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
李渊登基后不久就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且着重培养,为了让他能拥有治国伟略,也把大量国家要务交予李建成处理积攒经验,“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同一时期李世民则掩藏锋芒,私下招贤纳士,并未引起李建成警觉,但是李世民如果想要取代长子李建成继位就必须除掉李建成。
武德五年起双方矛盾激发甚至毫不掩饰,这是因为李世民在战争中立下不少战功,军心民心皆有拥护者,这对太子身份的李建成来说是威胁。魏征建议李建成亲征,借此发展军中势力增获民心。李建成又借着后宫的支持得到“东宫慈爱”的好名声,在自己的势力成形后就开始处处打压李世民一党,驱逐房玄龄杜如晦,调离尉迟敬德,以突厥寇边为契机征调李世民兵马增强自己的军队。
此外,古代相信人间王朝的命数可通过天象窥测,“太白经天”第二次出现在李世民的领域,百姓深信这是“天命所归”,李世民也可以借此是民意、是天意安排发动政变,因此“太白经天”也成了宣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玄武门之变奠定了李世民继承大统的基础,在李元吉进一步瓜分兵权时先下手为强,消灭了李建成、李元吉两位皇位竞争对手,逼迫李渊让他成为皇位的唯一继承人,也开启了唐朝繁荣鼎盛的贞观之治。
父子生嫌
李渊对李世民态度的转变发生在东都之役。《唐书》说太原造反(又称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允诺李世民事成后就立他为太子,但事成之后李渊却犹豫不决,所以李建成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态度加速了儿子间兵戎相见。但《唐创业起居注》又记载太原起兵是李世民及其谋臣策划、催动。不过至少从《唐书》和李世民的功勋不难看出李世民的的智谋和才能。
功高震主,是父子也是君臣,皇帝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现象,李世民手握重兵也让李渊忌惮,李世民以洛阳为中心开办“开文学馆”且迅速发展,李渊曾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平衡势力
李渊统治期间国政相当紊乱,不仅外有隋朝残余力量,内部政治也不同统一,帝都长安本应“非天子禁军而不处”,但实际上却有李渊的禁军、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的府兵、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兵三股军事力量,而且三者中以太子和齐王最强,李渊的进军最弱,太子和齐王死于政变中,李渊身边连通道确切信息的亲卫都没有。
所以政变以前,李渊虽然偏向太子多一些,但总体上也还算站在中立位置,可以让三方达到以李渊为共主的暂时平衡,李渊失去李建成或李世民任何一方,李渊都会陷入无力自保的危险境地,但是对于权力的争夺是无休止的,李世民获胜是实力,平衡被打破,李渊也无能为力,只能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