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吗?通过DNA分析,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想

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吗?通过DNA分析,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701 更新时间:2024/2/22 3:15:47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匈奴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好斗民族,在秦汉时期是其最鼎盛阶段,这个执着的民族曾经孜孜不倦地打着中原的主意,就连刘邦都差点死在“白登之围”,若不是陈平这个精于女人心思的谋臣贿赂了匈奴单于的阏氏,恐怕汉朝刚刚建立就会面临夭折的窘境了。

后来刘邦采用了怀柔政策与匈奴和亲才换来短暂的和平,这种和平到了汉武帝时被打破,在他文治武功的统治下,匈奴被打得分崩离析,之后匈奴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匈奴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起了一朵巨大的浪花后消失不见,很多人怀疑,匈奴人真的是夏朝人的后裔吗?通过DNA分析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

匈奴兴衰,夏朝后裔

《史记》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部非常有权威性的古籍,为此,这个观念让后世之人认为,匈奴是夏朝人的后裔,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匈奴人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了水面。

我们都知道匈奴是一个强悍而又善战的民族,对于中原人来讲,匈奴属于少数民族,从商朝开始就不断有匈奴的身影出现,他们分别被冠以不同的称谓,比如: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义渠、楼烦等等,都是匈奴的“别称”,直到秦朝时期,匈奴的身份才正式出现,这时也是匈奴的兴起时期。

那个时期的中原人还没有称作“汉人”,而是叫“华夏人”,华夏人被匈奴欺负得屡屡败退,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可以说,秦汉时期是匈奴的鼎盛阶段,直到汉武帝继位才扭转了战局,打出了汉朝的军威,把匈奴逼退漠北。随着匈奴的败北,“汉人”这才成为了中原人的称谓,而匈奴虽然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却仍然被认为是夏朝后裔的一部分。

历史变化,居民迁移

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人的后裔,这句话不假,但也不全对,因为匈奴的发展是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夏朝灭亡后,华夏子孙仍然在繁衍生息,他们自谋生路,分为了三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一支继续在中原生存,一支向南方迁移,而另一支具有游牧能力的人群则迁向了北方的蒙古之地。

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支迁移到北方的人群,他们初来北方这个游牧之地,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以强横的侵略手段征服当地,另一种则是选择妥协与当地人融为一体,显然这支人群选择了后者,慢慢就形成了新的民族,这就是匈奴的前身。

前面已经介绍过,匈奴在秦汉之前的称谓较多,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北迁的民族是过着不断迁移的生活,这一点完全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走到哪里生活在哪里。起初以小型的部落形式存在,之后为了争夺地盘也存在互相吞并的现象,逐渐发展成了不同的强大势力,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称谓。

构成复杂,民族混血

但不要以为这是匈奴民族的全部,要知道,除了华夏人之外,当时的少数民族有很多,这部分北上的民族只不过是匈奴的一部分而已,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那就是羌族。而羌族的Y染色体为O3,与汉人一致,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匈奴还能够保持与汉人相同的血统,能够称为夏朝人的后裔。

这时候的匈奴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北部边境骚扰中原的生活,直到公元前3世纪,匈奴已经形成了气候,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都是匈奴的地盘,到了冒顿单于这里,他统一了匈奴,这时也是匈奴最为强盛时期,让秦汉王朝感到非常的头疼。

从这里可以看出,匈奴人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混血的民族,自从夏朝之后,这支游牧队伍就在不断地与当地游牧民族融合,根本追溯不到他们纯正血统的本源,如果非要追溯,那么此时的匈奴还是夏朝人后裔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血统仍然在不断发展变化。

后裔血统,颠覆观念

汉武帝继位之后,经过“文景之治”的繁荣积累,汉朝也不甘落后地出现了鼎盛时期,此时就发生了一场汉朝与匈奴的巅峰对决,事件的结果就是汉朝军队大获全胜,匈奴不得不退回漠北。这次匈奴遭受重创,同时内部也发生了内乱,匈奴也没有逃出分崩离析的历史命运,表面上还是匈奴,但其实已经是一盘散沙,也是在此时,匈奴的血统也在发生了变化。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分为了南北匈奴,南匈奴与汉室亲近,臣服于汉朝,双方互通贸易,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更是软禁了南匈奴的单于,此时的南匈奴名存实亡,南匈奴的居民与汉人混居在一起,他们的染色体自然与汉人相同,他们慢慢与汉人没有什么区别,直到南北朝时期,匈奴这个名字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此时的北匈奴又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仍然留在北方草原,魏晋南北朝时期渐渐与南匈奴一起融入黄河流域的汉族,就此成为了北方汉族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另一支北匈奴则比较坚挺,他们退出漠北之后,一路向西北迁移,秉着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融合的态度占据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

康居国则是现在的新疆北境以及中亚部分地区,这部分地区的人种属于高加索人种,即白种人,随着北匈奴与当地人的融合,他们的血统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Y染色体中有R、J、E,这就意味着匈奴人不再是夏朝人的后裔,完全颠覆了我们之前的传统观念,同时也说明,匈奴人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混血儿”。

小结

匈奴人给我们的印象就如历史中所写的一样,除了骁勇善战之外,还是夏朝人的后裔,只是匈奴人的血统却在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以至于后来不再具备汉人的血统,他们从夏朝人的后裔慢慢变为了具有外国人血统的“混血儿”,这一点让我们颠覆了传统的观念,不得不佩服人类进化之奇妙和伟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后期,敢于主动北伐,三次进攻荆州的吴国名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国的荆州,三国吴国留下十二道伤疤的是谁,吴国谁攻破了荆州

    接上篇:孙吴将领里最被低估的人是谁?(夷陵之战,他起到了什么作用?)222年3月,也就是夷陵之战结束仅仅一个月后,曹丕调集了三路大军向孙吴发起了全面进攻。固守江陵魏军兵分两路,曹真围攻江陵,夏侯尚、张郃负责阻击江东援军(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因为陆逊的建议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在《论语》中教导世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他自己作为“至圣先师”,也是如此做到的。“师项橐”,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在《战国策·秦策》中就有相关记载,在书中写道:“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而《三字经》中则写道:“昔仲尼,师项橐。”这些文领导载,侧面证明了孔子“

  • 淮南二叛(下):七进七出,可以媲美赵云的魏国猛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令邓艾率乐嘉万余守军出城诱敌,司马师自统大军抵达乐嘉附近,隐藏起来,意图围歼扬州军。魏军的行动被游弋在城外的文钦发现,文钦之子文鸯极其雄健,认为此时司马师还未安营,趁敌人还未站稳脚步,马上袭击,一定可以大败敌军。于是文钦与文鸯分兵二路,趁夜夹击司马师(谓钦曰:及其未定,击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

  • 为什么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之后无义战,无仁无义,什么叫无义战

    [var1]或许,这些战争当中,有的战争稍显文明。打赢之后,既不图地盘,也不拿财宝,只是为了所谓的‘匡扶正义’,但实际上,战争的真实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扩张。只不过相较于地盘或者财宝,当时大国看重的东西,可能是其他方面而已。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战争,其根本目的,都是某个地方为了自己强大起来,想要兼并

  • 孔子后人装病不愿朝见朱元璋,朱元璋给他写了封信,病立马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简介,孔子说食色性也,孔子说天下唯女人小人难养也

    儒家常以忠君为主要思想,但是当朱元璋召见当代衍圣公时,却被衍圣公装病推辞不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var1]帝王推崇空享殊荣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学术思想大爆发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想大碰撞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在那时出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等思想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许多治国的理念。由于当

  • 道路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秦国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都可以相应看到交通进步的影子。交通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在战争活动中是部队运送、后勤补给、会盟商谈的基本保障。兵者,国之大事,伤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var1]历来各朝代之所以重视道路交通,是和交通的军事意义分不开的。秦作为一个古老诸侯国

  • 魏国皇帝和世家大族的协议,司马氏窃国的最大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从公元220年开始讲起把,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魏国,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这个是实际上的,理论上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

  • 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考古学对古代甲骨文的认识是从殷墟开始的。殷墟所出的甲骨属于商代,所以长期以来甲骨文,尤其是甲骨上的铭文,总是记着商代的。事实上,用甲骨占卜的习俗起源于商朝之前,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之后,甚至在一些民族中还存在至今。周族民间典籍中有很多占卜的记载。一些研究人员根据它们研究了殷墟的甲骨文。然而,周代甲骨文

  • 魏国风雨之襄哀苦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影视剧《大秦帝国》中,魏襄王被塑造成了一个早期心狠手辣,晚期有些庸碌的形象,这与《战国策》中的魏襄王的形象大相径庭。《战国策》中刻画的魏襄王,和其它同时期的王子一样,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与高峰。作为魏国的王子,魏襄王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魏惠王从一个善于纳谏的大王逐渐变成了一个偏听偏信的人。在魏襄王的

  • 战国赵国灭亡的临门一脚,是谁踢的?他的名字叫王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灭亡六国之战,每一场战争都有很多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武将,有的是说客。在灭亡赵国的战争中,秦国也有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这位人物的几番操作,就让赵国的整个格局发生剧变,最终也就被秦国灭掉了。那么,这位人物是谁呢?正是今天要说的王敖。王敖的名气似乎不大,但是他做的事情却相当之重要。可以说,王敖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