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宁远,传说中袁崇焕炮薨努尔哈赤的地方

宁远,传说中袁崇焕炮薨努尔哈赤的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646 更新时间:2024/1/22 22:10:38

明朝中后期,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崛起了,从一盘散沙变成了强大的统一武装集团,其首领叫做努尔哈赤。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正式对大明宣战,努尔哈赤仅用了三年时间,先后占领抚顺、铁岭、开原、辽阳和沈阳等重镇,期间的萨尔浒大战把当时明朝最能打的几位将领都收拾了,辽西走廊以东完全成了女真人的天下。

好在大明朝还有位孙承宗,在此危情时刻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来到山海关,用三年时间沿着辽西走廊打造了山海关-宁远-锦州防御体系,即“关宁锦防线”,不但稳住了阵脚,还步步为营收复了大片土地,弄得努尔哈赤即恼火又无奈。到了天五年(1625)十月,努尔哈赤乐了,他得到了一个消息,孙承宗辞职走了,努尔哈赤敏锐的军事嗅觉立即做出决定,准备开战。或许是努尔哈赤太高兴了,转过年的春节期间整个部族消耗很大,再不出去抢票大的连锅都揭不开,于是正月十四带着全部的六万军队出征了,连元宵节都不过了。

孙承宗的辞职是种无奈,东林党被魏忠贤一伙彻底收拾了,然后几十个言官不断拿辽东战局说事且日夜不停告黑状,老孙撑不住了。继任者是个叫做高第的,是阉党的人,不仅没本事,而且胆子很小,到任后立即下令把山海关外的所有据点全部撤走。他的胆小并非出于怕死,而是前任花钱太多被弹劾而辞职,毕竟朝廷没钱,所以节省开支是必要的。高第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但有一个人没有撤退,他的官职是宁前道(四品),名字叫做袁崇焕;他决心带领一万多手下坚守自己的防区宁远城。

天启六年(1626)正月廿三,努尔哈赤的大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等沿线据点到了宁远城下,竟然发现此城尚有守军。劝降未果,女真军队于次日晨开始攻城,但等待他们的是种可怕的武器:威力巨大的纯进口“红夷大炮”。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明季北略》有这样的记载:“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凭着进口大炮、坚固城墙和将士用命,袁崇焕坚守了一天一夜,但宁远城池也几乎被打成了废品。如此下去,城破只是个时间问题。然而第二天,即正月廿五,某门红夷大炮打出了幸运的一炮。《石匮书后集》有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这应该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不仅坐在黄色帐子里,而且其中弹后女真人相当悲伤。关于此人的身份,明朝说是努尔哈赤,清朝却只字不提。无论如何,在那一炮之后,女真人撤退了,并在次日开始总退却。

笔者不认为黄帐中挨了一炮的大人物是努尔哈赤,毕竟他回到沈阳后还发兵打了一次蒙古,而且其死亡时间是那历史性的一炮之后八个月。笔者推测造成努尔哈赤总退却的原因是补给问题,一方面袁崇焕坚壁清野的做法让女真军无法获得及时的补充,另一方面努尔哈赤退兵后随即突袭了觉华岛(今菊花岛),那里是宁远等前线卫所的补给基地。把觉华岛之战单纯看成是女真军队的报复是不厚道的,努尔哈赤若如此睚眦必报,他一定不会走到那么强大的地步。

(宁远城隍庙,供奉的是开明大将徐达)

关宁锦防线的军需基地在山东登州,离宁远九公里的觉华岛则是前线的军需基地,这样的配置很欺负女真人,他们完全没有水军,所以这条补给线一直相当安全。但正月的觉华岛变成了例外,寒冷的气候让大海结了冰,女真军徒步跨海,屠戮了明军水师和给养部队及当地百姓共一万五千余人,没能带走的军用物资被付之一炬。《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觉华岛)我军夺濠口入,击之,遂败其兵,尽斩之。又有二营兵,立岛中山巅。我军冲入,败其兵,亦尽歼之。焚其船二千余;并所积粮刍,高与屋等者千余所”。对宁远的袁崇焕而言,他奇迹般地守住了宁远,自此声名大振。

宁远在辽代称“兴城”,明宣德三年(1428)在此设卫建城、赐名“宁远”,民国三年(1914)重新启用兴城之名,延用至今。孙承宗在天启三年就任辽东后,便着手打造关宁锦防线,领命修筑宁远城的是祖大寿。这是位高傲但有原则的老兵油子,“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不久袁崇焕到任,“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在此期间,袁崇焕与祖大寿建立了充分的互信和友谊,祖大寿成了袁崇焕最得力也最信任的部将。

宁远大战的一年半之后,皇太极们又没啥吃的了,于是大型抢劫集团卷土重来,却再度受挫于宁远、锦州;袁崇焕此番不仅继续发挥了红夷大炮的威力,其精心打造的“关宁铁骑”也小试牛刀,居然能与女真骑兵对阵野战且毫不逊色。袁崇焕不愧为合格统帅,但他的统帅能力是战术性的,不是战略型的,这也注定了他日后的悲剧。他的死,并非大明朝自毁长城,而是骄纵自取,至少笔者是这样认为。

宁远,如今的兴城,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城,不仅城墙完整,而且城内建筑、街道布局基本保持明末的风貌。这是座方形的军事城堡,当年袁崇焕带人重修城池的时候,不仅做到了城高墙厚,而且每座城门都有瓮城和突出的外延垛楼,城墙的四个角也向外延展修有角楼,等于为城墙增加了八个可以进行270度打击的“碉堡”,无怪乎彪悍的女真军始终无法突破城池。古城有四座城门: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连接东西门、南北门各有一条主街,交叉的地方是古城的地理中心,建有一座钟鼓楼。此楼平日报时,战时为瞭望楼、讯号楼和指挥中心。

笔者从南侧延辉门进入城内,宽阔的石板路两侧布满仿照明清的商铺、酒楼和钱庄。从南门到钟鼓楼不足四百米的街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高大的石制牌坊,为前文提到的祖大寿和其堂弟祖大乐的旌功牌坊。不少资料说事在崇祯帝默许下自行修建的,但笔者觉得此语不妥。明朝立石牌坊是件极为隆重、极不容易的事,特别是以道德高尚、军功政绩卓著而立石坊者,须经当地官府查核事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明末虽然皇帝和政府都惨了点儿,但体制并没有混乱,还有一大群没事找事的“言官”随时弹劾任何人,所以笔者相信祖氏兄弟的牌坊一定是皇帝恩准了的,何况牌坊最上的立匾都雕有“王音”二字。但鉴于当时朝廷的财政状况,皇帝都穷的快当裤子了,修建牌坊的银两应该是祖家自己掏的腰包。

祖家为辽东望族,是宁远人,修牌坊这样光宗耀祖的事儿当然要放在自己老家了。两座牌坊都是三柱四间五楼式的,规格是按明朝官方标准制造的。处于南侧的是当地人称为“头道牌楼”的祖大寿牌坊,系灰白花岗岩打造。上层南面刻有“忠贞胆智”四个大字,北面为“廓清之烈”四个大字;中层南北两面刻字相同“四世元戎少傅”,指祖家四世为将,即祖镇、祖仁、祖承训及祖大寿四代;第四层小字是“诰赠曾祖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原住辽阳协守副总兵打都督佥事祖承训;钦差经理辽东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大都督少傅祖大寿;所有文字均为其老长官孙承宗所题。

作为袁崇焕的铁杆儿,祖大寿在袁督师被下狱后曾率军东去,若不是狱中的袁崇焕一纸书信,祖大寿应该就反了。崇祯帝杀袁之后,相当担心这位很能打的将领再起反心,好在孙承宗再度受命镇守辽西,还能镇得住祖大寿。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命在锦州东部的大凌河筑城,却被皇太极率军包围。数次突围不成、数路援军救援未果,祖大寿在粮尽后降了皇太极。虽然祖大寿行动时杀了坚决不降的老战友、副总兵何可刚,但笔者还是认为祖大寿是“诈降”,很快他就找机会回归了大明。至今还有争议说祖大寿是“真降”,从战友到言官,那时弹劾祖大寿投降事件的奏折相当多。崇祯帝本着“人艰不拆”的胸怀信任了祖大寿,甚至笔者推测这座建于同年的牌坊就是崇祯帝为稳定祖大寿心态、也阻止别人口舌而同意打造的。

祖大寿牌坊向北不足百米,就是俗称“二道牌楼”的祖大乐牌坊,采用赭色岩石筑造,其结构与南坊大体相同。上层南面刻有“登坛骏烈”、北面刻有"元勋初锡",边款“崇祯戊寅岁次促秋吉立”,下款是“巡按辽东兵部侍郎方一藻题”;第三导小字为“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镇;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府祖仁;诰赠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承教;特晋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大乐”;中间二条石柱上刻有两副御制对联,南面为“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北面是“松槚如薪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

祖大乐起初在堂兄祖大寿的麾下,崇祯元年(1628)担任辽东前锋营东协副总兵,驻防宁远卫,同年因欠饷而爆发宁远兵变,宁城十三营俱乱,惟祖大乐一营不动。崇祯八年,祖大乐与祖宽奉调入关,归于五省卢象升麾下。在征讨流寇的作战中,祖家将和“关宁铁骑”战功显赫,其长官卢象升这样评价:“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崇祯十一年(1638),皇帝恩准其在家乡宁远建石牌坊。崇祯十三年,祖大乐随洪承畴出关,到崇祯十五年松锦大败被俘;皇太极杀了包括猛将曹变蛟在内的诸多被俘名将,但祖大乐被留下了,皇太极要利用他招降还在孤军守锦州的祖大寿。几个月后,弹尽粮绝、无计可施的祖大寿降清了,这次是真的投降了。

崇祯帝的确很勤勉、很努力,是整个大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但他生不逢时地很倒霉、很苦命,成了亡国之君。祖家两兄弟的旌功牌坊至今完好屹立在宁远城内南大街上,就算还有人去评判牌坊的主人最后降清一事,多数都冠以“顺应历史潮流”。的确,那时“投降”成了一种潮流,连洪承畴这种朝廷最倚重的高级官员都“顺应潮流”了,祖氏兄弟的“叛变”实在算不上什么。然而历史证明,当叛徒不仅同志瞧不起,连敌人也瞧不起。文天祥陆秀夫,黄道周、卢象升,他们最后的气节为后人所景仰;但洪承畴、祖氏兄弟等,笔者虽然能理解他们,但还是相当鄙视。

原作者:口罩大叔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褚遂良深得李世民怜爱,如小鸟依人;弹劾他的韦仁约是何等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褚遂良生平,褚遂良字体在线转换,褚遂良集字陋室铭

    褚遂良回京做朝官后,把韦仁约贬退出京做清水县令。有人安慰韦仁约,韦仁约回答:“我性情狂鄙,借助着强大的权力,触机便发,本应受此贬职外放。大男子处于端直律人的位置,必须无所畏惧大胆去做,不能碌碌无为来保全女子儿女。”当时武侯将军田仁会因与侍御史张仁祎联系不融洽而诬告张仁祎,高宗亲自在殿前审问张仁祎,张

  • 元承继宋金役法,有宋代役钱转化而来的科差,还有各种职役与力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金风云40,宋金兵,忽必烈的币制改革措施

    宋代役法虽承继唐时两税中的“庸钱”,但与前代役法大相径庭。前代役法“包兵役与普通力役而言;自兵役与普通力役分途,至隋唐行府兵制后,则所谓‘庸’者,惟指普通之力役(如土木运输工事之类)”。宋代所谓的役,既非兵役,也非普通的力役,且几经变动,但大抵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总结的“职役”。据《宋史·食货志

  • 李隆基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为何要赐伤太平公主?只因姑姑太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深得女皇武则天真传的人,无论是先天遗传的强势性格,还是后天养成的心机、智慧和谋略,她丝毫不亚于其母武则天。这样的人放在身边,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爆发的危险。而且,李隆基赐伤太平公主的过程并不轻松,而是费了很大一番周折。与姑母强强联手到反目成仇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初二,唐中宗李显在吃了

  • 明朝曾盛极世界,为何才持续了276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最鼎盛的年份,明朝灭亡时的历史变迁,明朝为什么还能撑300年不灭

    原因一:统治者无能想要发展得越来越好,就需要拥有一个能够治国安邦的统治者。倘若统治者平庸无能,国家自然不会有什么太好的发展。想要知道明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大家不妨研究一下明朝的历代统治者。明朝成立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等人都算得上是颇有天赋的人才,他们懂得该如何治国平天下,他们知道如何让明朝的实力更

  • 一代英主李世民伤亡真相令人尴尬,专家伤的太愚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即位之初年轻有为,对所谓的长生不老之事嗤之以鼻。不过有意思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世民也迷上了丹药,也想要追求长生不老,整天服用水银硫磺等化学物品。那么,为什么李世民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原因很简单:“怕伤”!历史上但凡高居皇位的人,有几个不是畏惧生伤,哪个不想延年增寿。尤其是李世民晚年经历太子谋

  • 赵匡胤问道士:你给算算朕还能活多少年?道士:陛下活不过今年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唐末五代十国鼎立,混战不断,赵匡胤征程不断,于一生戎马中结束了近七十年的混乱,完成了整个华夏地区的统一。赵匡胤为饱受战争摧残的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定、可靠的生产生活环境,仅这一点便能让其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历史上也多是其积极评价,他出色军事才能,政治权谋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与赵匡胤生平相关的事件诞

  • 李白的《侠客行》大家都知道,晚唐还有一篇《侠客行》,却不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非窃贼谁夜行,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海波分作两处生。海鲸分海减海力,侠客有谋人不测,三尺铁蛇延二国。——唐 元稹《杂曲歌辞·侠客行》写了一个侠客不怕死,只要事情能办成,事成之后爷留名!“老子不是贼,为啥要夜行?”此人光天化日杀袁盎,四通八达大路上。吓得袁氏

  • 打败薛仁贵,全歼十万唐军,此人让唐朝畏惧三十年,无人能敌 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99年,武则天采用谋臣的建议,用一招离间计,成功挑拨吐蕃王族与论钦陵离心。面对吐蕃王族突然发难。论钦陵毫无准备,兵败身伤。论钦陵伤后,吐蕃无将可用,军队一蹶不振,兵败如山倒,国力迅速衰败。武周久视元年,周朝扬眉吐气,对吐蕃作战六战六捷,吐蕃再无力发起对外战争。论钦陵曾是大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他在

  • 精忠报国的岳飞,视名利为尘土,却还是难逃一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绍兴十一年(1141),经过郾城、颍昌两场大战告胜之后,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与金兵的战役中越战越勇,大有势如破竹、直逼金军老巢之势,也打得金兀术的军队毫无招架之力,眼看就已经被逼得要退守黄河以北的河北地区。然而这时,朝廷的十二道金牌御令却呼涌而来,把正要一举突破金兵的岳飞全军上下

  • 元朝建立后,达鲁花赤以外的投下官员皆被罢黜,任命方式发生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投下达鲁花赤一职本为宗王方便对五户丝食邑地区的直接管理而设,其早期的任命多以宗王意志为转移,基本上都是任命自己的亲信随从,代表宗王直接行使封君权力。元朝建立后,除罢黜达鲁花赤以外的其他食邑官员外,还规定投下达鲁花赤需要得到朝廷的任命方可就任,以此限制宗王对食邑的权力,当然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二者针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