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乱世,河南人撑起了中华脊梁,为何还屡屡被黑

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乱世,河南人撑起了中华脊梁,为何还屡屡被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592 更新时间:2023/12/16 16:20:51

网上还有好事者,编出关于河南的顺口溜、

讥讽河南人偷井盖

的事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河南人如今的风评恶意大于善意。

为什么会对河南人出现恶意,或许同这个省份本身的特殊性有关。

河南在历史上的地位太过重要,导致许多人对于河南心生羡慕和嫉妒之情。正是因为这份嫉妒和羡慕,再加上河南的经济在现代来看,看上去并没有太过显著的成就。所以才会有人借此机会,调侃河南、“抹黑”河南。将时间退回千年之前,那时的河南远非今日能比。

[var1]

河南古称豫州,又被称作为“中州”。地方诸侯的文书表述词当中,都会明确将河南称之为“中国”。

在中国的版图上,我们能够看到河南正好处在中心地带,自身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八千多年前,便已经有人开始定居在河南从事农业。中古最早的国家雏形,便是在河南诞生。

从夏朝定都偃师开始,中央王朝都会不自觉地选中河南城市作为王城。上千年的历史当中,共计有20多个王朝先后在河南境内建都。

这些王朝选择河南,实际上的原因非常简单。河南有肥沃的土地、数量众多的人口。在农业社会当中,土地和人口决定一个省份发展的上限。正好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恰好被河南一省所囊括。

河南真正意义上,开始影响中国全盘变化,还需要追溯到春秋时代。虽说在古代历史的定义上,三晋一直被认为是山西的故地。但是如果翻开地图便会发现,韩赵两国的都城,其实都设在河南。

韩国都城设在河南新郑,而魏国则在河南开封。其实,三晋虽属山西之名。但是在历史上山西和河南,还是颇有渊源。

[var1]

河南各城市地图

河南对于中国的影响,在于对于时代格局的改变。河南第一次展现实力,便是因为晋国。

晋国在春秋时代,可谓是一手遮天。晋国在冀城曲沃内战,齐桓会盟才得以确立;楚王问鼎中原,晋国内部六卿内斗;吴越春秋争霸,晋国六家各自为战。

只有晋国无端内斗,才有他国的出头之日。一旦晋国恢复实力,春秋时代他国便难有机会再谋争霸。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魏文侯率领三晋讨伐。三晋强军一出,秦、齐二国毫无招架之力。魏文侯让晋国的实力达到顶峰,但同时也让三晋之地难图霸业。

魏文侯分三晋之后,韩赵魏三家正式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三家分立,对于三晋之地而言有着非常大的消耗。一个统一完整的三晋,才有实力在九州上争霸。

三晋分家之后,中国正式从争霸时代正式跨入战乱时期。古代史官把三晋分家选择为时代变更的节点,从中也能够看出河南的影响力。

三晋分家之后,对于秦国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利好消息。秦国之所以在春秋时代,大部分时间难以有出头之日,原因便是因为有晋国的压制。秦国渴望东出,但是必须要跨过晋国这座大山。

[var1]

三家分晋

晋国有着肥沃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对于地处西北蛮荒之地的秦国来说,战胜这样的对手可望不可及。

三晋分家,使得河南和山西一带的土地上,不再有统一的政权。三晋要想制衡秦国,必须要放下内斗的心思和想法,全身心地相信对方才有机会压制秦国。但显然,政权林立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但晋国对于后世的影响,依旧没有因此减弱。秦孝公变法、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实际上都是依照魏文侯改制变法的内容为蓝本,做出的延展性设计。

三晋在政权势力上,不再具有左右历史的作用,但是思想和人才依旧在影响整个中国的格局变化。

战国时代到来,一个属于河南人的时代正式确立。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群体,备受各国王侯将相的关注——士人。士人不以故土建设为己任,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所奔走。这群人有着崇高的理想,同时具备非常不俗的才能。

谈起战国名士,商鞅、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名字绝对不会被忘记。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河南人。

[var1]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

河南对于战国时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以庄子、墨子为首的思想家,对于古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传播,让中国进入第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百家争鸣;

另一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李斯、韩非子、商鞅等人皆出自河南,为秦国开拓疆土,实现全国统一立下赫赫功劳。

思想和政治的影响力,体现出河南在古代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能够养育出如此多的人才,还是同当地的发展有关。

无论是思想家、政治家,要想能够钻研学术、搞政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经济实力强劲,才有思想文化开放的氛围。两者相辅相连,才能最后造就战国时代士人人才井喷的情况。

但是为何河南士人,均出现不仕三晋的情况,转而更多选择为秦国出谋划策。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三晋分家之后年年征战不休。

战争对于河南来说,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使得这里的老百姓没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农业产量无法进一步提高。动乱、战争,让河南本土政权无法受到本土士人的青睐。

[var1]

河南兴旺,主要还是受地形因素所影响。河南的地形以盆地、平原为主。在长城以南地区,河南省得天独厚占据超过九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

这就使得河南有机会、有能力,成为超大型粮仓,成为农耕文明发祥的中心。

但是这份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让旁人格外眼馋。毕竟没有人会不想拥有超大型粮仓,在古代有粮食才能够在战争当中有更高的容错率。

战国时代,三晋因为战乱退出一统的候选名单。来到三国,河南便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得以展现出强劲的实力。

早期三国,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地方上最强的诸侯势力,便是因为能够稳住河南的安定。袁绍过早地退出历史舞台,使得在北方没有直接能够威胁到河南的隐患。

河南在历经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成功为曹魏拿下征服天下的资本。

首先是粮食,河南平原地区粮食产量高,社会环境好。由于北方无战事,所以河南得以专心发展。再加上曹魏力推屯田制,更是让这里的粮食产量积累达到巅峰水准。即便是赤壁之战,曹魏损失极大的实力,但依旧无法伤及曹魏根基。

[var1]

三国时期

东吴、蜀汉两家即便合力,也无法让曹魏从根本上垮台。河南的农业,让曹魏有多次战略试错的机会。而曹魏也在这个时候,已经展现出自己的第二大优势——人才储备。

三国时代最为知名的官僚团体,便是河南颍川世家。经过东汉两百多年的蛰伏,河南已经形成多股实力强劲的地方世家大族势力。

这些势力,成为各家诸侯争夺的关键。在古代,优秀的人才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颍川世族分为四大家族:荀氏、陈氏、钟氏、韩氏。

这四大家族自东汉以来,来往便颇为密切,时常会有通婚联姻的情况。进入到三国时代,颍川四个家族都为曹魏贡献出不少人才。颍川士族,成为曹魏三帝都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势力。

荀彧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荀攸的十二奇策为曹魏征战奠定良好基础、陈群为曹魏拿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颍川世族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对中古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他们很好地将东汉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病和恶俗得以抑制,并且保证中原地区的经济实力基本稳定。

[var1]

颍川名士荀彧(剧照)

此外除去颍川世族之外,还有司马家、诸葛家等世族,也为三国各大势力贡献出不少的人才。

曾经有一种戏言,称三国实际上是河南世族的一盘政治游戏,河南世族才是背后的主要操盘手。

虽说戏言说法有些不严谨,但也能够体现出河南士人的影响力,在三国时代得天独厚的优势性地位。

不过为何进入南北朝时代,河南世族无法左右历史政局?实际原因还是非常简单,因为河南此时又一次陷入战乱。由于异族入侵、再加上中原王朝实力羸弱,导致河南地区处在衰败的情况。

战火消耗掉此前魏晋时代,河南世族苦心孤诣创造的宝贵财富。也让当地老百姓不得不放弃祖业,荒废良田、背井离乡选择南迁发展。

任何一个地区,如若饱受战乱之苦,便很难真正意义上得到良好发展。河南的情况同样如此,由于每逢改朝换代,军事领袖和王侯将相都选在河南作为战场。使得这一时期的河南,经济水平一直提不上速。久而久之,战乱之后人们都养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南下避难。更是导致河南地区的人才,难以再出现体系化发展的情况。

时间来到明朝,此时不仅仅只是河南,北方都出现明显衰颓的现象。人才不见踪迹,就连科举考试都难有上榜的机会。

朱元璋执政时期,明朝爆发传奇大案——春夏榜案。明洪武三十年,春榜名单上51位录者皆为南方人,北方未见一人。后朱元璋大发雷霆,亲自策问考官,改科举制为南北朝。

[var1]

明朝初期科举制改革

春秋榜案事件,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北方的教育和经济,已经非常衰退。战乱对河南造成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也正是从这时起,在社会上出现一些对于河南不友善的讨论。

经济滞后,自然而然会让一些人产生区别对待的眼光。虽说河南出现一定的衰落迹象。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河南的根基依旧稳固。

每次在战乱当中,河南都是被重点盯上的对象。但是与此同时,河南依旧有惊人的恢复力。虽说在中古后期,出现多次衰落的迹象。但是有一定的发展之后,河南便会展现出实力。

明清时期,全国进入稳步恢复阶段之后,河南再次凭借地理优势拿出不俗实力。由于有大量城邦,再加上水陆交通非常发达,让这里涌现出一大批富商。河南的整体实力依旧得以保存,虽说落后于江南,但却保持着相对较好的势头。

如今的河南,实际上并没有大家设想中那样不堪。在中国经济实力排行榜上,河南在四大沿海省份之后位居第五名。

对于一个内地省份来说,能够获得如此成就已经非常惊人。并且河南由于地形优势,国家特别对河南省经济中心作出调整,提出优先发展农业的思路。如今的河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var1]

根据河南省粮食年产量统计,占世界总产量的1/52。

这意味着,河南每年要投入粮食生产的精力非常之多。

每年河南还要向外调出200亿斤粮食,而这些粮食的主要输出地,正是南方经济强省——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这些省份的粮食生产,很大一部分都需要仰仗河南的输送支撑。

除此之外,河南的重工业任务担子也非常重。郑州作为中部地区头号工业城市,虽说经济实力上看着非常强劲,但背后要付出的环境代价依旧非常大。

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河南继续为延续中华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前为中华文明开化奠定基础,如今为现代化中国事业任劳任怨服务。如此来看,河南人民确实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司马炎皇后贤良淑德,为何会被“丑儿媳”贾南风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炎被贾南风灭族,司马炎毒死司马昭是野史吗,司马炎死后刘禅的下场

    只是这份无上尊荣能永固者却不多,很少有福禄双全的贵人。皇后有权的时候,自然是一呼百应;一旦失了势,下场就是无限凄凉。纵然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想尽方法把女儿送入宫墙内。一步一扣首,步步为营,勾心斗角,盼富贵,晋位份,争圣宠……上演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不停歇。初入宫墙西晋司马炎的第一任皇后是杨艳,

  • 真实的周瑜:早死便无三国,不死亦无三国,他的计策到底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瑜简介,孔明哭周瑜祭文原文,庞统评价诸葛亮和周瑜

    至于周瑜的形象更不是如此可憎,《三国志》作者陈寿曾有评价: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今天便来说说真实历史上的周瑜,周瑜早死便无三国,周瑜不死也亦无三国。出身世家周瑜生于175年,庐江舒县人,出身大族。堂祖父周景、

  • 刘备创业39年,为何不敢重用赵云?你看赵云的真实身份便能知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刘备生前为什么说赵云不能重用,刘备为什么要重用赵云

    如果深入的研究下赵云,可能会觉得他身上的神秘之处太多了。首先他的生卒年代就是个秘密,人们只知道他死于公元229年,却不知道他的出生年代。这导致,有不少人说“少年将军”赵子龙其实是个八十岁的老头儿,很多人想反对,却找不着合适的理由。因为史书当中对此并未记载。而赵云最神秘之处还是他作为一个常胜将军,三国

  • 1972年,内蒙古出土一顶战国金冠,解开困扰2000多年的一个谜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考古出土最精美凤冠,1972年内蒙古老汉挖出匈奴王冠,曾经挖出一顶尊贵金冠

    金鹰冠饰由黄金鹰形冠饰和黄金冠带两部分组成,顶高7.1厘米,带径16.5厘米。冠饰上部傲立一只展翅雄鹰,身上呈羽毛状纹饰,头部、颈部用绿松石做成,用金丝与身体相连。冠饰下部为金片捶打成的半球体,球面上有四狼四羊的浮雕图案。整个金冠饰构成了雄鹰俯瞰狼咬羊的画面。冠带的左右两边做成半浮雕状的虎、羊、马和

  • 汉武帝和王莽“躺平式治水”:以天意为由,黄河大决口几十年不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治理洪水,几千年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事情。近些年来,有些人开始推崇西方的“自然治水”,认为防洪要首先让河道恢复自然,没必要大力修建河堤,甚至河道决口也不应该堵塞,而是任由其泛滥,通过所谓的“自然分洪区”来分流洪水。但事实上,这种“自然治水”一点也不新鲜,在中国汉代就出现过了。在西汉时期,黄河曾经发

  • 从秦国到秦朝对郡县制始终如一,是“治权“发展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的县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秦朝郡县制怎么划分,秦朝是郡县制吗

    春秋战国是我国文化思潮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时期。诸子百家齐登场,各种文化空前繁荣,各种学术观点层出不穷,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既有的传统制度、宗法观念被不断颠覆,代之以新的更符合现实需要的思想和制度。郡县制的出现,就是在颠覆了中国古代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迅速瓦解了周王朝时期

  • 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大秦霸业的奠基人和陪葬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斯的统一霸业,成也李斯败也李斯是什么意思,大秦赋李斯经典语录

    秦国实现大一统,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这个横扫六国,把天下诸侯打得找不着北的大帝国,最终却只经历了短短二世。公元前221年统一,嬴政称帝。可是到了公元前207年,完成了首次大一统的秦国轰然倒塌,前后不过14年的时间。而纵观秦国的崛起和灭亡,都始终和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所谓“成也李斯,败也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齐国和吴国巅峰对决,吴国败得最惨的一次,吴国打赢了晋国吗

    华夏大地最终也没有成为刘氏,也不是曹氏,更不论孙氏的天下。晋国默默崛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后消灭魏、蜀二国,江东之地仿佛探囊取物。[var1]曾经的辉煌已然不再,长江天险也难以阻挡晋国铁骑,东吴孤立无援,最终葬国。是什么让曾经纵横赤壁的江东六郡走向灭亡的?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吧。一、吴国晚期为何不

  • 他是《三国演义》中的绝世猛将,武力不下赵云,却很少有人提起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赵云手下八大猛将,许褚对赵云评价,赵云老婆照片

    但要问起《三国演义》里的文鸳,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为啥呢?要知道文鸯也是三国时代的一员猛将。他的成名之战是项县之战,当时文鸯随父亲文钦以及毌丘俭发动淮南之叛,司马师亲率大军来镇压。文鸯当时只有18岁,但勇力过人,他亲自率领一支突袭队,趁夜杀入司马师的大营,让司马师受惊不小,刚动过手术的那只眼伤口突然

  • 孙权一生最后悔的两件事:结错了一门亲事,输掉了一场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孙权一生,虽然没有经历什么太大的波折,但是令他后悔的事情其实也不少,其中有两件事情足够让他后悔一生,简单点说就是结错了一门亲事,输掉了一场战役。结错了一门亲事就是不应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本来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一是为了加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另外一方面是试图以美色和安逸的生活困住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