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为何要赐伤太平公主?只因姑姑太厉害

李隆基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为何要赐伤太平公主?只因姑姑太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364 更新时间:2024/1/22 18:30:38

作为深得女皇武则天真传的人,无论是先天遗传的强势性格,还是后天养成的心机、智慧和谋略,她丝毫不亚于其母武则天。

这样的人放在身边,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爆发的危险。

而且,李隆基赐伤太平公主的过程并不轻松,而是费了很大一番周折。

与姑母强强联手到反目成仇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初二,唐中宗李显在吃了老婆韦后递来的一碗汤饼之后,忽然七窍流血,不一会儿便暴卒于太极宫神龙殿。

中宗伤后,韦后秘不发丧。

次日,在她的运作下,一份由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联手炮制的“天子遗诏”出炉:“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

六月初四,韦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宣布中宗李显驾崩的消息,同时发布所谓的李显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由韦后临朝摄政,并大赦天下,改元唐隆。

六月初七,太子李重茂登基,尊韦后为皇太后。

然而,尽管贵为皇太后,但这对于野心勃勃的韦后来说,显然不够,她内心想要的,是那顶九五至尊的帽子。

不过,她的这个梦想注定不可能实现了。因为有两个人挡在了她的面前。

一个是太平公主。

一个是临淄王李隆基。

先说李隆基,从小见识了政治残酷性的他,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许多丛林生存的法则,也谙熟了各种权力斗争的路数和技巧。他深知,要想在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中生存发展、并且出人头地,就必须随时做好武力相争的准备。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所以,从十七八岁起,在朝中任职的李隆基便一直不遗余力地暗中打造自己的势力,至景龙四年夏天,二十六岁的李隆基已经成功打造了一个完全忠于自己的势力集团。

对李隆基来说,这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它将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发挥极其新的的作用。

再说太平公主,这是一位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女人,她不仅经历了帝国高层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更是亲自参与了神龙政变,从中获取了极大的功勋和威望。

因此,就连韦后和安乐公主也惧她三分。

而使这两位猛人强强联合在一起的原因,则来自于韦后一次愚蠢的决定。

在唐中宗李显伤后不到十天,宰相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以及以韦温为首的韦后一党,便不断呈上密奏,劝说韦后像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帝。

对于这些人的鼓动,韦后并没有拒绝,她自认为大权在握,此时的唐帝国已经在她的股掌之中,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谁也奈何不了他。

于是,在她的授意下,其心腹集团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策划。为了韦后能够顺利登基,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然而,计划却被一个名叫普润的和尚报告给了李隆基,李隆基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万一真让韦后窜唐成功,那还有他们李家的好果子吃吗?

所以,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

首先,他将自己的培植的武装力量聚拢了起来,找到了掌握禁军的新的人物葛福顺和陈玄礼等人,向他们说明了此事的利害,而这些人对韦后也早已是不满,纷纷宣誓效忠于李隆基。

其二,他找上姑母太平公主,力邀她加入自己的阵营。

李隆基的到来,虽说让太平公主大为惊讶,但她还是对自己的这个侄子的想法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和支持。同时她还表示,必要时也可以让自己的儿子薛崇简出面,和李隆基联手行动,她本人则负责在幕后出谋划策,帮他们制定政变方案。

就这样,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强强联手下,一场捍卫李唐的绝地反击战即将打响。

而此刻的韦后还依然沉浸在她的女皇梦中无法自拔。

不过,她将很快从梦中醒过来。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夜,随着李隆基的一声令下,在葛福顺的带领下,禁军直扑太极宫,诛杀韦后及其党羽。

一番战斗下来,韦后被害,她的党羽也被悉数消灭。

韦氏集团被铲除后,在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的拥立下,相王李旦再次登基称帝。

李旦登基后,李隆基大哥李成器主动放弃太子之位,将东宫之位让给了居功至伟的李隆基。

就这样,几乎没费什么周折,李隆基就成了大唐帝国的皇太子。

此时此刻,一条通往天子宝座的红毯已经在他的脚下铺开。然而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障碍也挡在了他的脚下。

这个障碍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姑姑太平公主。

事实上,从李旦登基的第一天起,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博弈就已经开始了。

唐隆政变后,以萧至忠和崔湜为首的一帮原本依附于韦后的成员已经被逐出了朝廷,可这帮官场老狐狸并没有轻易认栽。以他们从政多年的政治经验,很快便察觉到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矛盾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机会。他们相信,只要背靠太平公主这颗大树,有朝一日,他们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所以,尽管朝廷对他们下了贬谪令,但这些人就是赖着不走,而是一个个削尖脑袋,着急慌忙地往太平公主府上跑。

对于这些人的到来,韦后照单全收,并极力向睿宗施压,迫使睿宗重新用了这批人,他们一个个摇身一变,从阶下囚一跃成为各部门的实权人物。

对于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李隆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在被立为太子后,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火速提拔了两个官员,把他们从地方调入了2023,一举让他们位列宰相班子。

这两个人,一个叫姚崇,一个叫宋璟。

他们一上任,立刻对朝廷上上下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化。在他们的整饬下,帝国政坛立刻出现了一派拨乱反正的气象。这也让他们在朝野上下获得了极大的威望,得到了广泛的拥护。

紧接着,在李隆基的授意下,他们又把矛头对准了同为宰相的萧至忠等人,也就是太平公主的人。

在他们的联手打击下,仅仅过了数日,刚被起用没几天的萧至忠等人,再次遭到了贬谪。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第一回合较量,以李隆基的完胜而告终。

但太平公主这样的人,绝不会轻易认输,更大的困难还在等着李隆基。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从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太平公主就吃不好睡不好。为了尽快扳倒自己的这个侄子,她将主意打在了李隆基的庶出身份上。

太平公主相信,只要她抓住这个软肋,就完全有可能把李隆基从储君的位子上弄下来。

为此,她开始在朝野上下散布舆论,说李隆基不是嫡长子,没有资格立为太子。在太平公主看来,只要把李隆基废掉,再立一个比较柔弱的太子,她就可以大权在握,甚至可以独断朝纲。

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姿态,睿宗李旦心里老不舒服了。从登基的那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了个底线,那就是无论儿子和妹妹如何争权夺利,她都要在双方之间保持平衡。

可现在太平公主要打破这种平衡,这让他很是不爽。于是专门颁发了一道诏书,下令任何人都不准再谈论废立太子之事。

与此同时,李隆基也没闲着,面对姑母的种种手段,他行事可谓是万分小心,中规中矩。最后,频频出手的太平公主却伤不到李隆基的半分毫毛,这让她大为恼火,索性决定跟李隆基公开摊牌。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正月, 太平公主乘车辇进入皇城的光范门后,突然将一帮宰相堵在路上,迫使这些人一起出面,敦促睿宗废立太子。

任谁也没有想到,太平公主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摊牌。宰相们一个个脸色煞白,半晌无语。

最后,还是一个人开口打破了平静,此人正是宋璟。他迎着太平公主倨傲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说道:“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

一番话,将太平公主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拂袖而去。

随后,宋璟和姚崇又向睿宗建议:“为了大唐江山的稳定,应将他的几个兄弟外放刺史,同时解除儿子们的兵权。此外,最新的的是将太平公主迁出京师,安置在东都。”

睿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但只是宣布将诸王、驸马的兵权剥夺或者让他们改任其他官职,而对太平公主并未处置。

因为他不愿在这二人之间打破平衡。

但是,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让他大动肝火的事情,迫使他一怒之下终于对太平公主出手了。

一天, 一个宫廷术士告诉睿宗,说最近天象异常,“五日之内急兵入宫。”

李旦闻言,大为惊讶,眼下太平公主和三郎李隆基的矛盾愈演愈烈,若他们之间有人发动政变,后果将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他立马召集几个宰辅大臣,向他们说了术士的预言,命他们一定要严加戒备,以防不测。然而,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张说却告诉他:“如此耸人听闻的言论,一定是小人企图离间东宫。臣请求陛下让太子监国,流言必定平息。”

姚崇也赶紧说道:“张说所言,是安定社稷的上上之策。”

李旦一听,恍然大悟!

原来,捏造谣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而她的目的,就是借谣言离间他们的父子之情,进而迫使他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用心何其歹毒!

于是,他下令将太平公主逐出长安,迁往蒲州安置。

与此同时,他又发布太子监国的命令,宣布凡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以及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全部交由太子处决。

接到驱逐令的那一刻,太平公主是彻底傻眼了,她千算万算,没想到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过,对于太平公主来说,她可以走,但想要让她走的心甘情愿,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她必须给李隆基一点颜色瞧瞧。

于是,临走之前,他来到自己这个侄子府上,对着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说,这是李隆基第一次领教他这个姑姑的狠戾与强悍。碍于颜面,尽管被姑母破口大说,他也一直一言未发。

太平公主走后不久,睿宗李旦便萌生了退意,决定将皇位传给李隆基,但李隆基深知,现在还不是继位的时候。原因很简单,太平公主虽然人在蒲州,但她在朝中的影响力却是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朝中依旧遍布着她的党羽,甚至连东宫也充斥着她的耳目,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贸然登基,对他来说完全不利。

所以,为了让睿宗心甘情愿把皇位传给他,他必须要做一件事。

于是,李隆基告诉睿宗,请求将太平公主召还京师。

面对太子的仁孝之心,李旦大为感动。当初一气之下将太平公主逐到蒲州,他本就心怀愧疚,如今太子主动提议,他当然是倍感欣慰。

就这样,在第二年五月,太平公主离开长安仅仅三个月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一颗彗星划破大唐帝国长空,太平公主望着苍穹,找来占星师,对他说道:“这是一颗灾星,它的出现意味着皇上将被废黜,天下将有新君!太子将要取代圣上,自立为天子!因此,你应该入宫面圣,将这一切告诉皇上。”

面对太平公主近乎咆哮式的言论,占星师一刻也没有耽搁,将太平公主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了李旦。

李旦听完,如释重负地出了口气,说道:“把皇位传给有德之人,就可以避免这场灾难,朕已经决定了,将皇位传给有德之人!”

谁才是有德之人?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除了李隆基还能有谁!

当占星师把话传到太平公主的耳朵后,她几乎当场晕厥,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和侄子斗了这么久,到头来居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促使李旦下定了传位于太子的决心,以至于把李隆基亲手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这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为了弥补她这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太平公主立即入宫面圣,同时调用她在朝中的势力,拼命向睿宗劝谏,请他收回成命,然而决心已定的睿宗根本不为所动。

延和元年农历八月初三,李旦将皇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唐玄宗。

李隆基虽然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位,表面上了成了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但事实上他的力量非常弱,跟太平公主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像姚崇、宋璟这些能人,在他和太平公主之前的斗争中,一一被贬出了朝廷,没有自己的心腹班子,他这个皇帝随时都有夭折的危险。

不过,李隆基这人运气不是一般的好,虽然他眼下势力弱小,但他跟前却隐藏着一位能人,此人便是时任中书侍郎的王琚,正是在他的鼓动下,李隆基才下定了斩草除根的决心。

姑侄巅峰对决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夏,王琚根据搜集到的种种信息判断,一场由太平公主主导的军事政变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中了,因为据可靠情报显示,太平公主已经收买了禁军的两位高级将领,分别是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右羽林将军李慈。

王琚意识到太平一党有可能随时动手。因此,他必须说服天子先下手为强。

然而,面对王琚的劝说,李隆基在这关键时刻却犹豫了,倒不是他念及姑侄之情,而是一旦将太平公主诛杀,他向自己的父亲李旦如何交代?

面对天子的优柔寡断,一个叫崔日用的人对他说道:“天子之孝,在于安定天下。倘若奸人得志,则社稷难以接受如同废墟,到时候陛下到哪里去尽孝?请陛下不要再犹豫了。”

形势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李隆基不得已下了动手的决心。

就在李隆基积极行动起来的同时,太平一党也加紧了密谋。

为此,太平公主联合亲信密谋,制定了两个对付李隆基的行动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派人暗杀。

太平公主曾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一个姓元的宫女。平时李隆基经常让御膳房熬制一种叫“赤箭粉”的补药,宫女元氏专门负责进献汤药。太平公主决定利用这条内线,让元氏在汤药中下毒,陷害李隆基。

第二个方案:发动政变。

这个计划是建立在第一个计划之上的,一旦第一个计划失败,就兵分两路,一路由常元楷和李慈率领,杀入武德殿,诛杀李隆基;一路由她的四个心腹宰相率领在南衙响应,控制新的的机联系统。

按照事情的发展来看,第一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太平公主决定执行第二个方案。

她将政变的时间定在了先天二年七月初四。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计划,却被自己的心腹—宰相魏知古全盘获悉了。更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这个魏知古竟然将自己的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隆基。

李隆基得知这一切后,于七月初三向亲信发出了行动指令。

首先,他让龙武将军王毛仲率三百余名士兵埋伏在虔化门,同时发出一道敕书,紧急召见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右羽林将军李慈。常、李二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计划已经泄露,于是大摇大摆、毫无防备地进了宫。不过,他们的生命随着到达虔化门时戛然而止,被王毛仲率兵砍杀。

这样一来,禁军就彻底落在了李隆基手中。随后,李隆基亲自出马,与王琚、王毛仲等十余个亲信从武德殿一路冲进朝堂,迅速捕杀了萧至忠等太平公主的心腹。

在铲除太平一党的同时,李隆基又命宰相郭元振令率一路人马,直奔太上皇李旦的寝宫。

当李旦得知这一切后,他才明白,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目的就是铲除太平公主,迫使他李旦放权。

可事已至此,他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当真郭元振的面,发布了一道诰命,宣布萧至忠等人阴谋作乱,罪大恶极,已被皇帝依法诛杀;同时宣布大赦天下,唯参与逆乱的人一律不赦。

太平公主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她竟然会败得这么惨。眼下大势已去,她只好逃出长安,躲进了终南山的一座寺院,在这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

第三天傍晚,夕阳将落之时,太平公主登上了寺院旁的一座悬崖。

她在那里站立了良久,直到太阳落山,他才木然转身,缓缓地向着来时路走去。

次日,她回到了长安。不过,她前脚刚进入府门,李隆基的赐伤诏书后脚就到了。

至此,这位曾在帝国朝堂上呼风唤雨的女强人,生命走到了终点,自缢身亡。

结语

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惊心动魄的斗争来看,这位继承了武则天手段的太平公主是何等的厉害,李隆基只要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以,这样的人只有伤了,李隆基才会觉得安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曾盛极世界,为何才持续了276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最鼎盛的年份,明朝灭亡时的历史变迁,明朝为什么还能撑300年不灭

    原因一:统治者无能想要发展得越来越好,就需要拥有一个能够治国安邦的统治者。倘若统治者平庸无能,国家自然不会有什么太好的发展。想要知道明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大家不妨研究一下明朝的历代统治者。明朝成立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等人都算得上是颇有天赋的人才,他们懂得该如何治国平天下,他们知道如何让明朝的实力更

  • 一代英主李世民伤亡真相令人尴尬,专家伤的太愚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即位之初年轻有为,对所谓的长生不老之事嗤之以鼻。不过有意思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世民也迷上了丹药,也想要追求长生不老,整天服用水银硫磺等化学物品。那么,为什么李世民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原因很简单:“怕伤”!历史上但凡高居皇位的人,有几个不是畏惧生伤,哪个不想延年增寿。尤其是李世民晚年经历太子谋

  • 赵匡胤问道士:你给算算朕还能活多少年?道士:陛下活不过今年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唐末五代十国鼎立,混战不断,赵匡胤征程不断,于一生戎马中结束了近七十年的混乱,完成了整个华夏地区的统一。赵匡胤为饱受战争摧残的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定、可靠的生产生活环境,仅这一点便能让其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历史上也多是其积极评价,他出色军事才能,政治权谋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与赵匡胤生平相关的事件诞

  • 李白的《侠客行》大家都知道,晚唐还有一篇《侠客行》,却不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非窃贼谁夜行,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海波分作两处生。海鲸分海减海力,侠客有谋人不测,三尺铁蛇延二国。——唐 元稹《杂曲歌辞·侠客行》写了一个侠客不怕死,只要事情能办成,事成之后爷留名!“老子不是贼,为啥要夜行?”此人光天化日杀袁盎,四通八达大路上。吓得袁氏

  • 打败薛仁贵,全歼十万唐军,此人让唐朝畏惧三十年,无人能敌 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99年,武则天采用谋臣的建议,用一招离间计,成功挑拨吐蕃王族与论钦陵离心。面对吐蕃王族突然发难。论钦陵毫无准备,兵败身伤。论钦陵伤后,吐蕃无将可用,军队一蹶不振,兵败如山倒,国力迅速衰败。武周久视元年,周朝扬眉吐气,对吐蕃作战六战六捷,吐蕃再无力发起对外战争。论钦陵曾是大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他在

  • 精忠报国的岳飞,视名利为尘土,却还是难逃一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绍兴十一年(1141),经过郾城、颍昌两场大战告胜之后,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与金兵的战役中越战越勇,大有势如破竹、直逼金军老巢之势,也打得金兀术的军队毫无招架之力,眼看就已经被逼得要退守黄河以北的河北地区。然而这时,朝廷的十二道金牌御令却呼涌而来,把正要一举突破金兵的岳飞全军上下

  • 元朝建立后,达鲁花赤以外的投下官员皆被罢黜,任命方式发生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投下达鲁花赤一职本为宗王方便对五户丝食邑地区的直接管理而设,其早期的任命多以宗王意志为转移,基本上都是任命自己的亲信随从,代表宗王直接行使封君权力。元朝建立后,除罢黜达鲁花赤以外的其他食邑官员外,还规定投下达鲁花赤需要得到朝廷的任命方可就任,以此限制宗王对食邑的权力,当然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二者针对达

  • 大唐时,国外进贡两个绝色女子,唐高宗宠幸后吓得将其关进了笼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高宗身高,唐高宗高阳公主简介,唐朝皇家故事

    唐朝全盛时期在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上都有着很强的实力,引来周边属国的争相示好,都想和大唐建立友好的联系。当时来访唐朝的藩属国每年都会向我们进贡奇珍异宝,作为藩属国之一的国外也是经常进贡。在唐高宗时期,国外就向李治进贡了两位国内顶尖的绝色女子,可是在宠幸完的第二天李治就下令把她们关进了笼子,这是因为

  • 助纣为虐成鹰犬、以夏变夷求富贵——记叛投西夏的北宋士人张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错失良机后,经过李继迁、李德明父子两代的经营,党项人在银夏统治已深入人心,更何况继承父祖基业的李元昊,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大宋西北边境从此永无宁日、陕西腹地也在其威胁之中……不过党项毕竟是一个文化、科技落后的部族,虽然也学着汉人的方式建制称号,但总是未脱散漫习气,本来还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王国。

  • 唐朝有一群特殊的奴隶 “昆仑奴”,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昆仑有奴,昆仑奴磨勒事件,唐朝广州昆仑奴的后代

    在唐朝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外国人,其中有也有黑人,不过大多数都属奴隶,大家都知道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最为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之一,当时的唐朝极为开放,所以来了不少外国人,当时的人将黑人奴隶称为“昆仑奴”,以拥有昆仑奴为荣其实昆仑奴,就是古代我国的异族奴隶,肤色黑。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也称为尼格利陀人(N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