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虽然自比管仲乐毅,但诸葛亮真的与管仲乐毅有差距

虽然自比管仲乐毅,但诸葛亮真的与管仲乐毅有差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71 更新时间:2024/1/18 22:17:50

[var1]

01.诸葛亮的才能,“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吗

诸葛亮的战略才能,可以从其两篇文章上窥其全貌。一个是《隆中对》捭阖天下;一个是《后出师表》必须北伐。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是《隆重对》的捭阖攻略。但这个捭阖攻略得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跨荆益二州;一个是天下有变。但是,当时的刘备集团就是一支流动武装,荆州只是寄居而益州更是不敢想。再说天下有变,三国就是一个不均衡的乱世向着均衡稳定态的发展过程。所以,这种天下大乱的概率就越来越低。

[var1]

只能说诸葛亮的想象力非常强,但结合刘备当时的情况,要实施这个攻略是不可能的。所以,刘备在前期不可能把《隆中对》当回事。

然而,后期的刘备真就实现了跨荆益二州而治,这是诸葛亮的功劳吗?这个真的不能算,主要的功劳应该安在刘备头上。

刘备的才华不次于曹操,只是出身太低、初始条件太差。所以,取得成就的时间点就要比曹操晚。所以,跨荆益而治的局面,只能说是刘备的大器晚成,诸葛亮不能贪天之功。

[var1]

但是,《后出师表》确实能够体现诸葛亮的才华。北伐首先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这是蜀汉立国的合法性所在,所以必须北伐。此外,北伐还能转移内部矛盾,所谓“劳非正等”。

但是,诸葛亮北伐无功。于是,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个评价有道理吗?

从结果上看,真得有道理。但从局势上看,就没啥道理了。曹魏那么强,诸葛亮虽然穿越秦岭去打仗,但基本上没在战场上吃亏。就这一点来说,也不能说诸葛亮的军事水准差。但是,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才开始搞屯田以彻底解决粮食后勤问题。从这件事上看,诸葛亮的反映真心有点儿慢。

但是,更慢的还是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他取得刘备信任的时间太晚了。所以,即便才华横溢,能够发挥的程度也大大折扣。

02.诸葛亮的地位,只是一个励志的职场故事

主公和谋臣,应该是什么模式?一种是曹操模式,英明的主公带领一帮谋臣,然后成就一番事业;一种是刘备模式,言听计从的主公跟着一个谋臣,然后成就一番事业。小说里多是刘备模式,而真实世界则是曹操模式。

[var1]

所以,真实的历史脚本,刘备集团也是曹操模式。刘备手下有很多谋士而且各有专长,然后刘备择其善者而从之。诸葛亮只是这众多谋士中的一个。

所以,即便诸葛亮真有能力,他也要爬到足够高的位置上才能释放自己的能力。就冲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完败于管仲乐毅。这个两个人的第一步攻略就是如何赢得主公的完全信任。管仲可能是因为鲍叔牙而取得了齐桓公的信任。乐毅则更厉害,直接靠着游说就被拜为亚卿。所以,在释放信号、取得信任这方面,诸葛亮差得太远。

[var1]

在刘备时期,诸葛亮的排位始终在关羽、张飞等核心骨干的后面,甚至黄忠马超的位置都不次于诸葛亮。诸葛亮之所以最后垄断蜀汉大权,主要是因为年轻,他活得比这些老人家更久。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集团基本上也就剩下诸葛亮这个老臣了。而此时,诸葛亮已经跟随刘备15年。

管仲仅凭鲍叔牙的推荐,就成为齐桓公身边的首席执政;乐毅仅凭一面之交,就成为燕战国的亚卿。而诸葛亮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骨干,却用了十五年时间。而人生又能有多少个十五年,所以诸葛亮即便才堪管乐,他也难以取得管仲和乐毅的成就了。因为时间上就差了一大截。而取得主公信任,也是一种能力。所以,诸葛亮在这方面就只能甘拜下风了,他比不了。

03.诸葛亮差在了哪里,可能最差的就是运气

管仲有一个好知己,鲍叔牙不仅在齐桓公面前力推管仲,而且主动让位,把首席幕僚的位置就要让给管仲。当真是千金易得而知己难寻啊。但,这是运气。你遇到了就遇到了,你没遇到也不能怨天尤人。因为真实世界里从来就没有主角,你也不是,当然不能指望别人为你的成功当垫脚石。

乐毅真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燕昭王求才若渴,因为这个雄主非要报齐国的一箭之仇。但是,燕国的命不好。它跟秦国一样,地处偏僻,根本就不是主流国家。真正的人才也不会往燕国跑。但是,历仕赵魏等中原大国的乐毅来了。在燕昭王看来,这就是无价之宝。

[var1]

但是,诸葛亮呢?

“中国饶士大夫”,曹魏所在的中原地区,才华横溢的士大夫有得是,诸葛亮去了也不能被重用。除了曹魏这个最强诸侯,诸葛亮的第二选择当然是江东孙权

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孙权可能认为诸葛亮是个人才,但未必就会重用他这个人才。原因无他,就是该占的位置都被占满了,没诸葛亮什么机会。

所以,诸葛亮最后选择了刘备,这跟匡扶汉室没啥关系。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故事,就是一幕职场励志剧,根本就法跟管仲和乐毅比。

那么,你说诸葛亮比管仲和乐毅差在了哪里?最大的差距就是诸葛亮的运气很一般。虽然说不上悲剧,但绝不能说命好,所以只能是一般。

04.诸葛亮在手段上走得不够极端

无论是乱世成功还是治世成功,往往都需要走极端。所以,有时候往往都是一批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占据了高位,因为这些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特别好走极端。

管仲走得就非常极端,一些手段简直就已经到了不堪的地步。不仅对外把诸侯国弄得惨不忍睹,而且对内还把齐国百姓玩得疲于奔命。管仲最厉害的手段就是经济和财政手腕。楚国购鹿和衡山之谋,都是通过经济手段制造目标国的粮食危机,然后再出兵狂揍。而对本国百姓,管仲改革的一些手段,也是在极大地动员民力,想偷懒不干活在管仲时代是绝对不行的。

乐毅极端吗?可以说乐毅不极端,但架不住燕昭王够极端。燕国打齐国就是不可能,即便组织起五国伐齐,燕国的实力也占不了齐国七十余城。但燕国这个二流战国是怎么做到的?想都不用想,燕昭王必须把整军备战这个战国博弈的唯一手段发展到了极致。所以,乐毅才能殖民齐国。没有国内的极端治理,燕国灭齐国就是蛇吞象,根本就不可能。

[var1]

但是,这种极端手段,诸葛亮真心玩不了。可能是诸葛丞相太善良,也可能是他没有玩极端的胆量和能力。

蜀汉对外搞极端,就属刘备搞得最猛烈。

汉中之战,硬是从曹魏手中把汉中这个地方给抢了过来。但是,诸葛亮北伐却再也不能从曹魏身上撕下任何一块肥肉。另外失败的夷陵之战,也是在搞极端。刘备就是非要拿下荆州,为关羽报仇都是次要目的,重取荆州才是主要目的。虽然失败了,但如果成功了,刘备集团就彻底实现了跨荆益二州而治的局面。如果是这种局面,那蜀汉的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也就没有益州疲弊之说了。同时,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也是一种走极端。如果没有孙吴偷袭,这个极端操作应该是最接近成功的。但是,刘备死后,蜀汉虽然北伐不断,但这种战略上的极端操作就一个也没有了。

[var1]

诸葛亮《后出师表》言:

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依靠走极端而取得成功的道理,诸葛亮不是不懂。但诸葛亮丞相的作为,却远不如刘备极端。所以,他的成功也就只能在刘备之下了,更无法与管仲和乐毅相提并论。

最后总结:

总得评价,诸葛亮不如管仲和乐毅这两个人。

首先的差距是运气。诸葛亮出道太晚,已经没有机会跟随一只潜力股。他只能走职场路而不能走创业路。但是,诸葛亮的职场路走得也不顺,因为他收获主公信任的用时太久。

其次的差距就是信任。诸葛亮用了15年才在刘备集团中占据核心位置,而管仲和乐毅基本都是一出道就当大哥。刘备时代,诸葛亮的信任指数,比弃刘璋而投刘备的法正,还差了一大截。

第三的差距是极端,刘备的手段都比诸葛亮极端,就是敢冒险。而管仲成就齐国九合诸侯、乐毅成就二流战国灭掉一流战国,都是建立在极端的前提。

至于真实的能力,这种关公战秦琼的推理,就不能说得太细了。所以,只能粗线条的进行比较了。但是,成功从来不拒绝运气,大英雄往往都是运气加持者,所以运气也是一个能力指标。取得信任,跟拍马屁受宠是一个意思,往往都是小人的专属,但这也是一种能力。你没有,也不能说这种能力不道德。敢走极端与铤而走险,都是一个意思。虽然不合主流价值,但成功往往真得就不能拒绝冒险。诸葛丞相明白这个道理,但行动上却真得不如他的主公刘备。

更多文章

  • 赵国为什么定都邯郸?因为只有邯郸才能成就赵国的大国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国首都邯郸,王翦攻破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和赵国的关系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战国是一个大争之世。赵国一直争心满满。比之安全,赵国更关注对外扩张。而定都的问题,则直接决定了对外扩张的方向。[var1]所以,定都晋阳还是定都邯郸,不能只用安全解释,还需要结合战国大势和赵国战略。首先说晋阳晋阳未必是赵国定都的首选之地,但肯定是重要的后方根据地。从尹铎治晋阳之事

  •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天时方面,曹操捏着天子、曹丕受禅称帝。在当时,这就是最强政治合法性。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曹操以献帝名义册封的。曹操能办到的事情,刘备到自封汉中王以后才能办到。在当时,听令曹操,就等于听命献帝。孙权的吴王和吴国,是曹丕直接册封的。曹丕能办到的事情,刘备到死也不能办到。在当时,听令曹丕,就是在听命皇帝。这

  • 如果他能多活十年,天下一统可能就不是秦国,战国第一战略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的箭再强也亡不了赵国,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是怎么样的,秦国名臣武将有多厉害

    战国时期的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魏国在他的领导下国力大增,率先称雄七国,为后来魏国的百年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位50年间,文治武功极为出色,对外战争攻取了秦国河西地区,灭掉了中山国,更是打败了当时的另一雄国齐国,虽然他在位期间打下了如此坚实的基础,但是后人却没有能守住,当时夺取秦国河西地区又不灭秦

  • 公爵级的宋国,为何能把自己活成笑话?不是笑话也被黑成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国世系表,宋国人为什么被人嘲笑,宋国人为什么老是遭嘲讽

    守株待兔,宋国人干的,“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出自《韩非子五蠹》。[var1]尔虞我诈,宋国人和楚国人干的,“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出自《左传》。野人献曝,宋国人干的,“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出自《列子·杨朱》。这个成语不常见,所以解释

  • 刘裕灭后秦之战:打出了春秋节义、打出了战国争心,有英雄有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武帝刘裕电视剧,刘裕杀了司马家多少人,刘毅刘裕

    文/减水书生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自始皇帝一统山河后,华夏天下就是中央集权和皇帝政治。不是皇帝政治有多好,而是它能够解决庞大帝国的可统治性问题。而草原呢?为了匹敌中原、为了跨越长城,草原则是单于政治,一种不成熟的集权。集权模式下,难免会削弱个性,个人和个性都得服

  • 原来端午节不只是纪念屈原,还与这三个人有渊源,长见识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端午节哪些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屈原的古诗,端午节的来历简短50字屈原

    [var1]魏晋时期,晋文公曾下令烧山,而他的目的却是为了报恩,不幸弄巧成拙,恩人介子推被活活烧死。那么既然是报恩,晋文公为何偏偏要用这种方式呢?在晋文公重耳还没登上国君之位时,臣子介子推随他四处流亡,饥寒交迫,眼看重耳数日来,油盐未进,竟“狠心”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汤给重耳,过后重耳知道了此事,感

  • 他是常败将军,一生只赢过一次,一次就奠定了国家春秋霸主的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十三甲裴南苇,历史上的五大常败将军,春秋霸主

    [var1]春秋五霸中,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秦穆公的称霸。秦国身处中原之外,国土狭小,几经波折才收复西戎。收复西戎后,秦国却在实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消灭了中原霸主晋国,从此名扬天下。说到秦晋大战,那一定离不开秦国的将军百里视。他是著名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儿子,年幼时随母亲长大,中年找到父亲后得到了秦穆

  • 五国灭齐而田单复齐,齐国为什么不能重新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田单复齐后为啥不自己当齐王,田单最后的结局,田单收复齐国七十城

    然后,赵国就被彻底打残了。[var1]虽然赵国后期还能战,李牧连却秦。但是,最后还是要拼国力的,人口拼不过、土地拼不过、粮食拼不过,关键是心气势头也拼不过。长平之战的三年,战场主要是在上党地区打的,这里就不算赵国本土。邯郸之战的两年,虽在赵国本土,但秦军也没能扫荡整个赵国。而五国伐齐呢?公元前284

  • 开局即高光的魏国,是怎么一步步快速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国高光时刻,魏国衰落的原因,魏国从强到弱地图

    一个原因是四战之地。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北有赵国,这还怎么玩?除了赵国发育晚、相对弱,其他三个都不是善茬。齐国、秦国和楚国,是能够实现天下统一的唯三战国。夹在这三个家伙中间,只能说魏国生错了地方。[var1]一个原因是高调开局。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硬是把魏国打造成三晋盟主、国际霸主。所以,

  •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主张,对现代有借鉴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对话太精彩,所以讲一下这个处处机警的故事。与其说,这是是一篇王道之政的解说词;不如说,这是一篇精彩的游说攻略。[var1]首先,齐宣王向孟子打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依《史记索隐》的说法)。所以,一国之君的齐宣王打听齐桓晋文之事的目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