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子说,七十可以食肉矣:古人吃一次肉为何这样难?

孟子说,七十可以食肉矣:古人吃一次肉为何这样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876 更新时间:2024/4/15 3:53:22

说清代有两个少年,一个是县学教官的儿子,一个是县丞的儿子,某天二人打架,县学教官的儿子打输了,回家哇哇大哭。县学教官的夫人抱怨道:“咱家儿子天天吃豆腐,县丞的儿子却天天吃肉,咱儿子哪里是人家的对手啊?”

教官听了这话很不以为然,安慰他们娘俩道:

“不要着急,等祭祀完了孔子,咱吃了祭祀用的猪肉,我儿就有劲揍他了。”

[var1]

听起来是个笑话,想一想又不可思议:一个县学教官,堂堂公务员,竟然只能等到吃祭祀用的猪肉,难道平时没有肉吃吗?

在很多人印象中,古人的生活基本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像梁山好汉那样的随性潇洒。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古典名著,我们会看到,古代普通百姓确实很难吃到肉。

还记得《范进中举》的那个场景吧?范进中了秀才,他岳父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来道喜,范进母子“千恩万谢”。及至范进中了举人,胡屠户的礼物升了级,却也不过是“七八斤肉”而已。可见那时肉有多金贵。

[var1]

胡屠户还心疼女儿:“(嫁来)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可能会有人不理解:即便家再穷,怎么可能十几年没吃过肉呢?甚至连猪油都没吃过两三回?

其实,范进一家没怎么吃过肉,一方面是肉太贵;再就是做肉用的佐料,对范进来说是天价,普通人家根本买不起。

比如胡椒就是标准的奢侈品,在中世纪的欧洲,被土匪绑了票都可以用胡椒当“赎金”。中国的胡椒价格自然也不菲。唐宋年间形容某人家有钱,则会说“胡椒八百石”,就是形容他家钱多。

明中期以前,官员的俸禄也常用胡椒禄米,一斤胡椒能兑换六石禄米,相当于700多斤大米。

[var1]

在《金瓶梅》里,李瓶儿的私房钱就有不少胡椒,她的这些私房钱连同胡椒,一共卖了380两银子,在当时可以在阳谷县购置两套宅院。

不仅胡椒,食盐在古代也是硬通货。明朝每斤食盐1.5钱银子,明末则涨到每斤5钱。正因为这么盐太贵,多数穷人家“一生茹淡”,可能有的人到死都没吃过几次盐。

同样昂贵的还有酱料。古人食盐昂贵,应该不会像我们今天那样用盐来做大酱。但富人家常吃的“玫瑰酱”“枸杞酱”等调料,仍然是奢侈品,一般人家根本不敢奢望。

酱料都贵,食用油就更不用说了,明清年间很多油品,比如猪油、菜籽油、麻油等,大多价格高昂,只有富人家能吃得起。

因为吃不起油,明清时期的穷人家常用点灯的“臭油”做菜做饭。有连臭油也用不起的,只能用煮出来的米汤炒菜——这似乎除了给菜增加一些黏度以外,起不到任何调味的作用。

[var1]

这样看来,范进的岳父说自己女儿“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的哀叹,应该是真事。

油贵盐贵调料贵,在这样的条件下,穷人家有块肉又能怎样?除了用白水煮食,还真没有别的花式烹饪方法。于是,范进“叫浑家把肠子煮了”,就是直接用白水煮了而已。那味道,估计我们没有谁能吃得下吧?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肉,古人想吃一顿肉有多难?

《东周列国志》里有一个故事,郑庄公请颍考叔吃蒸羊,考叔却只是割了一些肉包好放进袖内,并告诉庄公说,自己的母亲天天在家吃野菜,从未吃过肉,要把肉带回去孝敬她。不管考叔是不是有意行此“怀肉计”,起码庄公信了,说明考叔家确实很难吃上肉。

[var1]

而战国纵横家张仪也曾感慨:“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就是粗米就野菜汤下饭。孟子还有“七十可以食肉矣”的说法,表示人活到七十岁很难得,应该有资格“卖个老”,吃上一口肉了。

要说明的是,由汉及宋,牛马等大型牲畜属于生产物资,政府严禁私自宰杀。像《水浒传》里动辄“切二斤熟牛肉”的场景,不知是作者杜撰,还是南宋已经开禁了?

唐宋时期,即便像富人家常吃的羊肉,每斤也贵达900钱,以至于南宋外交家洪迈都感慨道:“俸薄如何敢买尝?”

有俸禄的官员嫌钱少,不敢买;那没俸禄的穷苦百姓恐怕连想都不敢想了。所以,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就算在“中兴”和“盛世”的年代,一辈子没吃过几次肉的老百姓也大有人在。

[var1]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典型的像南宋,士大夫们甚至已经不愿意吃猪肉,嫌脏;正因如此,被贬湖北黄州的苏东坡才有机会研制出东坡肉,因为猪肉比较常见了。

当然,常见不代表都能吃得起。万历年间,桑园的民工每年有工钱折合白银2.2两,而猪肉每斤值银1钱6分,上等羊肉每斤1钱2分,一年工钱大概只能买20多斤肉,想吃的话还真得咬咬牙。

当代作家刘绍棠在其散文《榆钱饭》里回忆道:“1981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透过文字,我们仿佛能感觉到作者看到家乡变化的那种欣喜之情。

从去年开始,我们猪肉的价格就高涨不下,后虽经国家调控有所回落,但仍比之前高了一倍多。不过,相信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何况虽然贵了些,市面上并不缺肉,我们多数人也还是吃得起的对吧?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最能忍的5位帝王排行榜,勾践仅排第5,谁排第1?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五:越王勾践。 [var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示意图。(图/翻摄百科词条)“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是因越王勾践而来,他的隐忍程度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一条性命,作为国君他进入吴国给吴王当仆人,每天做牛做马,夫差有病的时候亲自为其尝粪便,如此屈辱勾践就此忍了下来。[

  • 曹植的《洛神赋》真是为嫂子甄宓而写的吗?破解他隐藏的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甄宓高干文,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曹操甄宓1v1

    随行的人员一下子就瘫软在四处,曹植则下车朝河边走过去,他一向习惯让他脑中随时充满景象,以便储备写文章之词库,所以即使身体有些疲惫,他还是执意四处看看。突然间一只灰鹤从山背飞来,在河面上往来盘旋,最后选了一片浅水滩快速拍动翅膀缓缓降落,那水滩距离曹植并不远。由于曹植身躯刚好被草丛挡住,所以灰鹤并没发觉

  • 宋国春秋前末期政治混乱,表面是政权变更,实则是南北争霸的缩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宋国春秋前期的政治变化宋国的内变主要发生在春秋前期和晚期,春秋初期,受君位于兄长宋宣公的宋穆公,为报兄长之德,临死前将君位传给宣公之子与夷,而使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出居郑国。宋殇公与夷上台后重用孔丘的六世之祖、大司马孔父嘉,他们喜好争战,用兵频繁,执政十年与外争战十一次,国人怨情颇大。宋太宰华督曾与公子

  • 凡事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功-刘备与曹操的行为相反,本质却相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备偷玉米曹操赎人完整版,曹操和刘备哪个死得早,学刘备做人学曹操做事

    虽然曹操最后为了留点名声给外人探听而收容刘备,但曹操亲自领兵擒伏吕布,夺回刘备妻小,事后上表刘备为左将军,并且和刘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一副他们俩才是结拜兄弟似的,算是给足了刘备面子。然而刘备清楚,他不过是曹操礼贤下士的样板。一山难容二虎,留在曹营,早晚出事,能跑最好赶快跑,更何况到了后来不跑也不行

  • 阴晋之战:魏武卒的巅峰时刻,50万秦军倒在魏国称霸的路上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阴晋之战为何秦军惨败,魏武卒和秦军谁更厉害,马陵之战后魏国的实力

    [var1]大秦帝国剧照而当时驻守河西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魏国名将吴起,当初齐国进犯鲁国,身在鲁国的吴起为求得功名,不惜杀死了自己来自齐国的妻子,以求得鲁国国君的信任。后来吴起率领鲁军大破齐军,但其为求功名不惜杀妻的行为也受到了鲁国人的声讨,万般无奈之下吴起只得只身逃亡魏国。当时的魏文侯虽然对吴起杀妻的

  • 吕布的失败,真因为红颜祸水?这是大男人主义的观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领导法则相反,有些领导者对部属全然不信任,疑神疑鬼,总担心部属内神通外鬼,担心部属夺权、造反、搞钱,不敢授权,于是,就像“防弊重于兴利”的施政态度,人才再多,也是徒然。有些领导者和干部之间,平日看似合作无间,实则互信基础不稳,一旦患难危急,信赖感便破裂了,终至铸下悲剧。三国

  • 刘表昏聩无能?武夫割据、大族盘踞,3年他让荆州成为三国"乐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在政局迭荡、群雄纷争的东汉末年,刘表曾是一位声名卓著之人物。他一度控辖荆州,保境息民,颇有治绩,但因其割据终归于失败,故后人或讥其不通机变,或斥其昏愦无能。然而,刘表在荆州究竟干了什么?为何能控辖荆州

  • 《山海经》里有两条关于“地狱门”的记载,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地狱门”三个字,向来都是一个不好的代名词。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传说,直到现在也有“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每一层都对应着掌管的阎罗,十八位罗汉们各司其职,掌管民间百姓的生离死别。包括一些经典书籍和电视剧里,也都有过对它的描写。[var1]回归到现实中,每个人

  • 曹操因误会而杀了伯父全家,他痛苦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杀过一个人,足以让大家咬牙切齿,不是崔琰,不是荀彧,更不是杨修,而是吕伯奢。吕伯奢是谁?曹操要叫他伯父,在他刺杀董卓失败后,和私自释放他的陈宫成为了国家的通缉犯,吕伯奢收留了他们,可是曹操恩将仇报,是因为误会杀了吕家一家八口,在逃跑的路上碰见正拿着酒往回赶的吕伯奢,也被曹操一剑斩杀。翻开史书,版

  • 作法自毙?自作自受?不,这绝不是对商鞅的正确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作法自毙的商鞅,孙膑评价商鞅,商鞅车裂图片

    有几个成语与此相关,如立木为信、作法自毙;或是徙木立信、做法自缚。[var1] 无论是“自缚”或“自毙”,似乎都在表明一个结果,是商鞅自作自受,也就是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 这种说法可以找到权威的出处,据传,“作法自毙”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商君喟然叹曰:“嗟