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当《论语》遇上《春秋》,同样是经典,谁是治国辅政第一书?

当《论语》遇上《春秋》,同样是经典,谁是治国辅政第一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15 更新时间:2024/1/16 15:32:10

中国历史上,《论语》和《春秋》地位崇高,被列入儒家“四书五经”,是历代读书人不可不读的典籍。

《论语》和《春秋》,涉及历史、文学、哲学等多方面,因其实用性,对历朝历代影响力极大。

[var1]

孔子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叫“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度成为了标榜《论语》重要性的证明。在我国汉代,大儒董仲舒还提出以《春秋》为法宝,用孔子的思想作为辅政标准,这就是“春秋决狱”。

那么,《论语》和《春秋》到底谁才是治国理政的宝典呢?

[var1]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说的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广为流传,相传,这句话出自宋朝宰相赵普之口。

赵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则平,北宋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配飨宋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var1]

赵普,宋朝著名政治家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南宋笔记小说《古今源流至论》记载:

“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意思是说,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了。

据传,赵普曾对宋太宗说,我读书很少,只能读读《论语》。但这个《论语》我帮太祖定天下的时候,才用去了半部,还有半部可以拿来帮陛下治天下。

还有一说,赵普死了,家里人打开他的箱子,看里面什么别的书也没有,就是一部《论语》而已。

[var1]

看起来,赵普读书确实不多,但是要说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则疑点很多:

第一,这样语出惊人的典故,假若属实的话,《宋史·赵普传》就理应提及,但《宋史·赵普传》对此,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第二,南宋大儒朱熹将把《论语》捧为“四书”之一,定为儒家必读的经典,要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朱熹势必大肆宣扬,借此抬高《论语》的身价。然而查遍朱熹著作,从未见有相关记载。

由此可见,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多半不是赵普本人说的。

[var1]

宋代大儒朱熹

姑且赵普就算说了,他的意思也绝不仅仅是“只用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好天下”。《论语》虽然内容庞杂,但全书浑然一体,如何拆成一半,谁也不知道。

这句话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流传的说法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夸张。

[var1]

为什么会出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言论?

宋代,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文化昌盛,学院发达,有着朱熹、二程等一批颇负盛名的儒者。然而在宋代,没谁听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

经过考证,“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出炉,恰恰是在儒学地位极其低下的元代产生的。

[var1]

元代,起于骑射的蒙古人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有“九儒十丐”的说话。儒家士子感觉抬不起头来,就找各种机会洗刷自己。

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编了一句台词“半部论语治天下”,冷落的儒生们乍听之下十分欢喜,借机大肆宣扬,聊以自慰。

元代,虽然儒生政治地位低,但是他们垄断了私塾教师的地位。于是,儒生们通过民间教育渠道,想尽办法鼓吹《论语》,这句话因为好记又好听,朗朗上口,因而广泛传播。

[var1]

进入明代,以八股科举取士。《论语》是必考科目,关乎士子们仕途,《论语》地位更加扶摇直上。明、清士子们屡次引“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掌故。

久而久之,以讹传讹之下,大家对这句话也就深信不疑了。

[var1]

什么叫“春秋诀狱”?

经历了秦末汉初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儒学在与诸子百家各种思想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思想领域取得了统治权后,儒学开始向治国方略渗透。

[var1]

大儒董仲舒提出,除了汉朝官方明文的律法,儒家思想这一准绳可以作为案件审理的判断依据,他尤其注重从《春秋》、特别是他专研的《春秋公羊传》中挖掘“微言大义”,作为“判例法”,这就是所谓的“春秋决狱”。

董仲舒不但是思想家,还是实干家,他收录了儒家“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中挑选的232个典型案例,编著了一本案例教材,发给大汉百官学习使用。

[var1]

它有三个原则:

——“论心定罪”,就是考察犯罪动机,即使没有犯罪结果,动了心思也不行,这也有罪。原心定罪的结果是,腹诽心谤成了大罪,而杀人诛心成了常态。

——“亲亲得向首匿”,就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亲属犯罪,其他人应为之隐瞒,可以不向官府告发和出堂作证,官府不以此为罪;而亲属如果告发犯罪人,那么,这个亲属却是有罪的。

——“以礼入法”,就是在法律中掺杂进去“礼”,“德主刑辅”、“大德而小刑”。

依靠儒家思想的纲常来断狱,一方面有助于礼法的推行,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缺乏判案标准。

由于缺少法条上的条条框框,“春秋决狱”模糊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使得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也使得汉武帝朝堂上,赵禹、张汤等酷吏喧嚣尘上,肆意罗织罪名,陷害大臣。

[var1]

《论语》和《春秋》,哪个是治国辅政宝典?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var1]

《春秋》,是一部以鲁史为主体、兼记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242年间重要事件的编年体史书,遣词造句十分考究,敢于秉笔直书。相传由孔子编订,用“微言大义”达到赞、劝、惩等目的。战国以后,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解释《春秋》的经文,这就是后来的《春秋三传》。

[var1]

在中国古代,《论语》和《春秋》对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在南宋正式被定为儒家“十三经”。

《论语》侧重宣扬儒家思想和“礼义仁智信”的观念,更利于修身养性;《春秋》因记载史实,历史政治事件丰富,与政治配合较为密切。

无论是《论语》还是《春秋》,最高统治者都可以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都有重要作用。书中千古流传的名言警句,具有穿越时空的普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var1]

治国理政、学习求知,都需要博览群书

其实,大到政治人物治国理政,小到每个普通人学习知识、修身养性,都需要广泛的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很多政治家,其本身也是大学问家。

例如毛主席一生爱书,从革命时期行军打仗到新中国成立后去外地出差,毛主席都带着一大堆书。毛主席阅读广泛,除了报刊杂志和文史哲,对生产科技书籍也有涉猎。通过广泛阅读,从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悟出自己的为政方略。

毛主席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成为一代伟人,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其爱读书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var1]

结语

《春秋》《论语》都是有益之书,是中华文化瑰宝。

但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国,不管是古代,还是在当代,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照搬,或一概拒绝都是十分有害的。

若想求知善读,好学乐学,就要读更多的书。不管是古代的政治家也好,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通人,都需要博览全书,何况是治国理政呢?

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var1]

—全文完—

浏览

@任微言卿

主页,还有更多精彩,欢迎关注、转发、评论。青梅煮酒,以史会友。

更多文章

  • 自称汉人,是因为汉朝强大吗?为什么不称唐人、明人以及清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人说自己是汉朝人吗,汉朝皇帝和汉人的关系,汉朝人全都是汉族的吗

    民族主义,是在他者的挤压之下,才能形成的。而实际上就是一种内部身份认同。汉朝那么强大,在汉朝形成了这种族群共识,然后我们就自称汉人了。是这个逻辑吗?想当然即如此,然而并不是。正是因为大汉帝国已经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所以这时候就根本没必要区分出汉人与非汉人的概念。大汉帝国已经强到匈奴人举族内迁了。这时

  • 如果孔子在楚国为相,楚国会如何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主笔:闲乐生公元前505年十月,在秦国的援助下,楚军终于打跑了吴国侵略军,正式复国。饱经劫难的楚昭王在外浪迹了将近一年,终于回到了饱经创伤的郢都,一眼望去,但见故都残破,满目苍夷,不觉凄然泪下:“宗庙被毁,社稷遭难,百姓受苦,此皆寡人之罪,寡人之罪呀!”群臣们陪着昭王一起哭,有个叫扈子的乐师却不哭,

  • 董卓之乱,汉室彻底衰败,为何有诸多刘姓宗室却无力拯救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董卓秽乱内庭是什么意思,貂蝉怀了董卓的孩子吗,董卓和皇后吻戏

    可董卓之乱后,汉朝的两京遭受严重的打击,皇帝彻底成为傀儡,地方的官员也没有人会把皇帝放在眼里,令人不理解的是,在当时的汉朝国内,地方上有很多有权势的刘姓宗室,比如在幽州地区的刘虞,荆州地区的刘表,还有益州地区的刘焉父子。这些人也都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在当地都有着非常强的势力,既然有这些宗室在外面,为

  • 2400年前的战国木雕梅花鹿,给工艺跪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曾侯乙墓出土,距今2400多年,鹿身为整块木头雕成[var1]鹿角却是真鹿角,身上的方形小孔,推测有可能是用来插鼓。[var1]整个鹿的造型生动,鹿的温顺可爱被展现地淋漓尽致,可见战国时期的手工艺水平。 [var1]战国时期的木雕作品不多见,在楚文化的地域内,却发现较多[var1]与独特

  •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提议迁都,是迁许都还是邺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许都邺城,曹操到底住许昌还是邺城,邺城民富兵强的人是谁

    关羽镇守荆州时还保留着蜀汉争夺天下的希望,蜀汉能以这里为跳板,向东去威胁到襄樊,许昌等地。关羽出兵有些草率,没有考虑到后方的孙吴,在刘备与曹操汉中开战之前,孙刘之间围绕荆州已经发生过一次武装冲突,由于汉中面临着曹魏的压力,刘备不得不妥协放弃荆州部分地区。关羽他应该清楚,孙权在后面一直惦记着江陵,可他

  • 近身刺客杀不死脆皮皇帝!失败的荆轲凭什么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荆轲一人便占了三千多字,毫无疑问,荆轲在《刺客列传》中占据C位,但实际上荆轲徒有刺客之名,却未有刺客之实。荆轲是精神上的侠客,或者称他为侠客。[var1]不是“刺客”的刺客因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被视为千古第一刺客,仿佛暗杀便是他谋生的行当,但其实荆轲并不是

  • 酒文化历史 | 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加上"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西门豹治漳水开十二渠以灌邺田,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都,活野千里受于堰,等水利的兴修;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

  • 他俩是亲兄弟却打得不开交,若不是如此,他们才是三国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蜀吴三国地图,三国72名将排名,三国第一漂亮女将

    看过小说的都知道,他俩虽然是兄弟,但关系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非常复杂,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大家都知道讨伐当时大奸臣董卓的战争吧,在这场战争里面,袁绍被大家当成了盟主,虽然没有太大的用处,但也是当时大臣对袁绍的一个认可,因为他的出身太好了,而且人又有能力。但袁术就想了,为什么他可以,而我不行?要

  • 关羽的陵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没人盗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的陵墓,关羽最怕的3个人,关羽死后赵云反应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一生追随刘备,忠于刘备,曾被曹操生擒,最后还是追随刘备而去。关羽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襄樊一战威震华夏。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大军进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曹操闻之,便派大将于禁率领大军前去救援,其中庞德将关羽射伤。但是后来天降大雨,汉水猛涨。关羽观察后决定掘堤水

  • 诸葛亮神机妙算,刘伯温不服,砸开诸葛亮墓碑看到五个字直接跪倒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舆论的威力是可怕的,经过世代人们的口口相传,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已经从最初的为国尽忠的蜀国忠臣演变为算无遗策智慧的化身,对此一千年以后明朝开国第一谋士刘伯温表示不服,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胜于诸葛亮,并且为此还特意写下了“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词句。大概意思就是你诸葛亮再厉害也是三分天下的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