晋文侯以惊人的政治敏锐度,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合力勤王。

晋文侯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在晋、郑、秦、卫四国的护驾下,迁都至洛邑。

[var1]

落难的凤凰不如鸡,此时的周平王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

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

乱世强为王,晋、郑、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春秋乱世就此拉开序幕。

07

最明智的抉择

因为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晋文侯在周平王那里拿足了好处。

可他面对新邻居周携王,他也是恭敬有加。

周携王干什么,他都不会跳出来反对,反而处处逢迎。

他打着受天子之命的旗号,开始扩充势力,要打支持周平王的势力,他就打着周携王的旗号;要打支持周携王的势力,他又假借周平王的名义。

偏偏晋文侯越打越强,两个周天子都不敢得罪他。

但是,晋文侯没有被眼前的小利所蒙蔽双眼,一味地脚踩两只船,这总有要翻船的时候。

他打定主意,关键时刻要从中选择一个天子。

周携王已经能够控制一些诸侯国的决策和军事行动了。

对比压迫力日渐增强的周携王,再看一下被郑国把持朝政的周平王。两个周天子,一个是不受控制的威胁,一个是手里操控的提线木偶。

这种选择很容易就能做出来,雪中送炭可比锦上添花强得多。

晋文侯三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做出了最终的选择,他倒戈一击,率军帮助周平王杀死周携王,结束周王室长达二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稳定东周初年的局势,史称“文侯勤王”。

这一刻,其实没有正义可言,也绝非感情用事,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而已。

但是,晋文侯足够强,他的选择是决定性的,周平王再愤恨于晋文侯之前的左右投机,此时也只能对他毕恭毕敬。

因为,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晋文侯的鼎力相助,周平王压根就无法坐稳天子之位,新建立的东周也没法暂时恢复稳定,晋文侯就是再造周朝的大功臣,像当初周公旦一样辅佐周平王。

因此,周平王为嘉奖晋文侯之功,作《文侯之命》一文,并赐晋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张,彤矢一百,卢弓一张,卢矢一百,马四匹”,赞扬晋文侯是促成他安于王位的人,勉励晋文侯能像周文王、周武王时的贤哲们一样尽心辅佐王室,继承列祖列宗的美德,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因此《国语》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给了晋文侯很高的评价:

“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定天子用得妙,一方面承认晋文侯鼎立天子、拨乱反正之功,另一方面又指出晋文侯选择谁,谁就是天子。

其实吧,这些口头表扬就跟小学生得小红花一样,中看不中用,名声好听点而已。

从此,他要打谁都名正言顺,他打人,不是打人,是奉天子之命,讨伐不臣,至于臣不臣,由他说了算!

凭借这个便利,晋文侯在汾水流域大肆扩张晋国疆土,而且还是合法的。

晋文侯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狠角色!

照着这个节奏下去,晋国将成为春秋初期的霸主。

可惜天不假年,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国一代英主晋文侯去世,其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

就是在晋昭侯在位时间,爆发了一场长达67的大内乱,这成内乱不仅让晋国错失称霸机会,更让晋文侯子孙被屠杀殆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欢迎收看下期。

更多文章

  • 孔子遇到1个难题,3000弟子72贤人,不如1个马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闲来无事,心血来潮想种几亩地,就去请教老师怎样才能种好地。孔夫子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说:种地这种事情,我不如老农民。等到樊迟走了,孔子就戳起了樊迟的脊梁骨,说这孩子不开窍,大学问不求甚解却问种地。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都是“上位者”,都是精英,只要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尊重

  • 吕布不是一无是处的有勇无谋的狗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吕布是真的有勇无谋吗,吕布有勇无谋完整视频,描写吕布有勇无谋

    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吕布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有影响的英雄,和人们心目中的武夫的形象不同,吕布最先在丁原手下混的时候,其身份不是战将,而是主簿,这是一个文职人员干的差事,这说明,吕布不应该是没有文化的人。而且,从董卓对他收买的情况看,他这个主簿的地位和名气在丁原那,应该是很高的,不然,董卓不会放着

  • 孔子的得意大弟子竟然差点给自己提前办了丧事,简直荒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子简介,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什么服丧,孔子说食色性也

    在孔子所有的学生当中,子路挨骂应该算是最多的了,不过也没办法,谁让他是大弟子呢,不骂他骂谁,不过作为一个直性子,子路在求学阶段,做事不爱过脑子,这也差点酿成一次大祸。[var1]有一次,孔子病了,并且还病得不轻。子路知道了,作为一个急性子,看到老师病的这么厉害,脑子里直接就慌了。不知道哪根筋没放对,

  • 孔子斩了同样开私塾的对手理由还特别让人折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孔子是开创私塾的第一人吗,孔子金言10句,孔子说三种人不可交

    [var1]配图蔡志忠1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叫少正卯的大V设坛讲学,因为能言善辩,吸引了不少粉丝。包括孔夫子门下不少学员,也都无数次被吸引过去。后来,孔夫子升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刑狱,一上任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并在宫门之外,当着大庭广众砍了他的脑袋。当时,孔夫子的学生子贡进言到:“少正卯可是咱们鲁国的大V

  • 被汉武帝打得元气大伤的匈奴,在东汉初期是什么状态?差点没挺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匈奴成长史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非常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7、8世纪,匈奴人便开始在北境驻扎,建立各个部落,开始繁衍生息。只是那个时候,部落之间只是简单的契约关系,并没有真正将对方视为生死兄弟。俗话说的好:人多好办事。即便不是一条心,部落们抱团在一起也总能获得一些战利品和补给。随着时间的推移,匈

  • 孔子在山西竟然长成这副模样?网友惊呼,这是煤老板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孔子祖籍山西哪里人,孔子的真实图片,山东人和孔子的关系

    可在我国山西中部,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庙,里面供着一位比非洲黑人还要黑的孔子雕像。这绝不是后人恶搞,或者是工匠滥竽充数,而是一尊货真价实的孔子雕像,比山东孔庙如今立着的孔子雕像还要真。原因很简单,孔庙的雕像历史上曾经被损毁过,而这尊黑孔子像,已经存世500余年,是现今保存最久的孔子雕像。[var1]

  • 司马懿:“你才灭了七家,还差一家”曹操干儿子:“难道是我自己?”“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东征西伐,平定天下,有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爱好,那就是抢别人的老婆。不过平心而论,曹操对半路嫁给他的女人都还不错,不但给她们荣华富贵,而且让她们的前夫留下的孩子也享受很高级的待遇。基本上让这些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儿子曹丕、曹植他们一起学习生活,一视到仁。算作为下一代接班人来培养,其中比较有名的如何晏、

  • 孔子的神准预言,令亿万国人惊呆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子简介,让人惊呆的预言,孔子预言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孔子集语》记载了一段奇闻:宋国有一户人家,喜欢施行仁义,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出手相救,接连三代都是如此。按说热衷慈善事业的人家应当顺顺利利的,不成想有一年,这户人家却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天,这户人家一头黑牛不知是咋回事儿,竟然生下一头白色的小牛犊。家里人感到奇怪,不知是吉是凶,就向有学问的孔子请教。

  • 坐拥徐州六郡的刘备也很有实力,为什么会被吕布一波全打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刘备是怎么通过一个徐州,让默默无闻的自己一下子天下闻名,成为袁绍、曹操的座上客。而刘备曾经拥有徐州六郡,怎么就一夜之间就被吕布轻易的拿下。徐州,怎么变成刘备人生的关键?1)苦逼的陶谦,抱大腿也会出事!陶谦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很牛掰的人。公元132年,陶谦出生在丹阳郡,今天的安徽宣城。

  • 是什么,让聪明的李斯不帮英明的扶苏,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斯的长子任职三川守,几个儿子都娶了公主为妻,而几个女儿都嫁给了诸公子。这“诸公子”极有可能包括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换句话说,李斯极有可能就是扶苏的老丈人。李斯为何没有帮助疑似女婿的扶苏,而选择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