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令司马懿忌惮的三大家族(魏国四大军区的势力分布)

最令司马懿忌惮的三大家族(魏国四大军区的势力分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112 更新时间:2023/12/31 19:47:06

上篇讲到颍川士族的站队在政治上对司马懿助力极大,但真正决定司马氏能否代魏的其实是这三大家族:太原王氏、太原郭氏、琅琊诸葛氏。

太原王氏,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准确的来说可以分为祁县王氏与晋阳县王。

祁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司徒王允,在魏晋以后不显。

晋阳王氏可追溯至东汉王柔、王泽兄弟,魏晋时期十分显赫,唐朝时更被定为山东士族的七姓十家之一。

为什么两支王氏的发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原因就在于高平陵之变时两家的立场不同。

先讲祁县王氏这一支。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东汉司徒王允之侄。

王允联合吕布干掉董卓后,居功自傲,没有处理好凉州旧部的问题,被李傕郭汜等反杀,王允时年五十六岁,他的长子侍中王盖、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余人都被伤害,只有王晨、王凌翻城墙得以逃归乡里(傕乃收允及翼、宏,并杀之。允时年五十六。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唯兄子晨、陵得脱归乡里)。

王凌后来举孝廉,出任发干县令,因公事受人牵连被处以髡刑(髡刑的处罚是把头发和胡子剃掉,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事放在士族身上,伤害性还是很大的),凌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

恰逢曹操(曹操其实担任兖州刺史)巡察,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当即解除他的劳役,委以骁骑将军主薄之职,(时太祖车过,问此何徒,左右以状对。太祖曰;“此子师兄子也,所坐亦公耳。”于是主者选为骁骑主簿)

从此王凌平步青云。

先后担任中山太守,丞相掾属(及中山太守,有治绩,后来得到受曹操赏识,出任丞相掾属)

正是曹操一手把落魄的太原王氏提拔起来,王凌对于曹操、对于魏国是有深有感情的!

王凌也是一位全才,文武兼备。

先后出任兖州刺史、担任扬州和豫州刺史,名声甚好,征召没有出名的俊才(凌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魏国的两次南征中,王凌也表现出色。

三国史上规模超越赤壁的南北大战是哪一场?(北方征服南方的三个钥匙扣)

广陵之战,王凌随从张辽等人共破吕范,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号建武将军(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

石亭之战下部:为什么说石亭之战是曹魏国运的一个新的转折点?(陆逊否掉朱恒计策的缘由)

石亭之战,随从曹休征伐,面对陆逊的堵截,王凌拼伤突围,使曹休得以撤退(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var1]

曹爽执政后,王凌当上了淮南军区的一把手,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

王凌能力强,且对曹魏忠心耿耿,是司马懿强大的对手。

祁县王氏笼络不了,司马懿转而寻求和晋阳王氏的合作。

[var1]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

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很有名气。王凌稍大,王昶于是把他当兄长看待(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凌年长,昶兄事之)

王昶初始在2023当官,任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曹丕即位以后,王昶升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

出身人世家的王昶对兵法颇为精通,著《兵书》十几篇,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又着兵书十馀篇,言奇正之用)

236年,曹叡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时任太尉的司马懿举王昶应选。

数年后,王昶就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

司马懿背后一定出力甚多!

至于太原郭氏,早在凉州时,司马懿就恩威并施收服了郭淮。

说起来和张郃不无联系。

第五次北伐下部:诸葛亮大败司马懿后为什么主动撤军?(张郃之伤揭示了一条新的的职场生存原则)

蜀军因为粮尽撤退,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说:军法里面说归军勿追啊!再说对面的人你还不知道他的厉害?司马懿不听,张郃无可奈何,军令如山,他不敢违令(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

司马懿为什么要这么埋汰张郃呢?

张郃在陇西威望太高!

这次会战,军队内多次出现反对的声音,更有人敢于嘲笑,如果不干掉他,怎么树立权威!(朋友们,当部门来了一位新领导后,一定得给他面子啊,这是职场生存的基本原则)

后来张郃果然在木门道中了蜀军的埋伏,见识到了司马懿的手段后,郭淮从此伤心塌地追随司马懿,司马懿投桃报李,郭淮之后累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

往后,太原郭氏将成为司马家族的坚实后盾,在王凌举兵反抗时,坚定的站在了司马家这边。

[var1]

太原王氏、太原郭氏站队十分清晰,唯有琅琊诸葛氏,其立场始终十分模糊。

诸葛诞,字公休,琅琊郡人。诸葛丰的后人,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

[var1]

两位族人在蜀吴两国举足轻重,但诸葛诞并没有前去投奔,全凭自己打拼(很有志气)

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入为吏部郎。人有所属托,辄显其言而承用之,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举。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诞、飏等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明帝恶之,免诞官。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诸葛诞在担任尚书郎期间,曾有一壮举。

他与大领导杜畿于陶河试验船的性能,结果遭遇大风浪,船被沉到河里,诸葛诞和杜畿也同时被淹在水里。卫士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诸葛诞让其先救杜畿,自己却昏伤过去,身体飘到河岸,后来被救活(诞为郎,与仆射杜畿试船陶河,遭风覆没,诞亦俱溺。虎贲浮河救诞,诞曰:“先救杜侯。”诞飘于岸,绝而复苏)

诸葛诞的举动震撼了整个魏国官场,很快就破格提拔为御史中丞兼任尚书。

做了高官的诸葛诞和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中书郎邓飏等人交好,他们在京城邀名射利,沽名钓誉,号称‘四聪八达”等人(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诞、飏等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

还记得东汉的“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嘛?

眼见这些士大夫又开始结党,曹叡十分厌恶,将他们全部免官,史称:太和浮华案(明帝恶之,免诞官)(后面会详细展开聊聊,因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也极有可能牵连其中)

直到曹叡伤后,大将军曹爽辅政,才重新用了夏侯玄等人,同时让诸葛诞复职,出任扬州刺史,加号昭武将军(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看上去诸葛诞似乎是曹爽的党羽,但他同时又和司马懿结成了儿女亲家,司马懿的第三子司马伷娶了诸葛诞的女儿为妻。

结合后来发生的事情,只能说诸葛诞野心太大,他妄想在魏国重现族兄诸葛亮、诸葛瑾在蜀、吴两国的风光!

他同时结好曹爽、司马懿就是为了给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var1]

太原王氏、太原郭氏、琅琊诸葛氏几乎瓜分了魏国四大军区(毌丘俭家族势力不够强大),而司马懿已经渗透了两大家族,从资历、影响力、军事势力来说,司马氏似乎已经具备了代魏的条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吗?通过DNA分析,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匈奴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好斗民族,在秦汉时期是其最鼎盛阶段,这个执着的民族曾经孜孜不倦地打着中原的主意,就连刘邦都差点死在“白登之围”,若不是陈平这个精于女人心思的谋臣贿赂了匈奴单于的阏氏,恐怕汉朝刚刚建立就会面临夭折的窘境了。后来刘邦采用

  • 三国后期,敢于主动北伐,三次进攻荆州的吴国名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国的荆州,三国吴国留下十二道伤疤的是谁,吴国谁攻破了荆州

    接上篇:孙吴将领里最被低估的人是谁?(夷陵之战,他起到了什么作用?)222年3月,也就是夷陵之战结束仅仅一个月后,曹丕调集了三路大军向孙吴发起了全面进攻。固守江陵魏军兵分两路,曹真围攻江陵,夏侯尚、张郃负责阻击江东援军(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因为陆逊的建议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在《论语》中教导世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他自己作为“至圣先师”,也是如此做到的。“师项橐”,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在《战国策·秦策》中就有相关记载,在书中写道:“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而《三字经》中则写道:“昔仲尼,师项橐。”这些文领导载,侧面证明了孔子“

  • 淮南二叛(下):七进七出,可以媲美赵云的魏国猛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令邓艾率乐嘉万余守军出城诱敌,司马师自统大军抵达乐嘉附近,隐藏起来,意图围歼扬州军。魏军的行动被游弋在城外的文钦发现,文钦之子文鸯极其雄健,认为此时司马师还未安营,趁敌人还未站稳脚步,马上袭击,一定可以大败敌军。于是文钦与文鸯分兵二路,趁夜夹击司马师(谓钦曰:及其未定,击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

  • 为什么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之后无义战,无仁无义,什么叫无义战

    [var1]或许,这些战争当中,有的战争稍显文明。打赢之后,既不图地盘,也不拿财宝,只是为了所谓的‘匡扶正义’,但实际上,战争的真实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扩张。只不过相较于地盘或者财宝,当时大国看重的东西,可能是其他方面而已。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战争,其根本目的,都是某个地方为了自己强大起来,想要兼并

  • 孔子后人装病不愿朝见朱元璋,朱元璋给他写了封信,病立马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简介,孔子说食色性也,孔子说天下唯女人小人难养也

    儒家常以忠君为主要思想,但是当朱元璋召见当代衍圣公时,却被衍圣公装病推辞不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var1]帝王推崇空享殊荣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学术思想大爆发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想大碰撞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在那时出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等思想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许多治国的理念。由于当

  • 道路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秦国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都可以相应看到交通进步的影子。交通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在战争活动中是部队运送、后勤补给、会盟商谈的基本保障。兵者,国之大事,伤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var1]历来各朝代之所以重视道路交通,是和交通的军事意义分不开的。秦作为一个古老诸侯国

  • 魏国皇帝和世家大族的协议,司马氏窃国的最大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从公元220年开始讲起把,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魏国,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这个是实际上的,理论上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

  • 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考古学对古代甲骨文的认识是从殷墟开始的。殷墟所出的甲骨属于商代,所以长期以来甲骨文,尤其是甲骨上的铭文,总是记着商代的。事实上,用甲骨占卜的习俗起源于商朝之前,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之后,甚至在一些民族中还存在至今。周族民间典籍中有很多占卜的记载。一些研究人员根据它们研究了殷墟的甲骨文。然而,周代甲骨文

  • 魏国风雨之襄哀苦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影视剧《大秦帝国》中,魏襄王被塑造成了一个早期心狠手辣,晚期有些庸碌的形象,这与《战国策》中的魏襄王的形象大相径庭。《战国策》中刻画的魏襄王,和其它同时期的王子一样,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与高峰。作为魏国的王子,魏襄王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魏惠王从一个善于纳谏的大王逐渐变成了一个偏听偏信的人。在魏襄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