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11 更新时间:2024/1/19 15:18:09

此时,孙权的实力看起来是很强的。

至少从地图上看,东吴的地盘虽小于北面的曹魏,但也不算悬殊。

[var1]

可是,事实上,两国的国力始终差距很大,而且,越到后期,差距越悬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力差距:由悬殊到非常悬殊

地图上看,似乎魏吴差距不大。

不过,悬殊不大的版图,其下辖的行政单位却十分悬殊。

东汉13州,东吴满打满算只有3州。事实上,荆州、扬州,都有一部分在曹魏掌握中,东吴这个3州之地的统计算是稍微“夸大”的。

而曹魏,却完全掌握了8州,这还不算他们在荆州、扬州控制的部分地区。

州数背后反映的是:人口、开发程度的差距。

[var1]

据《中国人口史》推算,黄初二年(221年),魏国的户数为103万户,682.4万人口。

相比之下,吴国的人口为:户数47.8万,人口315.5万;蜀国的人口为:户数20万,人口132万。

可以说,吴国的户数、人口数,均不及魏国的一半。

即便吴蜀加起来,其人口也只占天下约40%,不及魏国一国。

然而,更令人绝望的是:这已是双方国力最接近的时刻了。

魏国所占据的北方,当时原本就是天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发程度远远高于魏、吴。

只不过,汉末战乱时,北方大量人口逃到了益州、荆州、江东等地。

可以说,由于北方人口的迁入,先进生产方式的带入,加之孙权、诸葛亮,乃至刘表刘璋治理有方,当时南方正处于历史上的新高度。

[var1]

相比之下,北方则成处于历史上的低谷。

因此,三足鼎立之初,尽管曹魏有些优势,但大家基本处于均势。

然而,随着三足鼎立局面的稳定,彼此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原本,双方按照同样的速度增长,体量大的一边增长的总量自然就更多,差距就会更大。

何况,魏国的增长率也必然高于吴国。

东吴是正常增长,而北方是恢复性增长。

只要北方的秩序恢复,人民回到土地上,凭借开发程度高的底子,其增长率会远远高于东吴。

所以,到了三国后期,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灭蜀前,曹魏的户数增长到144.5万户,比黄初二年增长了40%多。

而吴国投降西晋时,献上的在册户口是:户52.3万。

魏吴的人口比,由2:1左右发展到了接近3:1!

[var1]

农业时代,人口就是生产水平,就是财政收入,就是兵源数量。

以此来看,魏吴的国力差距,始终很悬殊,而且越到后面越悬殊。即便是拉上蜀国的力量,吴蜀联盟也始终不及曹魏一国。

东吴的内部问题

其实,三足鼎立之初,尽管吴国实力不如魏,但彼此并未悬殊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var1]

三足鼎立之初,在名将陆逊的统领下,吴军的战力是很强悍的。他们西破刘备于夷陵,北拒曹丕三次伐吴,随后,石亭之战,又再次打败魏军。

当时,吴军如果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是有可能改变双方态势,为东吴赢得更有利的竞争环境的。

然而,东吴的实权人物,却极力反对进取。

[var1]

而反对进取的代表人物,正是顶级名将陆逊极顾雍等江东柱石人物。

吴国是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下才发展起来的。

孙权最终能称帝建国,其实也就是政权江东化的结果。

江东大族从发展地主经济的角度出发,渴望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大举用兵。

朱桓等人提出过的进取之策,往往都被这些大族代表所否定了。

因此,东吴上下对北伐都不积极。

西边的蜀国,人口不及东吴一半,诸葛亮、姜维常年率10万左右的军队北伐。

而东吴呢?

[var1]

诸葛恪曾集结了20万大军北伐,就一次,就导致士族不爽,举国怨声载道了!

因此,江东的北伐,大多是“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短促出击,目标有限,而且,极力避免与魏军主力对战。

如此,除诸葛恪时期外,吴国一直比较保守,没有为改变不利局面作出过太大动作,冒太大的风险。

所以,如果有朋友一直指责诸葛亮、姜维北伐穷兵黩武,导致蜀汉灭亡的话,不妨看看东吴···温水煮青蛙,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即便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吴与北面魏的差距依然很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差距越来越悬殊是几乎没有悬念的。

其实三国鼎立之初,彼此处于均势之时,吴蜀联合,是有可能摆脱被动的。至少可以一试。

这种情况下,东吴过早选择保守,以“限江自保”为策,早早“躺平”。

面对悬殊的局势,吴蜀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然而,就过程而言,个人更欣赏诸葛亮、姜维的做法。

不知您怎么看呢?

更多文章

  • 史说三国:三九〇 伐吴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规定,脩允的部曲应当分给各个将领。督将郭马、何典、王族等人几代都在这支军队中,不愿意分离。吴国此时正在调查、核实广州的户口,郭马等人就乘民心不安的时机,聚众起事,杀害广州督虞授,郭马自封为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派何典去攻打苍梧,王族进攻始兴。八月,吴国任命军师张悌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执金

  •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的三个死因,秦始皇历史上他是怎么死的,秦始皇最真实的简历

    引言秦始皇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窃以为古代历史上的皇帝很少有人能与其并肩。而关于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既然秦始皇是皇帝,自然秦国的皇子,合法的继承人,为什么会产生这多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也有人认为就是异人的生子,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司马迁亲手制造了这个疑案人们为

  • 太史慈:忠心耿耿的江东第一神射手,为何不受孙权重用,抑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史慈为啥突然变成孙权的属下了,孙权甘宁太史慈最强阵容,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亨

    三国时期是一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名将,不仅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还是贯手著棼(fen)的神射手。那为何孙权不重用太史慈,导致其抑郁而亡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少有谋略 太史慈 太史慈早年投身仕途,在老家东莱郡担任奏曹史,因为很有谋略 所以很得郡守看

  • 安治泰:在晚清的土地上胡作非为,用清朝赔款,在孔子老家建教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熟读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晚清时代发生的大多数战争中,传教士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我们不否认,在西方进入清朝的诸多传教士中,的确存在不少有爱心,内心装着关爱和和平的,真正的纯粹的宗教人员。但是他们之中也存在诸如安治泰这样的“宗教败类”、“帝国主义的马前卒”。他们的身上,已经完全看

  • 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错和张仪谁更正确,大秦张仪结局如何,司马错与张仪争辩完整

    要知道敢跟张仪做辩论,不仅仅需要优秀的口才表达能力,还要有过人的勇气才行,因为张仪可不是什么心胸宽阔的人。秦惠文王初年,天下间最顶尖的三个纵横家,张仪、陈轸、公孙衍,全都在当时的秦国混饭吃,本着同行是冤家的原则,张仪硬生生的把这两个人排挤到了敌国。这一次司马错能赢吗? 国运之争 回到当时的辩论,公元

  • 田氏代齐:田氏是怎么取代姜齐,一步步成为齐国的实际掌权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交替史上,划分其时代的重要事件有两个,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家分晋,但是很少有人提到田氏代齐。齐国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是周朝建国之后赏赐给姜子牙的封地,我们一般称之为姜齐,究竟是怎么样一步步的将齐国取代的呢?最让人疑惑的就是,田氏代齐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说是春秋与战国时期的转折点呢

  • 为啥吕后非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来解恨?她被做成人彘后活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吕雉,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也是封建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在她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等,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吕后却被后世之人以心狠手辣著称,原因就是她将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特意让儿子刘盈同去参观。那么,为什么吕后为什么要将戚夫人做成人

  • 禅让制有多害人?战国一国君学尧舜主动让位给宰相,却被砍成肉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尧舜主动禅让真实故事,六亿神州尽尧舜是什么意思,尧舜与炎黄的关系

    [var1]而世袭制也只是从夏朝开始成立的,在世袭制发展如此长久的过程中,皇家子嗣之间的纷争向来是少不了的。可是就在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帝君,他并没有给自己的子女这种世袭机会,他本以为自己的禅让会再次成就历史上一个赞颂传说,却让自己成为了一个笑话。[var1]一种制度的废弃必然是遵循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 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帐下5虎上将,谁能守得住?答案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意指疏忽而造成损失的“大意失荆州”,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影视作品中,这一段被描绘得十分引人入胜,是不少军事迷喜欢研究的一个片段。在这个失误中,人们喜欢探讨他为何会丢了荆州,也爱追问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是否可以另有其人。此外,人们也好奇,刘备手下能人武将那么多,又为何偏偏选中了关羽镇守此地,是

  • 古代十万大军到底有多少人,为何曹操每次征战少则十万,多则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乔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评价曹操,曹操83万大军实际有多少人

    有句俗话说:“少不读红楼,老不看三国。”虽说是一句带有偏见的批判,认为书籍会影响带坏人的三观,但也足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人们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三国演义》流传许久,衍生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有许许多多,浩如烟海,也带动了我们对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这段历史的了解的欲望,对那段烽火连天,权谋对决的兴趣。文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