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宗羲定律与帕金森定律

黄宗羲定律与帕金森定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207 更新时间:2024/1/17 16:22:40

黄宗羲作为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理论倾和政治主张主要针对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存留的诸多顽疾与沉珂,对近现代思想蒙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重要引导和推动作用。黄梨洲在其著述中尤为关注千百年来农民负担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和独到观点,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四中指出:传统赋役始终是“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鉴于封建朝廷存在乱摊派的积弊恶习,他鲜明提出了对后世乃至今日呈具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合并税收、取消收费、简化税制”的税收总体改革思路。

我们知道,无论是唐朝德宗当政时宰相杨炎所建议颁行的“两税法”,还是明代嘉靖年间首辅张居正倡导实施的“一条鞭法”,都是将各种税、赋、徭、役整合为一,且颁布律令严格要求自此以后不许额外征收其他任何费用,这些改革在当时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向来丛弊为之一清”。但是,其最终运行结果与最初设计初衷南辕北辙。因为无论传统税种多么繁多,少数官员仍易于从中上下其手。而改制后的税种几乎囊括了能够“巧立”的所有“名目”,使心术不端者很难钻其空隙、假公济私。“两税法”、“一条鞭法”将各类名目的税种统统加以统筹合并,恰恰给居心不仁的后来者新设科目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的迁转流变,有人似乎“忘记”了“正税”中已然包含了此前的各种税费,一俟财政吃紧、开支缺口,就会向百姓加征加派,成为“积累莫返之害”,为封建朝覆灭埋下了伏笔。由此现代史学家们将这一由黄宗羲概括提炼的“历史上每推行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摊派和收费高潮”的现象,称之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较为深刻地阐明了封建社会赋税治乱往复的恶性循环状况。而这一恶性循环状况的渐次出现,貌似与大小官吏巧立名目有关,实则与官僚机构膨胀密不可分。正是由于封建社会官吏增多了,开销加大了,对赋税的需求增长了,才导致赋税的回升反弹。如不严厉控制官员队伍人数,就难以打破“黄宗羲定律”,而要控制官员人数、裁汰冗官冗员,又必须面对帕金森定律。

与黄宗羲相比较,人们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可能还不完全熟悉,然而其提出的“帕金森定律”比之“黄宗羲定律”可能更有影响力也更有现实意义。1958年帕金森在其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详尽阐述了官僚机构逐渐增多官场人员不断膨胀的主要原因和严重后果:一个不胜其位或力不从心的官员,大体有三条出路,第一条是主动申请辞职,把岗位让给称职的人;第二条是请一位出色能干的人协助自己开展工作;第三条是选用两个能力和素质比自己更低的人作助手。官员如想保住自己位置,第一条路肯定不能选择,如果选择会丢掉许多利益;第二条路也不能考虑,如果考虑了,那位出色能干的人会逐步成为对手并取代自己;由此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最保险最可靠。于是,官员找来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整天发号施令、指手画脚。两个助手既然平庸无能,他们也只能上行下效,再分别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官僚体系。由帕金森定律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官僚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逐渐增加,行政人员也会陆续增多,尽管大小官员都很忙碌,但工作效率和效能越来越低下。

其实,无论是“黄宗羲定律”还是“帕金森定律”,二者都揭示了官僚机构衍生壮大的内在机制,都阐释了行政体系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且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或缺的。“黄宗羲定律”是“帕金森定律”成立的首要前提,因为只有增加赋税才能维系官僚机构运转;“帕金森定律”是“黄宗羲定律”存在的必然结果,因为很多官僚社会无法革除自身的种种弊端。社会正是在水多了加面粉、面粉多了加水这一负向循环中起伏前行的。尽管这两大定律分属于中西方,但在某些国家仍旧大行其道:赋役与官僚,水涨船高、难解难分!(作者:刘金祥)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她14岁做了努尔哈赤的女人,29岁因病去世,儿子后来成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努尔哈赤一生有几任妻子,努尔哈赤八位女儿生母及结局,努尔哈赤在历史上最爱的女人

    文|程哥在大家的印象里,皇太极似乎很受努尔哈赤的器重,就连他的母亲似乎也是努尔哈赤的宠妃。其实并不知道,皇太极的母亲其实并不受宠。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导致皇太极的母亲在大好年华就离开了人世,那一代骄雄皇太极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皇太极的母亲名叫孟古哲哲,是叶赫部落的公主。当孟古哲哲年仅八

  • 铁摧党项,策马啸西风!北宋第一将门折家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武将世家为了保卫宋朝流血牺牲,镇守边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受到人们的敬仰。随着戏曲、评书、影视剧的传播,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但如果我们拂去艺术的面纱,用历史的目光来看,还有一个北宋武将家族的战功在杨家将之上,就是折家将。注意,在这里“折”的读音,不是“哲”,而是“佘”。没错,就

  • 只知道他编了《永乐大典》,却不曾想书法如此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解缙天资极高,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得到太祖朱元璋厚爱,主持撰修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这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解缙擅长书法,与徐渭、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他楷、行俱佳,草书尤为精妙,以“傲让相缀,神气自倍”的独特风格,首开晚明狂草之先河。解缙《自书诗卷

  • 太平天国盛极一时,却因这位“九千岁”毁于一旦,你说气不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平天国真实历史评价,太平天国五大天王排名,太平天国十大奇葩之处

    安静地读历史,品生活,大家好,感谢您用珍贵的时间看这篇文章。中国关于人才有句老话,那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就是事情的成败都是因为一个人。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里也有这么一位“萧何”。杨秀清出生在广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五岁丧父,九岁丧母,由叔父抚养成人。成年以后,杨秀清没有耕地,只能靠着

  • 她是孝庄的婆婆,是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数代帝王为她加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孝庄的智慧超乎你想象,孝庄太后秘史插曲,通辽孝庄墓在哪里

    皇太极的母亲是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他14岁的时候和努尔哈赤结婚,她后来了生了一个儿子,是皇太极,母凭子贵,她的地位越来越高贵。而孝庄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所以孟古哲哲是孝庄的婆婆,这个关系要理清了。孟古哲哲和努尔哈赤的结合,还有一定的政治原因。当时的努尔哈赤还没

  • 明成祖五次北征是不世之功?还是历史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成祖五次北征的结果,永乐五次北征,朱元璋北征

    事实真是如此吗?但细看随驾亲征的官员所做记录,则令人满腹狐疑。翰林检讨金幼孜,跟随朱棣参加了永乐八年、十二年两次北征,其间,逐日记录经过,后成书《北征录》(亦称《北征前录》)、《北征后录》,是这方面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永乐八年第一次北征,二月十日师出北京,一路游山玩水、狩猎赏景,所获者野马、狡兔、黄

  • 太平天国的头号女杀手,洪宣娇的传奇人生,最后归宿却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洪宣娇本不姓洪,而姓王,因避讳改为黄姓,实际上为《天兄圣旨》中的黄权政之女,后来洪秀全认她作妹妹,改姓洪。洪宣娇长得漂亮,善交际,据说洪秀全能得到这些贤才能人,都是她从中撮合的,她也算太平天国的元老之一。洪宣娇作战勇猛,“年不满三十,艳绝一世,骁勇异常”,她与清军作战正酣之际,“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

  •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最大贡献:“道州决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杨秀清是煤炭工出身,1846年受冯云山影响入教。1847年2月底,冯云山被地主团练抓走,拜上帝教群龙无首,杨秀清伪装成“神灵附体”的样子,假借上帝附体传达圣旨,稳定了教众人心,取得了代天父传旨的特殊地位,一跃成为拜上帝会的核心领导者之一。杨秀清不识字,且瞎了一只眼睛,不过却机敏干练,无师自通地表现出

  • 刘宗敏的胡作非为,是李自成败亡的因素,为何李自成当时没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对于刘宗敏的胡作非为,李自成是没发现,还是发现了不愿管,还是不敢管呢?“放飞自我”的刘宗敏李自成初入北京时候,形势一片大好。官军一停止抵抗,农民军便宣布“不杀人了”,严明军纪,禁止“淫、夺、斩、杀”,并处决了一些触犯军纪的将士。京城的秩序很快安定了下来。同时,大明在京师的官僚3000余人,除2

  • 太平天国:洪秀全攻占南京之后为何11年不出天王府?答案让人不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洪秀全哪一年建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洪秀全为什么急着称王,洪秀全太平天国制度

    说起太平天国运动可能很多人都表示十分的惋惜,甚至于在想如果洪秀全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是否还会有此后的近代屈辱史。在这里小编想表示的是,即便太平天国取得胜利,那么最终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屈辱史,甚至于可能一蹶不起。至于原因其实十分简单,首先作为一场旧时农民起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强,即便成功给当时带来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