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创业39年,为何不敢重用赵云?你看赵云的真实身份便能知晓

刘备创业39年,为何不敢重用赵云?你看赵云的真实身份便能知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395 更新时间:2024/1/5 2:34:47

如果深入的研究下赵云,可能会觉得他身上的神秘之处太多了。首先他的生卒年代就是个秘密,人们只知道他死于公元229年,却不知道他的出生年代。这导致,有不少人说“少年将军”赵子龙其实是个八十岁的老头儿,很多人想反对,却找不着合适的理由。因为史书当中对此并未记载。

而赵云最神秘之处还是他作为一个常胜将军,三国完人,却一生都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赵云是最早跟随刘备的一批人才,但是他一生却只做过一些小官,甚至连独当一面的大仗都没打过几次,更不要说像关羽那样独自对曹魏开战这样的崇高地位了。刘备创业39年,为何不敢重用赵云?看看赵云的真实身份就明白了。

赵云并不是一开始就加入了刘备阵营的。《三国志》对他的出身是这样写的:“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也就是说赵云一开始和刘备是同一级别的人物,他们都投奔了公孙瓒,在公孙瓒的手下做事。赵云本身是常山一带的望族,被老百姓举荐做了常山一带的首领,一开始在袁绍的手下做事,后来投奔了公孙瓒。

这么一个出身,隐藏着赵云后来难以被刘备重用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么说赵云这样的出身隐藏着后来刘备不重用赵云的原因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刘备和公孙瓒是什么关系。他俩关系不一般,之所以刘备在“为贼所破”后就“往奔中郎将公孙瓒”,是因为他与公孙瓒本来就是同门师兄弟。《三国志》载: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就像现在的“同学会”一样,那时的同学可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网。尤其是古人特别重视这种“同门之谊”,所以刘备落难了第一个就想到了投靠自己的老同学。而作为老同学的公孙瓒对刘备的投靠也表示非常的欢迎,他一来就给他封了个官儿: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刘备刚刚去就被老同学安排了一个“别部司马”的官掌管军事,不久之后还让他做了平原令。这样的恩情对于刘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刘备作为一个没权没势的人,想要取天下,最大的资本就是仁义。而感恩则是作为一个仁义的人必备的素质。但是赵云投奔刘备的时机太不巧了,他正是在公孙瓒最为艰难的时刻投奔了刘备。

这当然不是因为赵云见异思迁,只是他看到了公孙瓒的才能有限,而刘备的潜力无穷罢了。但是这也就为他后来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埋下了祸根。因为刘备如果重用赵云,就会被许多人指着鼻子骂道:你还仁义呢?这不是挖同学的墙角吗?公孙瓒对你那么好,你却重用一个叛逃公孙瓒的人?

而且从赵云前期的行为我们大概也可以看出来,赵云其实谈不上对谁“忠心”,他真正忠心的是他认为可以给天下人带来太平和安乐的人,如果他所追随的人不是这样的人,他就会领兵离他而去。这一点在袁绍和公孙瓒身上都发生过,刘备不可能不知道。他与关羽那种忠于刘备一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关羽的忠是没有限制条件的。《三国志》载: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关羽知道曹操对自己也好,乃至比刘备更好,但是他与刘备有“誓与共死”的约定,因此不管曹操怎么好,他都是不会叛变的。而赵云就不这样了。曾经刘备是很自信的,他相信自己有平定天下的才能,因此也相信赵云不会背叛自己。在刘备当了蜀汉皇帝之后,蜀国可以预见的前途越来越差,而魏国可以预见的前途越来越好,此时的刘备当然开始怀疑了。

“我也不是‘命世之才’,子龙会离我而去吗?”所以后面刘备对赵云都只做精神上的鼓励,却绝不给他大量的兵权——要是万一赵云带兵投靠曹操,他可不就玩完了?所以在赵云从191年加入刘备集团开始直至赵云在229年病逝的39年时间里,刘备都没有重用赵云,也没有把刘禅托付给他。

更多文章

  • 1972年,内蒙古出土一顶战国金冠,解开困扰2000多年的一个谜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考古出土最精美凤冠,1972年内蒙古老汉挖出匈奴王冠,曾经挖出一顶尊贵金冠

    金鹰冠饰由黄金鹰形冠饰和黄金冠带两部分组成,顶高7.1厘米,带径16.5厘米。冠饰上部傲立一只展翅雄鹰,身上呈羽毛状纹饰,头部、颈部用绿松石做成,用金丝与身体相连。冠饰下部为金片捶打成的半球体,球面上有四狼四羊的浮雕图案。整个金冠饰构成了雄鹰俯瞰狼咬羊的画面。冠带的左右两边做成半浮雕状的虎、羊、马和

  • 汉武帝和王莽“躺平式治水”:以天意为由,黄河大决口几十年不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治理洪水,几千年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事情。近些年来,有些人开始推崇西方的“自然治水”,认为防洪要首先让河道恢复自然,没必要大力修建河堤,甚至河道决口也不应该堵塞,而是任由其泛滥,通过所谓的“自然分洪区”来分流洪水。但事实上,这种“自然治水”一点也不新鲜,在中国汉代就出现过了。在西汉时期,黄河曾经发

  • 从秦国到秦朝对郡县制始终如一,是“治权“发展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的县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秦朝郡县制怎么划分,秦朝是郡县制吗

    春秋战国是我国文化思潮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时期。诸子百家齐登场,各种文化空前繁荣,各种学术观点层出不穷,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既有的传统制度、宗法观念被不断颠覆,代之以新的更符合现实需要的思想和制度。郡县制的出现,就是在颠覆了中国古代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迅速瓦解了周王朝时期

  • 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大秦霸业的奠基人和陪葬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斯的统一霸业,成也李斯败也李斯是什么意思,大秦赋李斯经典语录

    秦国实现大一统,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这个横扫六国,把天下诸侯打得找不着北的大帝国,最终却只经历了短短二世。公元前221年统一,嬴政称帝。可是到了公元前207年,完成了首次大一统的秦国轰然倒塌,前后不过14年的时间。而纵观秦国的崛起和灭亡,都始终和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所谓“成也李斯,败也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齐国和吴国巅峰对决,吴国败得最惨的一次,吴国打赢了晋国吗

    华夏大地最终也没有成为刘氏,也不是曹氏,更不论孙氏的天下。晋国默默崛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后消灭魏、蜀二国,江东之地仿佛探囊取物。[var1]曾经的辉煌已然不再,长江天险也难以阻挡晋国铁骑,东吴孤立无援,最终葬国。是什么让曾经纵横赤壁的江东六郡走向灭亡的?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吧。一、吴国晚期为何不

  • 他是《三国演义》中的绝世猛将,武力不下赵云,却很少有人提起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赵云手下八大猛将,许褚对赵云评价,赵云老婆照片

    但要问起《三国演义》里的文鸳,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为啥呢?要知道文鸯也是三国时代的一员猛将。他的成名之战是项县之战,当时文鸯随父亲文钦以及毌丘俭发动淮南之叛,司马师亲率大军来镇压。文鸯当时只有18岁,但勇力过人,他亲自率领一支突袭队,趁夜杀入司马师的大营,让司马师受惊不小,刚动过手术的那只眼伤口突然

  • 孙权一生最后悔的两件事:结错了一门亲事,输掉了一场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孙权一生,虽然没有经历什么太大的波折,但是令他后悔的事情其实也不少,其中有两件事情足够让他后悔一生,简单点说就是结错了一门亲事,输掉了一场战役。结错了一门亲事就是不应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本来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一是为了加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另外一方面是试图以美色和安逸的生活困住刘备

  • 赵国40万大军败于秦国大将白起,赵括又要负多少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时代天下土地的最终归属,也间接成就了我国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千秋大业,在战争中,赵国四十万大军败于秦国大将白起,白起用计坑杀了赵国四十万战俘,只放回240名老幼以示威慑。那么长平之战始末如何?赵括在失败中又要负多少

  • 孔子曾说出一句“脏话”,却意外流传千年,成为现代教师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随便骂了句脏话被流传至今,孔子曾经说过怎样的话,孔子随口说了一句脏话是哪句

    [var1]孔子在历史上,据说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人是德行比较好的,历史上也称为七十二贤士。正因为有了这些人,儒家思想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得以蓬勃发展。它虽在某些朝代受到压制,但仍有着深远的传播。最著名的是《论语》。据说这本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合作写的。[var1]孔子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弟子,名叫

  • 刘禅曾经说了三句话,吓坏了诸葛亮,吓跑了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禅投降姜维说什么话,三国演义姜维刘禅对话,刘禅和诸葛亮闹翻的原因

    可是,历史是不允许的。岂识刘禅并非愚钝之人,反而很聪明。近代李密说过,刘禅作为国君来说,就可以和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所以刘禅的心智是很成熟的,可是成熟的他又为何做了很多很多的傻事呢?我们需要剖开这几件事来好好分析。第一句话就是那句很出名的“此间乐,不思蜀”,大家都会认为这句话是刘禅昏庸无能的体现,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