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说三国:三九〇 伐吴准备

史说三国:三九〇 伐吴准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436 更新时间:2024/1/16 12:05:52

按照规定,脩允的部曲应当分给各个将领。

督将郭马、何典、王族等人几代都在这支军队中,不愿意分离。

吴国此时正在调查、核实广州的户口,郭马等人就乘民心不安的时机,聚众起事,杀害广州督虞授,郭马自封为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派何典去攻打苍梧,王族进攻始兴。

八月,吴国任命军师张悌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执金吾滕脩为司空,未拜,转镇南将军,假节领广州牧,率领一万人从东路去讨伐郭马。

郭马杀了南海太守刘略,赶走了广州刺史徐旗。

孙皓又派徐陵督陶濬(陶璜之弟)率领七千人,从西路与交州牧陶璜一起攻打郭马。

滕脩久战未胜,这时西晋大举伐吴,滕脩率军回援。

这一年,吴国在工人黄耈家里发现了生长的鬼目菜,又在工人吴平家发现了买菜。

负责管理国家图书的官吏,查考书籍,给鬼目菜起名叫芝草,买菜起名叫平虑草。

吴帝孙皓任命黄耈为侍芝郎,吴平为平虑郎,授予他们银印和青色的绶带。

孙皓每次宴会群臣,都要把大臣们灌醉。

他设置了黄门郎十人,专门负责搜集大臣们的过失。

每次宴会结束后,这十个人就向孙皓汇报大臣们的过失,凡是大臣中有抵触的,说了错话的,都向孙皓举报,严重的被判刑或处死,轻的也要当作罪状记录下来。

孙皓凶残暴虐,滥用酷刑,这些人有的被剥下脸上的皮,有的被挖去眼睛,惨不忍睹。

朝廷上下因此人心相离,没有人肯为孙皓尽力。

四月,晋朝廷大赦天下,废除了部曲督以下官员纳人质的规定。

司马炎下诏,询问朝廷大臣,该如何改进政务。

司徒左长史傅咸(傅玄之子)上书说:“公与私都不充实的原因,是由于设置的官吏太多了。从前都督是四个,而现在连同监军却多至十人。禹分华夏为九州,现在的刺史几乎是从前的一倍。现在的户口相当于汉代的十分之一,而所设置的郡县却比汉代多。虚设的将帅幕府,动不动就有上百个,但是却无益于值宿、警卫。五个等级的诸侯,坐在那里也要设置官属。所有这些官吏的粮食供应,全都要从老百姓身上出,这就是之所以穷困匮乏的原因。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在于合并官署,停止劳役,从上至下都致力于农事。”

当时,朝廷中商议,减省州、郡、县一半的官吏,让他们去从事农业。

中书监荀勖认为:“减吏不如减官,减官不如减事,减事不如清心,从前萧何曹参辅佐汉王,承受其清静无为,百姓因此而安宁统一,这就是所说的清心。抑制虚无根据的空言,精简公文案卷,省略细碎繁琐的事务,原谅小的过失,如果有喜好改变常规而求利的人,一定要进行惩治,这就是所谓省事。把九卿寺并入尚书,把御史台交付予三公府,这就是所谓的省官。如果只做大的规定,那么普天下的官吏,都要裁减一半,恐怕众多的文武官员,郡国的各种职责,难易程度不同,不可以一概推行。假如出现公务废弛,全都需要再恢复,或者就会因激发而更加繁多,这也不能不加以重视。”

此时的晋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和战争准备,许多大员、将领都认为伐吴时机成熟,应该抓住机会,尽快出兵伐吴。

益州刺史王濬上书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反常,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应当迅速地征讨他。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一旦孙皓死了,吴国另立一个贤明的君王,那么就成为我们的强敌了。我造船已经七年,每天都有船因腐烂而毁坏。我年已七十,离死亡没有几天了。以上三事只要一有失误,伐吴的大事就难以实现。我真诚地希望陛下不要失去机会。”

晋武帝司马炎很赞同王濬的建议,下定决心,准备伐吴。

这时,安东将军王浑上表说,孙皓要北上,吴国边境地区已经戒备森严。

晋朝廷商议之后,决定第二年再出兵。

王濬的参军何攀奉命出使,正在洛阳,得知这个情况后,上书说:“孙皓必然不敢出兵,应当乘着吴国防备严密而突然袭击,这样更容易取胜。”

杜预听说朝廷暂缓出兵,非常着急,急忙上表司马炎,陈述自己的见解,建议尽快出兵伐吴。

他说:“自从闰月以来,贼人只是防备得严,下游地区并不见吴兵沿江而上。依道理及形势推测,贼人已无计可施,其兵力不足以保全两边,必然要保住夏口以东地区,以便苟延残喘,所以不会向夏口以西增派士兵,而使国都空虚。陛下由于误听,丢开大计,放纵敌人而留下了后患,实在是可惜。在过去,如果觉得举兵有可能失败,也可以不举兵。现在既然作了决定,就一定要做得完美牢靠。假如能成功,那么就开创了太平的基础,如果不能成功,损失耗费也不过在数日几月之间,何必吝惜而不去试一试呢?如果还要等到以后,那么天时人事就不能和往常一样了,我担心到时会更难。当前的举动实在是万分妥贴,绝对不用担心什么覆灭失败之类的事。我已下定了决心,旗帜鲜明地支持马上讨吴,决不暧昧不明,自取日后的麻烦,请陛下明察。”

奏章递上去了一个月,司马炎一直没有答复。

杜预又上表说:“羊祜事先没有广泛地和大臣们商议、谋划,只是秘密地与陛下一起推行这个计划,所以朝廷大臣自然有很多不同的议论。任何事情都应当把利益与损害相互比较,现在这一行动的利益占十之八九,而弊害只占十之一二,最多只是没有功劳而已。如果一定要让大臣们说出计划的弊端,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之所以对计划有不同的看法,只是因为计划不是他们制定的,自己没有功劳,即使对自己以前说的话有过失感到羞愧,但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以保住面子而已。近来,朝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总是各种意见蜂起,虽说人心各有不同,但是也是倚仗着恩宠,信口开河,不考虑后果。自从入秋以来,讨贼的举动越来越显露出来,现在假如中止行动,孙皓或许会因恐惧而产生出新的计划,迁都武昌,更完备地修整长江以南各城,把居民迁到很远的地方去,坚壁清野,到时攻城不得,原野之中又找不到东西,估计明年的计划可能就用不上了。”

杜预这道上表送到时,司马炎正在和中书令、散骑常侍张华下围棋。

张华也是强力支持伐吴的大臣之一,趁机推开棋盘,拱手进谏说:“陛下圣明英武,国富兵强。吴主邪恶凶残,诛杀贤良有才能的人。现在就去讨伐他,可以不受劳累而平定,希望你不要再犹豫了。”

司马炎接受了他的意见,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负责策划及从水路运粮。

贾充、荀勖、冯紞等人不同意伐吴,坚持己见,多次谏阻。

司马炎大怒,贾充吓得立即脱帽认罪。

仆射山涛退朝后,与人说起此事,感叹说:“古人云:‘只有圣人能做到内外无患,假如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就必然有内部的忧患。’以晋目前的情况来看,放着吴作外部威胁,难道不是良计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的三个死因,秦始皇历史上他是怎么死的,秦始皇最真实的简历

    引言秦始皇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窃以为古代历史上的皇帝很少有人能与其并肩。而关于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既然秦始皇是皇帝,自然秦国的皇子,合法的继承人,为什么会产生这多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也有人认为就是异人的生子,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司马迁亲手制造了这个疑案人们为

  • 太史慈:忠心耿耿的江东第一神射手,为何不受孙权重用,抑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史慈为啥突然变成孙权的属下了,孙权甘宁太史慈最强阵容,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亨

    三国时期是一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名将,不仅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还是贯手著棼(fen)的神射手。那为何孙权不重用太史慈,导致其抑郁而亡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少有谋略 太史慈 太史慈早年投身仕途,在老家东莱郡担任奏曹史,因为很有谋略 所以很得郡守看

  • 安治泰:在晚清的土地上胡作非为,用清朝赔款,在孔子老家建教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熟读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晚清时代发生的大多数战争中,传教士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我们不否认,在西方进入清朝的诸多传教士中,的确存在不少有爱心,内心装着关爱和和平的,真正的纯粹的宗教人员。但是他们之中也存在诸如安治泰这样的“宗教败类”、“帝国主义的马前卒”。他们的身上,已经完全看

  • 大秦岔路口:张仪和司马错,谁掌握了真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错和张仪谁更正确,大秦张仪结局如何,司马错与张仪争辩完整

    要知道敢跟张仪做辩论,不仅仅需要优秀的口才表达能力,还要有过人的勇气才行,因为张仪可不是什么心胸宽阔的人。秦惠文王初年,天下间最顶尖的三个纵横家,张仪、陈轸、公孙衍,全都在当时的秦国混饭吃,本着同行是冤家的原则,张仪硬生生的把这两个人排挤到了敌国。这一次司马错能赢吗? 国运之争 回到当时的辩论,公元

  • 田氏代齐:田氏是怎么取代姜齐,一步步成为齐国的实际掌权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交替史上,划分其时代的重要事件有两个,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家分晋,但是很少有人提到田氏代齐。齐国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是周朝建国之后赏赐给姜子牙的封地,我们一般称之为姜齐,究竟是怎么样一步步的将齐国取代的呢?最让人疑惑的就是,田氏代齐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说是春秋与战国时期的转折点呢

  • 为啥吕后非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来解恨?她被做成人彘后活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吕雉,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也是封建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在她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等,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吕后却被后世之人以心狠手辣著称,原因就是她将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特意让儿子刘盈同去参观。那么,为什么吕后为什么要将戚夫人做成人

  • 禅让制有多害人?战国一国君学尧舜主动让位给宰相,却被砍成肉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尧舜主动禅让真实故事,六亿神州尽尧舜是什么意思,尧舜与炎黄的关系

    [var1]而世袭制也只是从夏朝开始成立的,在世袭制发展如此长久的过程中,皇家子嗣之间的纷争向来是少不了的。可是就在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帝君,他并没有给自己的子女这种世袭机会,他本以为自己的禅让会再次成就历史上一个赞颂传说,却让自己成为了一个笑话。[var1]一种制度的废弃必然是遵循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 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帐下5虎上将,谁能守得住?答案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意指疏忽而造成损失的“大意失荆州”,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影视作品中,这一段被描绘得十分引人入胜,是不少军事迷喜欢研究的一个片段。在这个失误中,人们喜欢探讨他为何会丢了荆州,也爱追问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是否可以另有其人。此外,人们也好奇,刘备手下能人武将那么多,又为何偏偏选中了关羽镇守此地,是

  • 古代十万大军到底有多少人,为何曹操每次征战少则十万,多则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乔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评价曹操,曹操83万大军实际有多少人

    有句俗话说:“少不读红楼,老不看三国。”虽说是一句带有偏见的批判,认为书籍会影响带坏人的三观,但也足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人们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三国演义》流传许久,衍生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有许许多多,浩如烟海,也带动了我们对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这段历史的了解的欲望,对那段烽火连天,权谋对决的兴趣。文学与

  • 秦始皇兼并了六国,为什么又迅速二世早亡?不仅是因为严刑苛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要横扫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别是哪六国,秦始皇横扫六国的版图

    01引言在古代历史上,最值得吹嘘的王朝就是秦朝。秦始皇可以说是千古一帝,统一了乱世,兼并了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秦朝到了秦二世就将其断送了,这也是很多人比较匪夷所思的问题,秦朝与隋朝成为了一组难兄难弟秦朝到底为什么早亡,成为了昙花一现的景色呢?02秦朝以法治国历代通常将其归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